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有史以来便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自身发展与繁衍的重要手段,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及人的思想都是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的。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教育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在其自身发展与繁衍的社会进程中永恒的、不可推卸和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
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阶级社会的交替而变迁,教育也是阶级服务的工具。当教育发展到今天,实行所为的“教育产业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产业化,其实质是教育的腐朽。
一、教育产业化将是政府不作为和无作为的表现
教育作为人类发展与繁衍的手段,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就是这个社会,其次才是受教育者的个体。教育是人类的社会责任,它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教育本身不是一种经济,更不是商品,所以教育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性。
政府是一个社会和阶级的代表,发展教育事业是历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为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和商品,让其产生经济效益。教育产业化就将是政府倒卖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实际行为,也将是政府不作为或无作为的具体表现,为了经济效益,政府既然将自己的责任可以产业化,那么,当人类的灵魂也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时候,是否灵魂也能产业化呢?无独有偶,有报导说在北京有小姐举牌公开接客(《江南晚报》报导),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教育事业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教育的效益要若干年后才能显现,而教育产业化是对教育的提前透支。古今中外,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哪个王朝,都是重视教育的,所不同的是教育体制和制度不同,教育服务的阶级和对象不同,但都没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产业化,实施教育产业化又从何谈有所作为呢?
二、教育产业化是不诚信的教育
教育产业化让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经济效益,教育的目的也产生了异化,教育产业化追求的是“教育利润”,是完全彻底的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商业行为,所以提出“教育产业化”论点的人一定是位不诚信的商人,至少不是搞教育的人。
为了追求教育利润,办学的方向也产生了异化,政府部门人为地、片面地拉开学校差距,不遗余力地通过人员师资倾斜、资金投入倾斜、政策性倾斜树立所为的学校品牌,培育教育市场,推动择校热的升温。引用某些人的话说:“有差异就有择校,有择校就有效益”,这种为追求经济效益和教育利润的教育怎会是诚信的教育呢?
广大家长知道教育的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教育以改变家庭的命运,先不提老百姓现在是不是富得冒油,为了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被包装起来的好学校,他们不惜掏空自己的口袋底为捐资助学,同时也要掩饰内心的苦痛,陪着笑脸写下“自愿”字据。而学校是认钱不认人,有钱看分数,当孩子看到囊中羞涩的父母拿出的一叠人民币时,会给他一身中带来什么影响,因为这是他入学上的人生第一课,这一课的内容是不是就是“诚信”呢?
三、教育产业化是违背国家法律的教育
人从其生命的降生开始就是社会的财富,接受教育是人基本的人权之一,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的是公民人人平等,我国的《教育法》第九条明确写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民经济收的不平衡,由于教育产业化,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子女被挡在了公平教育的门外,这也就谈不上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法》第二十九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中的第二款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人为的制造学校的差异,还有什么标准可言呢?如果能保证质量还会有差异吗?若讲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是保证了部份人的质量,是片面的质量。
《教育法》第三十六条中还规定:“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请问一个有差距的教育会带给每一个学生有平等的教育吗?一个没有平等的“产业”能给人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吗?国家在《宪法》第十九条 明确提出“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但也没有提出教育产业化,更没有规定教育是一种产业,相反,教育产业化有悖国家宪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教育产业化是导至社会腐败的教育
教育产业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育资料归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和政府所有,公民在教育中享有相互平等的权利。而教育产业化恰恰是把原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教育设施作为某个部门、某个机构获取利益和工具,把学生和家长当作获取效益的资源。
教育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教育不是生产资料,教育也不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教育是阶级服务的一种手段,是应该属于当代社会的上层建筑。而把社会的这种上层建筑实施产业化,那么,作为社会上层建设的司法、公安、军队是不是也可以产业化呢?事实已告诉我们,当经济利益渗透到了这些方面,于是便产生了司法腐败、官僚腐败、军队腐败,同样教育产业化不仅使教育产生腐败,而且更使这种教育腐败合法化。
当今,教育中的腐败其实已经显现,一些部门已经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向学生摊派教学资料、报刊和杂志,变相收取不合利的费用等,一些商人们更是看好了其中的利润,可以说是垂涎三尺,蜜涌而至。只要有利可图,并会成为一种经济,“考试经济”也许让一些黑心的学商、官商鼓起了腰包。由此看出,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的变质和腐败。
五、教育产业化是歪曲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发展是硬道理”此话没错,怎样发展,往何处发展,教育的发展何去何从,无外乎“二个坚持”,既坚持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办学的方向和宗旨。
教育产业化只谈发展,不谈后果;只谈利润,不谈宗旨;只谈经济,不谈方向。鼓吹教育产业化的人碰碰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说说就是邓小平理论,他们好象把邓小平理论的大旗举得比谁都高。事实上,他们在歪曲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当成了他们的遮羞布。
断章取意不是邓小平理论,小平同志是怎么说的,在怎样的环境下说的,说了些什么,不妨摘录几段。在1977年5月24日发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所说的:“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一位伟人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担忧着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感悟到教育对民族振兴之重要,于是便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不难看出,小平同志要求的是从基础教育抓起,要注意普及,又有提高,教育的普及就是让公民有平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就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挑选。人为制造差距,让一部分人陪太子读书能叫普及吗?牺牲一部分人去换取另一部分人的提高是提高吗?
教育的投入是政府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中对教育的投入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但是,政府为教育投入增加了多少呢?教育产业化牺牲的是教育,换来的是所为的GDP和消费指数,及扩大的内需。教育产业化真能扩大内需吗?2002《无锡导刊》第6期中有一文《教育领域不能随意引入市场机制》,用数据说明了教育产业化反而减少内需150亿元。
六、教育产业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掘墓人的教育
有人认为,老百姓很有钱但不肯花,希望通过教育产业化刺激百姓的教育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其效果暂且不提,但老百姓真得有钱吗?在互联网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中国工商银行要对百元以下的户收费,在其一亿多客户中,百元以下的客户有2008万,占总数的20.16%,试问:在亿多客户中千元以下的有多少?万元以下的有多少?其中单位客户有多少?还有多少人根本没有存款?这个数据说明了贫富的差距,还可以推断在部分的资金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对于存款在万元以下的家庭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处在相对贫困的位置,试想一下,看一个感冒上百元,三次门珍足可看完医疗卡上一年的医疗金,如果有人住院,这一万元可能就是这个家庭的救命钱和保命钱,何况还有人到死后身前的医疗费还没报呢;一但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一万元就是一个家庭的应急钱。
可以说,我国还是个比较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大部分的家庭是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支出,教育产业化将把他们拒之优质教育的门外,他们也难以实现教育脱贫、教育兴家的愿望。因此,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富人的教育,只能是“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关键性台词)的教育结果。所以,教育产业化就是培养新贵族的教育,是腐朽的教育。
教育产业化不仅是腐朽的教育,它还将会导致社会的全面倒退,若干年后,这种贵族式的教育必将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使贫富差距更加扩大,经济矛盾必将导致社会矛盾,这种矛盾并将使社会阶层分化成两个对立的新阶级。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原理推断,新的阶级矛盾必将导致社会的变革,到那时,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将是埋葬这种教育制度的新的主人,也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的掘墓人。
综合上述,教育产业化是不得人心的教育,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的教育,是断送国家和民族前程的教育,是讫今最腐朽的教育。为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痛心,作为党员我感到伤心,作为一个公民我感到寒心。
这是网上一篇有代表性的观点,由这篇文章告诉你原因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