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研究炸药
一次诺贝尔正潜心研究他的新型炸药,突然"轰"的一声,碎瓦如雨,烟尘腾空,他的新建实验室飞上了天。烟尘过后,家人跑出来一看,诺贝尔不见了,纷纷泪落如雨,个个顿足捶胸。忽然从瓦砾里钻出一个人,满身灰尘,血迹斑斑,他就是诺贝尔。诺贝尔揉揉眼睛,环顾四周,然后蹦着跳着欢呼起来: "成功了!成功了!"
辛柏孙以身试药
英国人辛柏孙为了找到最好的医用麻醉剂,把能找到的能使人麻醉的药剂都亲自试用过,但一直没有找到他认为满意的。一天,他发现"迷蒙精"可能是一种好麻醉剂,便大量吸入鼻孔,顿时失去了知觉,良久方醒。他狂喜如童,手舞足蹈,高喊:"找到最好的了! 找到最好的了!"
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 "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 "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张自忠以身殉国
1940年5月,担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的张自忠,亲自率领一支纵队在湖北宜城与敌军血战九昼夜。在日寇的重兵包围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奋勇冲杀,连中七弹,壮烈牺牲。临终时,他向随从说:"对国家,对民族,良心都平安,大家要杀敌报仇!"
曹沫勇夺国土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桓公问:“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拓展知识
诺贝尔简介: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诺贝尔
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誉为“当代保尔”、“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他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一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大家向。海迪学习、学习她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微笑的桑兰又来到美国(女,20岁,肢体残疾)
又见到了桑兰,许许多多美国人关爱和牵挂的桑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次,她将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并用英语朗诵《我的梦》,深情地向人们倾诉她的,也是所有残疾人的渴望--平等与友爱。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
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为“著名”。让桑兰“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司马迁
司马迁,他受了宫刑还写出《史记》这巨著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身残志坚的典范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1 列宁小时候承认打了花瓶的事
2 汪精卫刺杀北洋高官的事
3 康熙杀熬拜
4 爱迪生一只耳朵被炸聋后还继续坚持搞试验的事
5 居里夫妇明知放射会损害身体还继续作研究的事
6 罗斯福的就职演讲:为一另我们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这个演讲鼓舞了全体绝望的美国人民。
7 熊向晖的事情。(他是中国共产党间谍的后三杰之一,毛泽东说他一个人能顶三个师,给胡宗南作了十几年机要秘书,帅到不行)
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誉为“当代保尔”、“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他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一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大家向。海迪学习、学习她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微笑的桑兰又来到美国(女,20岁,肢体残疾)
又见到了桑兰,许许多多美国人关爱和牵挂的桑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次,她将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并用英语朗诵《我的梦》,深情地向人们倾诉她的,也是所有残疾人的渴望--平等与友爱。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
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为“著名”。让桑兰“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司马迁
司马迁,他受了宫刑还写出《史记》这巨著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身残志坚的典范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一次诺贝尔正潜心研究他的新型炸药,突然"轰"的一声,碎瓦如雨,烟尘腾空,他的新建实验室飞上了天。烟尘过后,家人跑出来一看,诺贝尔不见了,纷纷泪落如雨,个个顿足捶胸。忽然从瓦砾里钻出一个人,满身灰尘,血迹斑斑,他就是诺贝尔。诺贝尔揉揉眼睛,环顾四周,然后蹦着跳着欢呼起来: "成功了!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