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当读及这首《江城子》,便感叹唏嘘,潸然泪流。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下片记梦境,述往事,抒发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泪。你能想象出豪放如“手执铁板、关西大汉”的苏轼有如此深刻细腻的情怀吗?
苏轼被广为传诵的婉约佳作,大约有三十几首,从表达内容上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身世情怀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风格清新婉约,借惜春伤情,抒写了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感慨融注词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又如:
《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写高柳新蝉,熏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在心绪情怀方面,较上首感觉轻松了许多。
2、既咏物又写人,咏物与写人有机融合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作品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其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成为传世名句。
再如: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贺新郎》,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扇手一时似玉”。又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下片写石榴,“石榴半吐红巾蹙”,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还有: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的“孤鸿”,实际上也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它傲岸不羁,又孤寂独处,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在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孤鸿”的“有恨无人醒”与拣枝而栖,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反映了诗人的孤高态度,还反映了词人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咏物,实际也就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写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3、女性形象是苏词的重要内容,或少女,或思妇,无不惟妙惟肖
如: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髻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大好春光,本应“彩索身轻长趁燕”,却“红窗睡重不闻莺”。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写出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态。
又如:
《少年游 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人的词。意境鲜明,风格凄凉,“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嫦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词又饱含深意,抒发了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作者于熙宁六年冬,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此词。“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透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再如:
《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据《墨庄漫录》载:诗人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苏轼因作此长短句以记之。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情景交融,和婉轻倩,曲折含蓄,情韵无限。“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令人遐想。
4、借景生情,表现诗人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
如: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想象丰富,“雪晴江上麦千车”,境界鲜明,情思深婉,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这首词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但令人饱我愁无”,不以一己得失为重,而以天下苍生为念。但仍难以脱离封建士大夫的局限性,写富足生活也离不开灯红酒绿,“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以艳丽景象寄民本情怀,手法奇特巧妙。
5、以婉约笔法而写游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
《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并由浅入深,表达人生观念,“人生有味是清欢。”
又如:
《减字木兰花》
春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这首词写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良辰美景,赞颂了美好的自然景色。“春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不像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
词本艳科,所谓“诗庄词媚”,体格各不相同。婉约词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形容界定,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魏晋后,婉约一词渐移用于文学品赏,其常与“绮靡”对举,与“风流”并提。可见其引用文学鉴赏后,仍有女性化的妩媚轻柔等审美意味。
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宋代文学的研究似乎偏于冷落,但苏轼研究却是这冷落一域中的“显学”。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代由于先前唐朝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使文人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转而向词的方向发展。而当时传统的婉约词风为正统,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致力于此。但到南宋辛弃疾后,豪放派才可与婉约词比肩。所以在苏轼的个人作品中,婉约与豪放词的出现理所当然;但是锐意进取的他并不拘泥于“花间”的创作手法,在其中融入了苏轼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苏轼“以诗为词”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新的生命,即在整个词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再造,而形成为词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得词这一文体地位得到提升,但应注意,并不能说这就是苏轼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正如“豪放词”占苏词比例之少一样,“词”占苏作品比例亦少,远远不及其诗文,所以关于苏轼的婉约词方面的详细研究不能轻易的下定论。
一、 锐意创新的写作手法
婉约词派就是继承《花间集》以来的词学传统。内容题材上大致不出伤春惜别,
手法风格婉约轻柔,形体声律谨守无失,这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 到“起舞弄清影”,真 是 空 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他视野高远,气势恢宏,感情奔纵而郁愤,显示出一种 积 极 乐 观 而 又 苍 凉 悲 壮 的 格调,把作者不平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样是写艳情丽事,也可以把读者带入由俗念升华为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尽洗铅华的审美境界。
例如《永遇乐》下片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念?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昔日张尚书与爱妾的缠绵缱卷已如梦一样逝去了。而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旧欢新怨又何尝不是一连窜生旋灭的梦境?这里既有苏轼对宇宙,人生乃至社会进程的迷惘和忧患,更含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人生这哲理。
南宋时期,咏物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词人的幽约怨悱、沉吟感慨通过所咏之物传达得淋漓尽致,但在此之前,这类词作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北宋前期的咏物词,往往不能将主体的情感和人格精神融化入对象物中,所咏之物与主体是分离的,到了北宋中后期,作家才渐渐将自然物注入人的情感生命,使其“有情”而苏轼的咏物词将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思感受“移情”对象物中,使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达到了咏物词的新境界。同时,苏词中的寄托,往往令读者不只是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这又与苏轼本性中的哲人气质相契合,通过这些咏物词,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苏轼那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人格形象。
来看其咏物词中常为人称道的一首《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眼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双重寄托。即用榴花喻佳人,又用佳人象征作者自身。上片幽悄凄冷、冰清玉洁的环境暗示着主人的高洁贞静、不同流俗;子手持白团扇的动作又使人联想到班婕妤作赋及纨扇诗以.
另外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舍弃传统的抽象思维的表达手法,借以白描来表达对伉俪的思念,使情绪有了载体。同时采用平阳调,大胆创新,而且更好的表达所需要渲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