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学习就焦虑该怎么办

2024-11-27 12:11: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什么是知识焦虑?
最近看到大家议论“知识焦虑”,就比如进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就会特别焦虑,那么多的书,在一排排的书架面前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渺小,即使自己穷尽一生怎么看的完呢?

还有最近知识服务那么火,仅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就有近二十个年付费专栏,还有喜马拉雅等也都推出很多的优质内容,我们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感觉哪个自己都该学,但是优质内容太多。

这么想来是不是很焦虑。自己在这么大体量的知识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看到那么多有价值的知识,自己却不能很好的学习,有种怕被别人落下的感觉。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焦虑很虚假啊,图书馆有那么多的书,但是我们没必要都读一遍啊,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有价值的,也没必要都掌握啊。

还有一个现实,即使这些知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确实掌握的越多越好,我们永远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分身之术,而且很多人还事务缠身。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最近在读萧一山写的《曾国藩传》里面讲到曾国藩的读书之法,也许可以给这个问题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之法。

在《曾国藩传》中写到曾国藩的学术路径“由博返约,由约返博,兼归纳演绎而为一”

归纳演绎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按我的理解,和自身体验。这句话特别有意义,可以说是对待知识焦虑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个过程。

“由博返约,由约返博”

这里的“博”那就是多方涉猎,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这个博,就是多看。

这里的“约”呢,就是专注,就是慢慢的读书多了你就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必须对于这一个点有足够深的理解,要投入足够多的精力。

由博返约——在这一个阶段,比如最开始的我进入图书馆的状态,书籍那么多却不知到自己要读什么,自己喜欢读什么,那就从自己能读进去的书开始,也不要管自己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自己读书的速度快慢与否,要有足够的阅读量之类的,先读起来再说。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所在,我在去年的三月份发过一条朋友圈,写到:想以曾国藩为一个点,多读点书,到此我才找到自己兴趣点。从而由点到线 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由线到面,对整个晚清都很感兴趣,并把它当做自己读历史的一个小格局。

这个“点”就是我在整个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锚点,我不会因为有那么多没看到的书而焦虑,因为我在这一个“点”上的知识量是在不断积累的。我自己的见解也是不断深入的。

由约返博——在这一个阶段,但你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点,就会慢慢的加深对于兴趣点的投入,比如我看了很多写曾国藩的优秀书籍,同时也在最近看完一遍《曾国藩家书》你如果不了解的话可能不知道,曾国藩的家书,家长里短,絮絮叨叨,我都能耐着性子看完。而且我在平时写的文章也多结合阅读曾国藩的感悟。

因为有了对于曾国藩的深入理解,所以我在跨界看其他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融汇贯通的感觉,你比如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就是看李笑来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有关学习过程的内容,和曾国藩家书中一篇教儿子了练字的家书,讲述自己练字的过程的内容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曾国藩了的了解,也为这个学习模型找了一个很好的实例验证。而且曾国藩可不知道什么“学习模型”全靠血肉之躯实践得来。

如此,“由博返约,由约返博”的小体系,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转,就能很好的解决知识焦虑,一方面不会因为书籍浩如烟海,知识体量那么大而焦虑,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锚点,我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另一方面,不断的向外拓展,又不会让我们有偏于一隅,坐井观天。

如果我们固守一“点”就会特别容易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傲慢,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世界的感觉,特别牛X;另一种情绪是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局限在一方小天地,对外界永远充满恐惧。

当然这两个层面不是有严格分割的,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要追求博,下个阶段又要严格追求约。这是一个动态统一的过程,比如我知道我的锚点是曾国藩,我在读曾国藩的同时也在读其他的一些书。

其实呢,我在这里更想提醒大家,有没有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们真的没必要全知全能,但是我们要对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有足够的深入,培养起自己的学习能力。那么当我们需要深度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时,有足够的迁移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相通的。

所以说这就是很多“牛人” 所说的“至少要有一个方面做到第一”,是很有必要性。因为基本的学习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困难,都会转化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我们只要做到一次,就会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