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000年至1985年的3985年中,中国发生较大的水灾有1029年,其中黄河流域发生较大的水灾有617年。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这五次大改道是:
1、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
2、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元城;
3、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河决濮阳商胡埽;
4、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以阻金兵;
5、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
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现行河道,至2011年已行水148年(其中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黄河行泛道)。
清后期自1855~1911年这57年间,黄河有40年决溢。民国年间自1912~1948年共37年,黄河有30年决溢,一年中决溢口门最多的是1933年达104处。
而自1949~1991年的43年间,黄河发生13次较大的洪水,伏秋大汛下游大堤没有决过口(但1951年与1955年在利津县发生两次凌汛决口),上游山洪暴发,造成局部地区的水灾,有8个年(次)。
(一)1933年水灾
本次洪水主要来自中游,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
据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编印的《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中附表l载:受灾66个县,受灾面积8637.2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2514人,伤亡18293人,财产损失2.317亿元。
扣除中游干支流漫溢和下游堤内漫滩县,其中因决口泛滥受灾的县为30个,受灾面积为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04人,财产损失2.07亿元。
(二)1935年水灾
本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4900立方米每秒,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县董庄决口,山东、江苏两省27个县受灾,面积1.2万平方公里,灾民341万人,伤亡3750人,财产损失折1.95亿元。
(三)1938年水灾
当年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6月9日国民党军奉命掘开花园口河堤,企图利用泛水阻挡日军西进。三日后涨水,“洪水滔滔而下,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颍河,再由颍河入淮;少部分由涡入淮。
8月以后,老河道逐渐断流,全河由花园口改道流经贾鲁河、涡河夺淮入海,洪水漫流豫东、皖北、苏北44个县市,受灾面积13000平方公里,灾民480万人,伤亡89万人,财产损失折算为9.53亿元(人民币)。
1938年7月至1939年7月,国民党军与日军于泛道西东两岸分别修筑防泛堤,黄河为分界线,双方互筑军工,互相扒口,防泛堤决溢频繁,自1940年8月至1946年7月两岸共决口58次。
参考资料来源:黄河网-下游水灾-概况
黄河网-下游水灾-现行黄河(1855年以后)
据史书记载,现行疆域中,历城县境内历史上决口计17次(含凌汛决口5次),属于民堰决口者3次,灾情不大,旋即堵复,有的虽属临黄大堤决口,但属于一般情况,堵复容易灾情不重。象这样的情况约计有11次。情况严重成灾较大的是1889年正月20日王家梨行决口。口门宽达1052米,身为7.5米,造成下游11个县(历城、章丘、齐东、邹平、长山、高苑、青城、滨州、蒲台、博兴、广饶)被黄水淹没。陈孟圈村张继良、潘延新两位老人目睹此景,他们形容说,洪水呼啸而来,淹没了村庄和大地,举目望去,一片汪洋,孩哭、娘叫、狗咬、鸡鸣,水上漂浮着衣物、家具、牛羊、尸体,真是看不敢看,听不敢听,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树木有的连根拔掉。刹那间村庄良田尽成泽国。黑水湾一带水深竟达14米。真可谓,黄水无情如猛兽,吞没黎民怎忍心。幸存着颠沛流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此决口于当年春堵复。 其次是骚沟与小沙滩决口,这次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二十一日凌汛决口,口门宽约千米,水深三丈,受灾面积十余县(大体同王家梨行决口范围)。最后用秸扫双坝合龙,坝宽5丈,土堰子宽3丈5尺。 (1883——1938年)的55年间,现东营市辖境内,即有23个年份决溢成灾,共决溢70处,80个口门。 上述决溢,给沿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有关府、州、县志记载,有:“黄河决溢,内河泛滥”“洪水横溢,庐舍为墟,舟行陆地,人畜漂流”的悲惨记载。据《再续行水金鉴》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齐河至利津黄河7县决溢53处……,利津近海村庄,死伤居民甚众,有一家全毙者,有淹死仅存数口者,有房屋倒塌压死者,惨苦情况,不堪言状……”已救出数千口,唯无安身之处,大半露宿荒郊。又据《利津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5 年)流月二十二日,李家洼河决后,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扶棺而走骇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号哭之声闻数十里,……”。民国十年七月十九日利津宫家决口后,利津、滨县、沾化、三县受淹5400平方里,300余村受灾,所有灾民除稍有力者迁徙他乡不计外,无家可归露宿大堤者达6万人。“民国十七年二月二日,利津县右岸王家院至常庄约5华里大堤,有六处漫溢决口成灾,淹70余村,河东一带尽成泽国。”“民国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利津扈家滩大堤漫溢决口,水势浩荡,当年未堵,十二月凌汛又至,附近各村尽成泽国,房屋倒塌,人畜冻饿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穴居堤顶者饥寒交迫,惨不忍睹。”“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蒲台正觉寺大堤7华里被冲决成灾,蒲台、利津、博兴、广饶、寿光等五县数百村庄被淹,冲毁良田400余万亩,50余万人受灾,泛水由小清河入海,决口未堵,泛区受灾长达一年之久,至次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扒堤,黄河改道入淮,山东境内河竭,泛区水灾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