人教版上册地理和北师大版生物期末复习全篇与提纲

还有北师大版的历史,好的我追分50
2024-12-21 20:39: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 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___口__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_毛细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气_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 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_,食物从口_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6、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甲壳动物。
17、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18、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6、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8、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六、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双比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5、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7、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9、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六、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6、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会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上边问题。课本4页、23页、34页、35页、39页、41页。
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
污染等。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
6、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八、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请依据给出的
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提出问题: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吗?
做出假设: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
实验步骤:(1)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分别标号为A、B;
(2)将蝗虫用细线固定在玻璃条上;
(3)将一只蝗虫头浸没到A试管的水中,将另一只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到B试管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预期结果:试管中蝗虫死亡、A试管中蝗虫仍然活着
实验结论: 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讨论:选择两只大小、生活状况相同的蝗虫,目的是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取一纸板,在上面设置A、B、C、D四个点,分别放上糖,辣椒酱、酸醋、面包,然后放置蚂蚁巢穴附近,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吗?
(2)做出假设: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3)实验中,放置辣椒酱,酸醋的作用是:­­对照。
(4)预期现象:蚂蚁都爬向糖和面包。
(5)得出结论:蚂蚁能识别并取食食物。
(6)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置蚂蚁:放回大自然。
3、设计探究实验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 、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问题是: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我的假设是: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得快。
(3)实验方案设计: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重复上述实验3-5次。
(4)预测结果: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5)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4、不少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昆虫都有趋光性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并任选3-5种昆虫,如蚂蚁、蟋蟀、蚊子、蚕蛾、蟑螂等,设计实验探究:是不是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
作出假设: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
提出问题: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吗?
设计实验:①取蚂蚁、蟋蟀、蚊子、蚕蛾、蟑螂各5只。
②把这5种昆虫放在一个暗室内,之后用一只小手电向这个暗室发出一明一暗的闪光,过了一段时间,蚊子、蚕蛾发现闪光,就向光飞过去,而蟋蟀、蚂蚁和蟑螂却没有一只趋向光源。
③重复上述实验3~5次。
实验现象:蚊子、蚕蛾发现闪光,就向光飞过去,而蟋蟀、蚂蚁和蟑螂却没有一只趋向光源
实验结论: 并不是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一般蛾类和蚊子有趋光性。
5、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未完成,请你接着做它。
(1)你认为他可在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试验用的蚯蚓。
(2)按照科学实验的要求,他必须设计对照实验,才更具有说服力。在这个实验中_土壤湿度(或水分)是变量,要控制好。
(3)你作出的假设是:土壤湿度对土壤有影响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的影响:(只写出具体操作步骤即可)准备一个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在其中一半浇适量水,然后把10只形态大小相似的蚯蚓放在中间,盒子盖上盖子,几分钟后观察即可。
(5)实施计划
(6)得出结论: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7)表达交流
6、菜青虫是生活在十字花科蔬菜菜叶上的一种深绿色的小肉虫,它是菜粉蝶的幼虫。
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一般由四片花瓣组成,并且这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大白菜、卷心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的蔬菜。
(1)提出问题
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吗?
(2)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它生来就有的摄食本能,是先天性行为。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培养菜青虫: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
◆制取汁液:取白菜、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榨取汁液
◆用汁液涂滤纸:将榨取的汁液涂在滤纸上
◆观察:用未涂汁液的滤纸作对照,观察菜青虫趋向哪里取食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5)讨论和完善计划
◆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对菜青虫卵隔离饲养的方法:人工条件下饲养菜青虫,隔离卵并不困难。但要饲养成活,还是有些难度的。
首先,要尽可能为菜青虫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如适当的光照、温度、湿度,充分而新鲜的食物等。其次,饲养的数量也不宜过少,否则很难说
明问题。
◆可以选择含特殊挥发性油的植物叶片,如薄荷叶、芹菜叶等。看看菜青虫是否喜欢。叶片最好不要带毛或刺等,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等应当一样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滤纸的颜色要和菜叶的一样。选择一样的色彩也是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最好是事先饿饲一段时间,在菜青虫有较高食欲时做这项探究。可以将滤纸和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样距离(距离不要太远)。放开菜青虫,看看它会取食什么东西。
对照实验要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做: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
7、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一、细菌和真菌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② 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协议发霉。
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掌握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
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菌细胞
细胞壁 × √ √
细胞膜 √ √ √
细胞质 √ √ √
细胞核 √ √ 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
叶绿体 × √ ×
荚 膜 × × 有些有
鞭 毛 × × 有些有

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各种各样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
蘑菇也是由菌丝集合而成
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生殖:孢子生殖
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酵母菌(了解)
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
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
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 。注意: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1导致的)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再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
与功能: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2页图1.2)
优越的位置:
从纬度位置上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南北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课本第4页)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三_位。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课本第19页图)

