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苏辙汉族,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安石故里东乡上池荆公塑像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检举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即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苏氏父子。由于他们在古文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明嘉靖间古文家唐顺之编《文编》一书,专门选录八家的作品;与唐顺之同属“唐宋派”的古文家茅坤,又在《文编》的基础上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风行海内,“唐宋八大家”的名称遂由此产生。
以上所说的“古文”,是相对于唐宋之际盛行的“今文”或“时文”(即骈文)而来的。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骈文的兴起,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形式上唯美化的一个趋势,唐宋古文家创作古文,反对骈文,也是一种文学审美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此涨彼消,兴衰替代,其间还包含有社会的、哲学的原因,但主要是两种文体的因革变化。
先秦至汉魏的散文,其文体都是散行的,句子长短伸缩变化,大体保持口头语言的随意性、灵活性的风貌。魏晋之际,通体讲究对偶的文章逐渐形成,到齐梁间,受声律说的影响,文章不但通体对偶,还讲求四声的交错搭配,这就是骈文。自齐梁至唐,骈文盛行,几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学术文章都骈化了。
骈文的对偶和声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种追求,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骈文作家和声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骈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由此导致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不但远离了社会人生,也远离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另外,因为对偶和声韵的追求,骈文的语言也难免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于是,一批有识见的作家开始倡古文、反骈文,其中以中唐时的韩愈和柳宗元成就最大。
韩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古文理论的完整而明晰。他说“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把古文写作与儒学、道德、政治和教化联系起来,以纠正骈文写作的远离社会人生。表面上看,“修辞明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的自觉是个倒退,其实不尽然,因为当中唐之际,藩镇林立,佛道盛行,社会的弊病很多,要让文学与社会脱离是不现实的。另外,韩愈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口号,也就是说,“修辞明道”的实质,不但要将古文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还要言之有物,使散文成为抒发个人或群体生活困顿、悲哀、感愤的工具,“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同上)。在散文语言的除旧创新上,韩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为了追求语言的创新,他有时到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同上)的痴迷程度。
韩愈的又一贡献即在于他的创作实践。他写了大量优美晓畅的古文,在前代优秀散文之后,为后世读者树立了良好的揣摩学习的样板。韩愈的散文,多属应用文,但他尽可能将这些非文学的实用文写得富于文学性,诸如书启、墓志、记、序、哀祭……,他都尽可能写得有气势,有创新,有真情实感,为了增强古文的可读性,他常常把史传文学、传奇小说的叙事、描写功能移入古文中,使实用文体具有抒情之美、叙事描写之美,饶有“纯文学之情趣风神”(钱穆语)。至于在语言方面的创造生新,则更是不胜枚举了。
由此可见,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首,而在于上面所产述的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苏辙汉族,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安石故里东乡上池荆公塑像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朝: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宋朝:
苏洵(xún)——《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眉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