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一些特点,似乎在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中才能看得更清楚些。有两个故事,就是拿德国人和我们自己相比较的,说出来也许有点意思。其一是:一个阿拉伯人拿着一盆鱼,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日本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可以在日本繁殖吗?繁殖这种鱼需要什么条件?成本贵吗?”;德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在动物学上属于那一类?它的学名和俗名各是什么?”;中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好吃吗?是清蒸的好呢,还是红烧的更好吃?”。
在这个小故事里,日本人的问题活生生地展现了我们东邻那敏锐的经济触角,而德国人的问题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民族有点儿僵硬的学究气儿。当然我们中国人的问题—显然是别人酸溜溜地在挖苦我们。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菜好,现在这个小小环球上,天涯海角那里能没有中餐馆呢?倒是德国人的问题,硬梆梆的一下子叫人无法答上来。
一个故事是问路。说的是一位我们的同胞来到德国某城市向一个德国人问路:“请问先生,我要到某某大街去,路要怎么走?要走多久?”,德国人瞪着两眼,一语不发。中国人生气地走了。刚走了几步,德国人追了上来,和气地说:“先生等一等,您要去某某大街,向前走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右拐弯就到了。依您的步行速度需要8分钟。”。中国人不理解地问:“刚才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因为您问我要走多久,我没有看到您走路,不知您走路的速度,无法告诉您。”。
个故事是说,德国人从来不说那种“大概其……”之类的话,虽是问路小事一桩,可他们也要精确计算,不肯丝毫马虎。这一点我们在德国也是深有体会。无论大小事情,德国人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的工作作风。这一点我们在德国的中国人哪个能没有体会呢?大事不用说,就说说德国人的厨房吧。德国人的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几样东西是万万不可少的。其一是必须有时钟,煮东西多一分少一秒都得严格按照书本,所以千万不可缺少此物。其二是必须有温度计,这也是书本上要求的。其三是必须要有称东西的秤,无论是时髦的电子秤或者古老的天平,每家至少应有一个。煮吃的以前,对各样原料,无论米、面、糖、盐这些通用之物,还是德国人特用的那些膏、汁、粉、剂,就是普通的水也要先统统用量器计量,斤斤计较,然后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程序。煮的时侯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要不断看着那精确的时钟,这些都要精益求精,丝毫不差。这种按照科学试验的方式烹调成的德国食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那是其次,反正德国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僵硬的原则。
想起我上大学时读的一本书里,有一个“一芬尼”的小故事,和德国人的性情也有点关系,现在不妨也讲出来。它说的是,当人们问法国人,如他有一芬尼,他会用这一芬尼做什么时,答案是他会用这点钱为情人买一束玫瑰。同样的问题,英国人的答案是买一本书,意大利人的答案是买一块皮萨,而德国人的答案是赶快拿到银行存起来。这个故事是英国写来证明欧洲四大国民风的特点的。在英国人看来,法国人浪漫,意大利人贪吃,他们自己酷爱学术,而德国人节俭得过分。对这个故事的佐证是关于欧洲人之最的传说。首先是好事之最。欧洲人自己说,最好的事情是住在英国,吃意大利的饭,在法国工作,娶德国的老婆。相对的坏事之最是,吃英国的饭,住意大利房,娶法国老婆,在德国工作。英国人发展历史较长,社会福利政策贯彻日久,故不但富人住得好,不富的人住得也不太差。缺点是阴冷的天气妨碍了该国吃喝的发展。法国人散漫,工作不紧张。但是人太浪漫,尤其是女人浪漫过分,从这里娶老婆稳定性最差。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从中国学来了好饭菜,但城市烂糟糟的,住房普遍差些。德国人生来认真,在这里娶老婆可靠一些;但是在德国人手下工作除了要处理好一般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外,也要吃他们办事认真的亏,不论大小事情,必须钉是钉卯是卯地按他们规定的办,绝不可以马虎了事,工作时间要遵守得丝毫不差。所以在德国工作可能是欧洲最不容易的了。 德国是当今举世公认的车界强国,德国人爱车、造车,生活中离不了车,汽车工业更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就产生了像戴姆勒·奔驰、波尔舍等这样的著名汽车公司。甚至在1938年,连希特勒纳粹统治者也表现出了对汽车的狂热,他们向全社会集资,声称要在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公司里生产供普通百姓使用的廉价“大众”牌轿车。
