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中国人民 志气高。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这些知识不是几个例句就能弄懂的,好好去问问你的语文老师吧。
其一 这本书(主语部分是偏正词组)‖我早就看过了。(谓语部分是主谓词组) 这本(定语)书(中心语)‖我(主语)早(状语)就(状语)看(谓语中心语)过(补语)了。 其二 这个人(主语部分是偏正词组)‖心肠很好。(谓语部分是主谓词组) 这个(定语)人(中心语)‖心肠(主语)很(状语)好(谓语中心语)
要具体最好买本语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