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是铜钱的话,最早的是周朝的铜钱,当时是青铜(铜与锡的混合物)为材料,其形制包括布币(齐鲁)、刀币(晋燕)、铜贝(楚吴越)、环状钱(周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孔方兄),秦统一后的货币统一政策使得环状钱一统天下,当时的是叫“半两钱”就是一枚铜钱半两重的意思。汉初币制混乱,铜钱轻重不一,汉武帝时统一货币,行“五铢钱”。新莽时金融秩序混乱,于是托制仿古,另外制造了一些虚值大钱——也就是制造一些文饰漂亮,但面值超大(从以一当十,到以一当五千)且重量不足其面值的铜钱。汉光武帝统一后重新统一使用五铢钱。需要注意的是,秦汉时期虽然普遍地使用铜钱充当一般等价物,但同时还使用黄金作为铜钱的上级货币,其关系类似明清的银与铜钱的关系。但黄金在东汉时逐渐退出货币的行列。
三国时吴蜀都制造虚值大钱,而魏国则曾经废除铜钱,实行以物易物。晋朝时又出现了“劣币”——边缘被剪(实际是被偷去另行铸钱)或是重量太轻远不及五铢的铜钱。整个分裂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劣币不断,并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就是真正的五铢钱无法流通)”的现象。而五铢钱也在长时间内没有再新铸。
隋统一后又重新铸造五铢钱。但由于隋朝的存在时间不长,货币秩序依然混乱。唐统一后,鉴于五铢钱已混乱不堪,于是铸造新币——“开元通宝”,从此铜钱不再以重量来称呼(但实际上其重量在大多数时期都是五铢左右)。
五代时,在部分地区曾出现过铁钱,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劣币。不过从五代到北宋,铁钱只是作为辅助货币在部分地区流通,铜钱仍是全国的主要货币。北宋时纸币开始出现,不过也只是辅助货币。
从南宋开始纸币的地位开始上升,同时期的金朝金币又一次被定为法定货币,并且曾规定每户最多只能有三千钱铜钱,超过三千就得换金币。所以,同时期不论南北,铜钱都不再是最主要的货币。到了元朝,纸币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变成辅助货币。
由于元朝后期的纸币发行泛滥,导致纸币失去了公信力,整个明清时期,纸币的印制减少并且时通时停,铜钱再次成为了主要货币,同时铜钱的材料变成了黄铜和红铜(也就是铜与锌、铅等材料的混合物)。一条鞭法后,由于朝廷的税收以多少两银子来计算,所以白银又渐渐地变成主要货币而与铜钱的地位相等。
晚清时期,白银被制成定指的银币,现代意义的纸币也开始产生,铜钱的地位开始下降,又逐渐变成辅助性货币。新中国建立以后,铜钱作为一个独立的币种正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但是目前的五角钱硬币仍是铜钱
一般等价物--贝壳--铢--铜钱--银子,金子--交子(纸币)--RMB--银行卡--信用卡--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