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的种类及用量

2024-12-31 17:16: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临床常用降压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
这5类降压药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强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整理了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先收藏起来慢慢看哦~
一、噻嗪类利尿剂
1、代表药物: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2、作用机制: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
3、强适应症: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等。
4、副作用和用药交代
低钾血症: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厌食、身体虚弱、无精打采、精神错乱等。
减少钠盐的摄入可缓解低血钾症。
高尿酸血症:严重者可引起痛风。
若血尿酸水平≥480μmol/L,建议更换为其他降压药。
光敏反应:可引起皮疹。
服用噻嗪类利尿药及其复方制剂的患者应避免阳光直晒。
二、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1、代表药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
2、作用机制: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3、强适应症: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4、副作用和用药交代
脚踝部水肿:与给药剂量有关,抬高足部可减轻水肿症状。
如果持续水肿,应更换为其他降压药物;
联用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可减轻水肿症状。
牙龈增生: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均可引起牙龈增生。
顽固性便秘。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类反应。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代表药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
2、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激肽酶的降解而发挥降压作用。
3、强适应症: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4、副作用和用药交代
干咳:约30%的患者可引起持续的干咳,常在躺下后加重。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干咳。
普利类降压药均可能引起干咳,不能耐受者可以更换为沙坦类降压药。
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1、代表药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2、作用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而发挥降压作用。
3、强适应症:不能耐受普利类降压者可选用沙坦类降压药。
4、副作用和用药交代
背疼:沙坦类降压药可引起背痛。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缬沙坦引起背痛的发生率1.6%、关节痛的发生率1.0%。
不同的沙坦类降压药,骨骼肌肉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差异。
当服用一种沙坦类降压药出现肌肉骨骼疼痛时,可以试用另一种沙坦类药物。
五、β受体阻滞剂
1、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2、作用机制: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
3、强适应症: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4、副作用和用药交代
脉搏、心跳减慢:β受体阻滞剂个体差异较大,患者应监测心率。
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应减慢静息心率至50~60次/分。
反跳现象:突然停药可引起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脏猝死。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低剂量,整个撤药过程至少用2周时间。

回答2:

目前常用的有6类:1.利尿降压剂;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血管转换酶受体拮抗剂;5.B-受体阻滞剂;6.a-受体阻滞剂。具体用量要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