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时代是山西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晋国都城,在侯马新田之前曾建于故绛车厢城,则鲜为人知。
在山西省绛县城南5公里多的地方,有一处形如车厢的古城。经过历朝历代的战争击射,春春秋秋的风雨侵蚀,城墙已残破不堪:坍塌的垣土高高堆起,毁坏的痕迹历历在目,最高处还有三五丈,较低处约一两丈,凹凸不平,斑驳累累,像一条受伤的巨龙,气喘嘘嘘地盘旋在中条山腰间的沟畔,伏卧在荒崖上。又像一节锈断了的锁链,被人遗弃在野地里。
然而,当你得知这里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时,定会大吃一惊。
俯瞰车厢城
车厢城建于晋献公8年(公元前669年),北魏时重修。
车厢城地处绛塬中脊地域,雄踞于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为50米,面积约30亩。城外的沟内有不竭的水源,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四周依沟建有高厚的城墙,西北角开凿隧洞式土门一道,内外上下均为75度陡坡。可谓关高城重,固若金汤。
城东有洼地2亩许,俗称“牢固坨”,据说为当时的牢狱。临沟畔筑有面积约10平方米的土台一座,台顶平坦,巍然耸立,传系“岗哨台”或“烽火台”。城北约一里是常年奔流不断的涑水河。城南背依中条山支脉的湫池山,不仅岭高险峻,地势独特,而且风脉优异,景色宜人,给人一种“风吹山带遥知雨,气压云层两重天”之感,“湫池舒光”成为“绛县十景”之一。其间有一地势斜缓、约五六十亩的开阔场所,传为囤兵操练场。正南10余里,直达山西南疆的“咽喉”——横岭关。越关南下渡过黄河,则抵春秋周王城洛阳京畿,亦即晋文公受王命平叔带之乱,为护周襄王复位,于晋都绛举“尊王攘夷”义旗,誓师率命所经之路线。
城东、西、北隔沟环围东南城、西南城、裴家城堡三个村庄,三村鼎立,隔沟呼应,为当时外围驻军防地。三村间的桥头旧有一砖砌“镇风门”,门额石镌“晋大夫士故里”。
曾为晋国古都
车厢城,曾为晋国古都,有翔实的史料可查。
据明朝年间的《绛县志》记载:晋献公8年,“献公派士建都城聚(聚,即今绛县城南5公里的车厢城),将桓、庄之族群公子全部杀光,继而将聚命为绛,从而晋国定都于绛”。清乾隆时期,授文林郎绛县知县白山拉昌在《新修绛县志序》中说:“绛县古晋都也。今之曲沃与翼皆绛地分疆画界各据所守……”清光绪年间花翎同知衔绛县事习安刘斌在《续绛县志序》中也称:“绛在春秋晋时固一大都会,其为地固不狭……”《平阳府志》也明确记述:献公继位后“弑群公子而徙都于绛,故命士城绛深其宫,自献而下历惠、怀、文、襄、灵、成,传至于景公十五年乃迁新田。”上述“绛”,即现在的绛县车厢城。
大量权威性史料的记述也说明了车厢为晋国古都。
《方舆纪要》载:“聚,即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史记·晋史家》、《诗谱》、《中国地名大辞典》、《元和志》、《地名补注》、《春秋故事》等林林总总不下10余种的史书无一例外地肯定了这一论点。
自晋献公八年建都于绛车厢城,次年迁徙于此,历经84年,是晋国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晋国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直至景公15年,由于梁山崩,景公怕处于中条山坡的晋都发生类似这样的危险,才迁都于平地之中的新田。
围杀群公子事件
晋献公继位初,其权位受到了桓、庄之族的威胁。
所谓桓、庄,系献公曾祖与祖父,是嫡系关系。而桓、庄之庶系子孙,实为献公同宗叔父、昆弟。这些人数远超过嫡系的群公子,倚财仗势,无法无天,游手好闲,无恶不作,以至竟然与公室抗衡,使继位不久的献公极为不安。为了扫除身边的隐患,献公采纳离间计,先是诱惑多数低能公子,诬陷足智多谋且少有劣迹的富有公子,继而设法铲除蠢蠢欲动、敢于闹事的公子,进而由士筑城聚(即车厢城),以诡计拘捕所有庶系公子,一举尽杀之。而今,当年围杀群公子的牢狱尚存。
晋献公围杀群公子后,消除了心头之患,巩固了君权地位,索性“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史记·晋世家》)。至于扩建规模,《诗谱》明确记述:“北广其方城二里”,也就是说,在原车厢城北面扩建了方二里的地方。
随着国都面积的拓展,车厢城作为晋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则日趋稳固。
大量的文物与地名佐证
分布于绛县大地的诸多文物,以及数不胜数的相关地名可以佐证绛县车厢城系晋国古都。
