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2]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它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故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佛教是绝对唯心主义的代表,基于对自心本质的回归的修行,离于主观与客观,求证自心,叫成佛!其认为主观与客观都是不对的,所谓物质,只是对本质集体的表面认识,而不是对其本质的内部理解,唯有离开表相,从内部,或从自心中去深层的认识,才会明白本质的真相,即真理,离开表相而认识本质的过程,叫离相,本质是绝对的存在,本质没有色相,如同空气与水一样,不能以肉眼来定义为真!这样就错了,色相是本质运动才生起的影相,并不是实体的存在,故世界万物要不断运动才能维持,不然这种现象就会消失寂静,所谓规律,其实就是本质的惯性与相似性,非由神所为。
绝对唯心主义属于无神论,其本质追求的是悟性等(佛指的是悟性高的人),就是说一切万物的根本,是佛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的本性,乃至石头、空气及一切万物都有的性质,并非迷信,这都是修行与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靠妄想而能得到,以妄想为本,以所见为真的人,永远不会发现本质的意义直到唯心的概念,成为唯我主义者。
比如遥远的天体人眼看到的都是那个天体的过去,有时候那颗天体已经死亡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假象,而这个假象就不属于客观物质,同样他也不属于我们内心意识。从而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客观物质,意识也并不只有人类所有。同样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光线到达眼睛时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而宇宙瞬息万变,我们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客观现实的宇宙。
绝对唯心主义的世界指的是意识世界,如果站在唯物的角度想就会牵强的理解为唯我主义。
题中的A项概念和命题由经验来证实,即主观由主观证实,是唯心主义的;B项概念和命题源于理性,即理性来源于理性,也是唯心主义的;C项说明科学的抽象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与社会;D项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加工和改造,选择、重构是能动反映的内在环节;E项说明认识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所以能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导。C、D、E三项都是对人的认识的特殊本质的表述,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正确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