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个:
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坎坷。他以严肃的态度,经历了唐朝由全盛突然崩坏的大变动。以深沉的心感受了人民离乱中的痛苦和渴望,把这些熔铸成不朽的诗篇,他的诗是苦难中人民的心声,被称为“诗史”,而杜甫则被尊为“诗圣”,全唐诗收其诗1445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秉具殊胜的佛缘,其一生倾心于佛教。喜游寺访僧,求法参禅,曾到五台山研习佛法,与京师大云寺主赞上人交契极深,杜甫诗中有关佛寺的题诗及谈禅说佛的诗作,约有数十篇之多。诗人杜甫在崇儒之时,也虔诚礼佛,他的佛诗也蕴含般若思想,杜甫的诗现实主义的情感很突出,但在尘世生活的困苦、烦恼中,也时常萌发出世的感情。
杜甫极倾心于禅宗。《秋日夔府咏怀》诗中有句云:“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双峰”指禅宗四祖道信所居之湖北黄梅双峰寺。“七祖禅”指北宗七祖普寂的禅法。这二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北宗禅的崇仰。
杜甫写有多首佛诗,现作一赏析。
其一《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诗题中的“龙门”指洛阳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为唐代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石窟。“招提”指寺院。“虚簌”,由自然界虚隙中发出的声响。“天阙”,指高耸入云的阙塞山。
开元二十四年后,杜甫游洛阳龙门作此诗。全诗大意是:我到奉先寺游赏,并住宿在寺院的佛境之中,从幽深的山谷中发出阵阵声响,令人感到空隙来风,月光清冷,银辉洒向林间,更显静穆气氛。阙寒山高耸入云,仿佛逼近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晨钟清音,传入耳畔,不觉醒来,更令人深省佛理。此诗平淡自然,勾画了诗人夜宿奉先寺,由景生情、由色悟空的妙趣。
其二《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此诗为杜甫游四川梓州邓县牛头山鹤林寺所作。“布地有黄金”句出《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底以金沙布地。不住心:犹无住心,即指空静禅心。此诗名望牛头山,即是通过写牛头山景色表现诗人对禅居修行生活的向往。前二联表现牛头山禅寺的幽静超尘脱俗,高于天外,与天河相接。后二联写牛头山禅师不分白日黑夜传灯布道的功德无量,表白自己不作狂歌态亦修成不住心的心愿。此诗多直接用禅语入诗,极富禅意。
其三《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游览了麦积山,写下这首游寺诗。麦积山在天水市东南,麦积山石窟即建造在这悬崖峭壁上。诗的首联写麦积山的山势形貌,及其荒凉境况。颔联以秦州所产花鸟安然自得、眠而不惊的情态,点染山寺幽静,游人不多,余僧无几的景象。颈联写秦州一带秋天多雨,山间流水纵横,登山者须寻找可通人过的浅流。“悬崖置屋牢”句,描绘出麦积山石龛的开凿工程的艰险。尾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登上山顶,只见秋光妍丽,四野风物,巨细尽收眼底。
杜甫《山寺》诗是我国现存古典诗歌中最早咏麦积山的诗篇,弥足珍贵。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离蜀入湘,游岳麓山,正是马祖道一弘法之时,诗人作长篇禅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是杜甫晚年所作的湖南纪行诗之一,岳麓山在长沙县西南,山顶有岳麓寺,道林寺在山下。本诗主旨从写二寺景观之胜,引发出在此结庐终老之思,表现诗人对佛地宝山的向往。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唐朝时期很多著名诗人都是仕途不畅,例如诗仙李太白哪怕他称赞了杨贵妃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可是他依旧没有讨得权贵的欢心。而诗圣杜甫也只能抱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初唐三杰王勃 卢照邻 骆宾王同样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唐朝很多文人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都转投文学领域,也就是唐朝文化兴隆的一个因素。也有一些诗人希望在宗教之内寻求内心的安慰。而在唐朝的时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最为兴旺的时候,唐朝的当权者或信仰道教或推崇佛教。如唐太宗就推崇佛教,甚至他的子女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就是他的女儿高阳公主和高僧辩机相恋的事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文人为了出仕而选择避世,王维就经常乘坐着步辇来往住宅和寺庙之间。在这期间王维创作了大量与宗教有关的诗画,虽然王维的画不亚于他的诗,而且他也画了很多的佛像,但是他的诗确是“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但是他的《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也的确透露出了王维希望在诗句和佛法中找寻人生的真谛。
【中文摘要】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盛期,经典浩瀚,名僧辈出,宗派林立。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等都曾流行一时,然而对士人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传授禅宗心印,一脉单传,至道信、弘忍改变门庭施设,禅道方才普行,到盛中唐时期逐渐趋于成熟乃至兴盛。考察禅宗形成以后文学的发展面貌,会发现,盛唐以后的重要作家几乎没有不受禅宗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以文学的形式直接阐发宣说禅理以外,还有更深隐曲折的方式,即禅理为诗人所吸收,转化为诗人的观照、欣赏、构思、表现方式。后一种影响较少为人注意。因此本文以作家的作品和文献资料作为论述的出发点,结合禅学流变的过程和诗人们对禅学的接受,揭示禅学对诗人创作和诗歌理论更加深微曲折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部分论述。第一章考察盛唐时代号称“诗佛”的王维的禅学思想及诗歌创作。王维正值禅门南北二宗争夺正统地位的时期,他兼取二家之长,既吸收荷泽禅深透圆融的知见,又不废弃北宗禅坐的修习...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