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话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老不看三国”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就说“少不看水浒”吧,从这句我们就应该知道《水浒传》这部书过去肯定不是少儿读物,而现在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入少儿读物。不论当初提出“少不看水浒”的人出于何种目的,这句话放在现在也仍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在今天有它今天的道理。首先,《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四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都是在农耕社会下诞生的,读这样的书需要“细嚼慢咽”式的阅读,而现在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读法是很难品味到这些书的真实内涵的,就更难理解到它们的思想价值。同时,读小说不能跟着情节跑,必须经常停下思考,否则是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的。我第一次读这几部书,都是在念初中的时候,当时看完之后真可以说是稀里糊涂。而且,这些巨著所反映的价值内涵,根本不是匆匆读过一遍就可以认识得到的,特别一些与我们当今思想价值相悖的观念,不用说是非善恶分辨能力尚未形成或者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就是大多数成年人也未必能够甄别出来。除了对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小说性质的误解外,对小说人物的误解也是水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势,习惯把人简单地按照好人、坏人或者君子、小人来归类,并以次来区分他们的忠奸善恶和确定他们言行的对错。凡是好人、君子都是忠良,他们言行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被认为是好的、正确的,而凡是坏人、小人都是是奸恶,他们的言行则也都会被认为是坏的、错误的。然而,现实中的人和事从来没有这么简单,《水浒传》这部小说中的人和事也同样没有这么简单,其中人物和他们的言行都是十分复杂,很多时候所谓忠奸善恶、是非对错并不是可以轻易说得清的,简单地划分人物类别必然会产生很多认识错误。小说里的“一百单八将”都被称作是好汉,但真正的英雄寥寥无一、二,虽然他们都被作者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但是能够达到好人标准的为数也不多,他们的思想言行更不能够盲目学习、机械模仿,如果这样做一定是会出大问题的。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很多其实都不是好人,而小说却将他们定义为是好汉,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而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因为小说是站在绿林人士的立场,以绿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是非的,并将这些人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事实通过“替天行道”的口号掩盖掉了。小说对梁山好汉的每次行动都差不多要强调他们对百姓是“秋毫无犯”,但就从李逵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知道事实决非如此。李逵每次战斗时都是不问军官百姓见人就砍,没有一次不伤及百姓性命的,这难道能说是秋毫无犯吗!所谓“替天行道”不过是站梁山泊一伙人的立场而言,站在寻常百姓的立场上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在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古今价值观之间、普通百姓与绿林人士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1975年5月29日,毛泽东因患眼疾无法阅读而找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他读书。8月13日,芦荻问毛泽东,“《水浒》一书的好处在哪里?应当怎样读它?”毛泽东作了答覆,当时,芦荻根据毛泽东手书的原文和谈话的记录作了整理,主要部分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这段话一经传出,又经1975年9月4日《人民日报》社论《展开对〈水浒〉的评论》公布,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报刊发表了两千余篇评论《水浒》的文章,如此集中地谈论同一个问题,在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拥有很多拥趸,而关于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其实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绝大多数人就觉得,红楼梦才是四大名著中文学地位最高的,由此还诞生了一门学问叫红学,其实这些叫囔的声音中,真正读完红楼梦的都很少,老实讲,小编也没有完整读完红楼,因为读起来比较费力,尽管很多人说红楼有多么好,但是既然没读完在此也就不做任何评论。
不点评红楼,但是其它三本书都有看过,当然尤其是水浒传,不说十遍,八遍起码是有了。一部名著,其实不是一定要去研究它,读过就好,但是读的次数多了,自然感受就会不一样,起码在理解上会有更多不同,这种不同不一定就是好或者更深刻,而是有更多角度和理解。
很多人说水浒太过黑暗,对人性描述太过刻骨,完全是冲着人性的暗处进行着墨,不宜于寓教于乐,更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甚至用一句话来进行过论证,那就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充满了算计、阴暗、权谋,无论是宋江还是吴用,无论是上梁山还是朝廷招安,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都充斥着各种较量,尤其是在梁山这个看似标榜兄弟义气、替天行道的群体里,其实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点在梁山历次老大更替和一百零八将排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这既是水浒传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它独特的魅力。中国人本来就懂得算计,施耐庵只不过用自己的笔墨,用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将它展示出来而已。
如果将水浒传和其它三部古典名著相比,水浒传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甚至超越的地方。
首先是水浒传是有历史背景的,从水浒传中,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可以看到朝廷和江湖的关系,也可以看到朝廷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看到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角力,大臣和大臣之间的各种较量,无论是高俅还是蔡京,亦或是童贯都给我们呈现了当时的官场真实面貌。
其实是水浒传有烟火气,有生活味道,能站得住能落地。水浒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鲁智深的仗义,武松的勇猛,林冲的隐忍,李逵的愚忠,宋江的野心,在水浒中展现得十分充分,而不像红楼梦中的人物,一个个天天谈情说爱,似乎就不用赚钱不用吃饭似的,没有生活的真实感。
还有一点就是,水浒传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西门庆、潘金莲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这也是水浒的魅力所在。
1975年5月29日,毛泽东因患眼疾无法阅读而找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他读书。8月13日,芦荻问毛泽东,“《水浒》一书的好处在哪里?应当怎样读它?”毛泽东作了答覆,当时,芦荻根据毛泽东手书的原文和谈话的记录作了整理,主要部分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问:四大名著,水浒好在哪里? 总觉得全是打打杀杀的,教坏人.
再说现在法律都不允许 平民为民除害了.
简答如下:
1、四大名著,《水浒》好在“道义”二字,实属今人所必需。
2、打打杀杀:纵观人类历史,岂不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历史吗?《水浒》不过是真实反映人类历史罢了。
3、教坏人:以前的确有人说“男不看《水浒》”,也有人把“诲淫诲盗”中的“诲盗”二字罪名加到《水浒》头上的。然而,试想想:如果《水浒》正如上文所说,只是真实反映人类历史,那么真正教坏人的,并不是这部名著,而是历史本身。
4、现代法律不准平民为民除害:真的是这样吗?窃以为,恰恰相反,今日法律社会,正需要许许多多心中存有“道义”二字的平民,来举报,来告发,来指证坏人坏事,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5、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水浒》所弘扬的“道义”精神,与法律社会所重视的“正义”,难道不是相辅相成的东西吗?一个只讲求法律,不顾道义的国家,会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理想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