晋献公之墓,文公墓、灵公墓俱在绛县。位于绛县槐泉村的献公墓,高约40米,形似无柄木铎,据传系从几十里外的曲沃太子滩取五花土,由国人排队传筐,堆积而成。因其声名欠佳,故而“孤寝无祠”。位于绛县下村的文公墓,高约40余米,圆形,因其功德昭著,墓前建祠,祠内立有清乾隆51年的“晋文公墓”石碑一通,近年墓前又雕塑了形态逼真的晋文公石像,历代祭祀。晋灵公因暴虐成性,昏庸无道,死后葬于绛县南刘家村的荒丘上,孤苦伶仃,无人祭祀。在绛县博物馆里,一直保存着清“晋旧都”、“绛县师”、“绛县老人”等各种碑匾、石像及有关文物。
绛县的不少地名,也能说明这一点。士故里,临近车厢城,因而被称为南城村,即是一例。距车厢城东7里的卓子沟,因与世无争的献公之子卓子隐居于此,故而此名;小祁村,是晋国祁午将军练兵的教场;南官庄,为晋文公巡视此地时所赐名;吴璧村,传说该村一吴姓村民曾向文公献一玉璧而得此名;范村,相传为晋文公舅父子犯旧居,原名犯村,后因避讳“犯”字,更为今名,现村内将军庙、石碑等遗物尚存;晋峪村,因晋文公曾驻兵而得名;拔剑泉,传说晋文公带兵打仗时,到此将士饥渴难忍,文公一急之下插剑于地,拔剑时泉水涌溢,后此名便得以流传;董封村,为晋史官董狐的封地;孙王村,据说是因晋文公曾在此召开“尊王攘夷”会,便取名尊王村。后该村的孙安为官清明,为纪念之,遂更为今名。
现今,车厢城为晋国古都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来此研讨的学者和观光的游客愈来愈多,车厢城正日益成为一处新的景区。
晋建国以后,先后建都于唐(翼城西)、翼(翼城南)、绛(翼城东、曲沃西南),最后迁到新田(新绛),即今侯马市。迁都新田之前,晋国朝廷曾有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运城盐池附近“郇、瑕之地”,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376年,把国都由绛迁移到新田。此后,历13世,200多年,新田一直是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侯马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新田晋国遗址的重要发现有:“新田古城”、“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等。
新田古城 1965年以来,在今侯马市牛村、平望、白店、台神、马庄、凤城、北坞等地发现了9座古城,其中市西北的4座城组接连,绵延数里,规模宏大。古城里有高大的宫殿台基遗址,古城外有铸铜、铸币、制骨、制陶、制瓦等作坊遗址。古城南郊还有宗庙遗址,以及散布在它周围的祭祀坑。由此,可以想见昔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都,是何等的辉煌宏伟。
铸铜遗址 在牛村古城南郊发现两处铜器制作坊,面积约5000平方米,内有水井和数以百计的窑穴、灰坑、众多的房基。尤为珍贵的是在作坊遗址发掘出数万块铸铜陶范,其中能辨别器形的有千余件,成组套又能复原器形的有 400余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铸造机械齿轮的陶范,它说明在我国春秋末年,就已经使用齿轮了。晋国完善的青铜铸造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为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增添了异彩。
侯马盟书 1965年12月在今侯马电厂一带发现5000余片写在玉片、石片上的盟书,称“侯马盟书”。这是春秋晚期,晋国公卿赵鞅为在索取“卫贡五百家”奴隶的战争中一致对敌,与同宗盟誓以后,埋在地下的誓辞。这些盟书,不仅直接反映了当时盟誓活动,而且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的斗争。它是研究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1、“绛中地坼”,发生在什么时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地貌?2、“晋初公五年,浍绝于梁”,“梁”是现在的什么地方?3、“横水有故梁”,“横水”指的什么?“梁”指的是什么?4、“盖晋平公之故粱也”,“梁”指的是地名吗?5、“王泽"在哪里?什么时候形成的?什么时候消失的?6、“九原”在哪里?7、“逐居新田。又谓之绛,盖在绛浍之阳。即绛阳。”,“新田”在浍水南还是北?“新田”其他名字叫什么?8、“其宫(虒祁宫)也,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虒祁宫”是在汾河南面,浍河北面吗,汾河与浍河交汇处吗?9、“新田”是土厚水深吗?是有汾、浍以流其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