德国家庭占有汽车的比率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拥有汽车。事实上,德国人视自己的收入和需要情况,可以拥有一辆至数辆汽车。一般低收入家庭,通常多买一辆大众牌、欧宝牌或其他国家产的如菲亚特、雷诺、马自达等廉价型车;中产阶级家庭如公司职员、大学教师、医生、政府公务员、小型工商业业主等,往往拥有两辆车。他们买车的范围比较广泛,档次不一,但一般说来,常常是买一辆奔驰C型或E型车、宝马3系或5系车、奥迪80或90型车等中档类车,以及进口的同档次轿车如Saab9000、Volvo850-960、丰田“Land Cruiser“型越野车、马自达“RX-7”型跑车等,价格在3万-7万马克左右,同时拥有一辆小型廉价车。这类家庭一般根据需要而分别使用两种车,如在外出旅行、长途上班、走亲访友及出席聚会之类的场合时,便开上好车,而平时短距离上班、送孩子和购物时则驾上劣车。
德国富裕阶层家庭如工商企业家、体育明星、歌星、名医、大律师、教授及政府高级官员等,他们的用车观因个人爱好、修养的差异而表现出多样化,既有一批因讲排场而追求豪华、高档、新潮车之辈,也有不少人并不在意这些,出入都自己驾驶中档车。一般说来,这个阶层所拥有的高档车主要是奔驰S型、SL型豪华车、开闭式敞篷车、宝马7系豪华车、8系跑车、波尔舍跑车及进口的美洲虎牌豪华车、法拉利牌跑车、三菱牌高级跑车等,这些车的价格在8万-20万马克之间。罗尔斯·罗伊斯牌车及美国产的特大加长奢华车也有,但务实自信的德国人认为既无必要也不欣赏,所以街头并不常见这些车。
其实,在德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里,高档轿车并不属于最值钱的东西,与昂贵的地价、住房相比,纵然是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奔驰SL600型轿车也相形见绌了。以慕尼黑市为例,一套最简单的一室一厅的公寓住房,售价达二十万马克;一套三室的公寓住宅售价则高达五十万马克以上,而一栋带花园的独立住宅小楼的售价更达数百万马克以上。因此,在德国有时很难凭所乘轿车的档次,来判断车主的身份、地位。一个收入中等以下的追车族青年,可能租着一套简陋的公寓的住房,却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开上了价值18万马克左右的最新款敞篷式BMW850型跑车。
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和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其汽车的更新率是很高的,一辆开上五六年、七八年的车,就要淘汰到旧车市场里。一些追求时髦而富裕的人,经常是一两年就换一种新款车。所以,德国的旧车市场也很发达,大小报纸上都有数版的旧车出售广告,牌号林林总总,价格无奇不有。一辆原价4万马克的轿车,开过五年或十万公里时,卖价会打折近一半。一辆车龄超过十年的车,只能卖二三千马克。许多大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打上一个月的工,就可以买一辆这样的旧车开开。有意思的是,某些德国人对自己要淘汰而又卖不出多少钱的旧车,还在报纸上登广告送人,当然要开这种车,花在修理上的钱也是少不了的。
此外,外地人和外国人都可凭证件,交一定数额的押金后,租一辆车开。收费标准是以天、周、月来计算的,时间越长越便宜,以一天为例,租一辆小型廉价车,约付60多马克;租一辆中档车,约付出100多马克;而租一辆高档车,则要花100以上至数百马克不等的钱。
去德之前,曾有从德国归来的朋友聊德国的出租车是清一色的奔驰车,当时我以为是戏谑之言。到德之后,才发现那位朋友的话虽有些夸张,但大体不差。满街跑的米黄色的出租车,有八成以上为奔驰车,其余少量出租车也都属于中档车,如奥迪、大众之类,破旧、狭小的车是难以在出租车队伍中立足的。听德国朋友说,开出租车的司机收入一般,又很辛苦,所以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多为没有其他更好出路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某些哲学博士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暂时栖身于出租车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