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
【拼音】:
[suī]
【解释】: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仅有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
2.睢县,在河南。
3.见“恣睢”。
4.姓。
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宋四大书院之一。
商丘的睢阳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睢阳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 睢阳书院 ”。范仲淹来睢阳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睢阳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年),睢阳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1043 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睢(suī)阳书院
简介: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宋四大书院之一。
历史: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1]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学术思想: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ptfUkepXGiOt9Nij5vqgv8IkfFh642opoVikBz0JxqEh6GD2UTRYSpWrABcMxhklwW_PmqidZOu5-oY4PXvja
sui一声 也是一个姓氏 念睢sui
睢
huī
【形】
仰视的样子〖looking-upward〗
睢,仰目也,从目,隹声。——《说文》
暴戾恣睢。——《史记·伯夷传》
万众睢睢。——《汉书·五行志》
又如:睢盱(睁眼仰视的样子);睢睢(仰视的样子)
睢
suī
【动】
(形声。从目,隹(zhuī)声。本义:仰视)同本义〖stareat〗
睢,仰目也。——《说文》
暴戾恣睢。——《史记·伯夷传》。正义:“仰白目怒貌也。”
万众睢睢。——《汉书·五行志》。注:“仰目视貌也。”
这里是suī
关于“睢”:
睢 [huī]
张目仰视的样子:~盱。
欢乐的样子:扬袂~舞
睢 [suī]
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仅有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
睢县,在河南。
“恣睢”。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