我国降水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降雨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冬春季节降水少。台湾的火烧寮被称为雨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被称为旱极。
熟记35到36页的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重点)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其他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间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课本39页)
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回答2:

中国地理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2页图1.2)
优越的位置:
从纬度位置上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南北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海陆位置上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使我国广大地区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沿海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和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便于对外合作与交往。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课本第4页)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三_位。
我国的四至点(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4页)
我国陆上疆界线长,总共2万多千米,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_14个(名称及位置)。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我国濒临的海域由北向南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课本第7页)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有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3.14亿,占世界人口的1_/5_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根据2005年人口统计,我国大陆人口密度136 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口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课本第13页)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人口__稠密__,以西人口稀疏 。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_56个_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 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傣族泼水节、瑶族长鼓舞、藏族晒佛节、维吾尔族抢腰带舞、蒙古摔跤、白族歌舞。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_的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的外籍华人和华侨共有3000多万人,其中以广东和福建最多。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课本第19页图)
2、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记住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的名字、位置和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基特征是: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气候炎热多雨。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吹向海洋、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陆地、偏南风、温暖湿润,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我国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季风气候表现为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即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每年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梅雨”。7月进入“三伏”天。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反之,气温越高,1月份0℃等气温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三大火炉”。吐鲁番被称为“火洲”,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我国降水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年降雨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线分布,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冬春季节降水少。台湾的火烧寮被称为雨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被称为旱极。
熟记35到36页的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重点)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其他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间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课本39页)
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洪涝、干旱、寒潮、台风。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灾害性天气是干旱。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熟悉河流的分布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具有灌溉、防洪、排涝的作用。
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藏高原湖区以咸水湖为主)

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
对比项目 长江(黄金水道、水能宝库、中国第一大河) 黄河(“几”字形水系、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
长度 流量和长度均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我国第二长河,中华民族“母亲河”
河段的划分 上游:源头—湖北宜昌(水流急、多峡谷,水力丰富)
中游:宜昌—江西湖口(多湖泊、多支流、多曲流)
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最适合航运) 上游:源头—河口;
中游:河口—旧孟津;
下游:旧孟津以下河段
水文特征 含沙量少、流量大、流程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最大、有结冰期,流量少
存在的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地上河)下游:围湖造田(旱涝灾害频繁) 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
治理措施 开展水土保持,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开展水土保持,固堤分流,加固堤坝
水利工程 葛洲坝、三峡工程,丹江口等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小浪底水利枢纽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的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森林、土地、风等;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再生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如:被污染的水、石油、核能、退化的草场、煤。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土地按利用类型不同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我国的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人工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绝对数量大,类型多样,但人均量小,山区面积广大,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土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土地开发不合理,导致土地沙化、盐碱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利枢纽(兴建水库:三峡水利枢纽)。夏秋水资源丰富和夏季高温的配合,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但这种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春旱和夏涝的主要原因。

(三 )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渔业)、林业等主要生产部门。(P65我国9个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1)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的差异: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地图册P31)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河谷、平原和绿洲中
棉花:新疆棉区
(课本68页图4.3) 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
种植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林业: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的山地和丘陵
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平原
棉花: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

(2)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北)旱地 小麦 甜菜 花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秦岭-淮河
(南)水田 水稻 甘蔗 油菜 一年两到三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草原广阔→宜牧则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宜粮则粮。③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宜渔则渔。
④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林则林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工业的分布:东部沿海多,西部少,明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河及沿铁路线分布的大势。其中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长江三角洲(或沪宁杭工业基地(规模最大))、京津唐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熟记73页图及活动题)。
影响一个国家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产业。它具有“高、精、尖”的特点。我国的主要高新技术开发区多依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东南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核心地区。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方式 特 点
铁路 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能耗小,适应性强
公路 灵活方便,门口到门口直达运输,但运量较小
航空 最快速,但运量小,运输成本高
水路 运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速度相对较慢
管道 运送的主要是液态或者气态物质,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国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京哈—京广线(南北最长)、京沪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陇海—兰新线(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从青海省的西宁至西藏的拉萨,全长1956千米,建设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9万千米,超过加拿大,列居世界第二位。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的国际航空中心。我国的航空业目前居第十位。
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八大菜系中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食物,反映当地气候潮湿;水乡周庄→降水丰富、湘西吊角楼→气候炎热潮湿;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桦树皮“撮罗子”→气候冬寒夏暖;藏族牦牛毛织帐篷→气候寒冷;;藏袍→气候寒冷。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P95页的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

回答3:

可以登网站:www.tzs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