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丹白露 是什么呀?达人们帮忙,越详细越好,使劲写哈~~~

2024-11-21 18:36:0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

枫丹白露是坐落在森林里的宫殿, 金秋之际, 红白相间, 译名为:枫丹白露“。位于巴黎东南 120 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是法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 橡树、枥树、白桦等各种针叶树密密层层,

宛若一片硕大无比的绿色地毯, 秋季来临, 树叶渐渐交换颜色, 红白相间, 译名为“枫丹白露”。枫丹白露虽然是按发音译成的中文名字, 但是和香榭丽舍大街一样, 是翻译史上难得的神来之笔。枫丹源于秋色瑟缩, 枫叶红彤, 白露则指日光奔腾, 露水莹莹。名字的气势还远远不足以描绘真正的枫丹白露。枫丹白露是法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有人说:“你要啃一本枯燥的法国历史书, 不如到枫丹白露来走一遭。”

1814 年 4 月 20 日 下午 1 点, 拿破仑称帝的王朝彻底失败了, 他被判决到艾勒贝岛上软禁;把他押走的马车已经在枫丹白露前的白马广场上等候。拿破仑从枫丹白露大门马蹄形石梯的右边走下来, 慢慢腾腾, 恋恋不舍。拿破仑对站成方阵的禁卫军说:“我的老卫兵们, 我来向你们说永别了! 继续为法国效劳吧! ”说着, 拿破仑拥抱了禁卫军队长, 亲吻了法国国旗 ……拿破仑和卫兵们一起哽咽起来, 热泪盈眶。

从这一天起枫丹白露白马广场, 又叫做永别广场。

拿破仑后来在艾勒贝岛上的回忆录中写到:“枫丹白露是真正国王的住宅, 世纪的宫殿;可能它的建筑上不算很有特色, 但是计算得很好, 保证了居住使用。”

从建筑上讲, 枫丹白露内部集中了宫殿、城堡、教堂、回廊、剧院等等, 外围集中了广场、石桥、木桥、喷泉、雕塑、人工湖、人工渠、英国式花园、法国式花园等等;枫丹白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建筑装饰群体。

从历史上讲, 枫丹白露不断地修建、重建、扩建、改建, 数一数在里面住过的法国国王, 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三世都在里面兴建出生, 整整八个世纪过去了, 枫丹白露成为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建筑全景图。

就是法国人也难说清哪个部分是属哪个时代, 哪个国王在哪时出生, 有人用毕生来研究枫丹白露, 研究枫丹白露的书成箱成库。

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长廊

首先对枫丹白露感兴趣的是弗朗索瓦一世(1527-1547)。 曾在意大利米兰做了十年王的弗朗索瓦一世这时才 20 多岁, 他年轻气盛, 雄心勃勃。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正轰轰烈烈地搞文艺复兴, 弗朗索瓦一世得以大开眼界, 看到了很多高尚纯美的艺术品, 包括:雕塑、绘画、雄伟豪华的宫殿。

回到法国后, 弗朗索瓦一世不能再过中世纪一样禁闭保守的生活了, 他急欲享受人间新生活。他把文艺复兴思潮的方方面面都引进法国, 给法国世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带领下国家大力赞助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皇家贵族大兴起豪华建筑。

弗朗索瓦一世在法国主持兴建了许多城堡, 包括:枫丹白露、香波堡, 并开始动工卢浮宫, 他从意大利艺术请来很多艺术家、工匠, 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才艺术大师, 达?芬奇。

从罗马复制来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和达·芬奇的纷纷绘画, 他们成为法国文艺复兴的先躯。枫丹白露是他们搞创作的天堂, 在枫丹白露一个法国画家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的风格, 创造出枫丹白露风格, 在法国绘画中被称为枫丹白露派, 枫丹白露弗朗索瓦一世长廊里的绘画就体现了枫丹白露手法, 象征比喻一女人肉体沉蔓、色情而冷淡收敛。

谁都知道弗朗索瓦一世是油画家, 蒙娜丽莎的第一个收藏者, 所有艺术品他都喜爱他都占边, 他是法国崇尚艺术的先驱者, 为装饰枫丹白露内部他到处收集手抄本, 油画, 雕塑品, 奖牌, 挂毯, 化石等等还有其它好玩新奇的玩意。

枫丹白露还有弗朗索瓦一世收藏的珍贵图书三千本, 这些图书向法国学都和外国学都敞开大门。弗朗索瓦一世时期, 枫丹白露主要扩建项目有:弗朗索瓦一世长廊和两侧的宫殿、白马广场、荣誉金大门和它前面的吊桥。

拿破仑一世和皇冠宫

法国大革命以后, 拿破仑搬到了枫丹白露(1799-1814)。 枫丹白露虽然没有遭到大革命后的彻底毁坏, 但是豪华的家具却被搬走, 偷窃, 或被砸坏, 几乎见不到了。拿破仑抓紧时间重新装修好几间宫厅, 当时搞内部装修的工匠多到 800 人。拿破仑把国王厅, 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六住过的宫厅改建成皇冠厅, 还从巴黎搬来不少家具。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则住在弗朗索瓦一世长廊上边的房间里。现在这些套间统称为拿破仑一世套间。

回答2: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法文原意是美泉,因宫内有一美丽的八角型小泉而得名。

阿奈德法兰斯曾说过:“要想了解历史,与其读啃书本,这不如亲自来这里走一遍”。诚如所言,在这座枫丹白露宫中,凝缩了从中世纪封建时代的坎贝王朝到拿破仑三世期间法国八百年历代王权的历史。

枫丹白露位于巴黎东南65公里处。在这里的塞纳河畔,一片美丽的园林环抱着一群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宫殿,这是文艺复兴与法国传统建筑艺术融于一炉的完美体现。众多杰出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被世人誉为“法国的建筑博物馆”。就其豪华程度而言,枫丹白露宫比凡尔赛宫殿要逊色许多,但是其艺术性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枫丹白露最初是中世纪王家狩猎用以休憩的小屋。1137年始为国王寝宫。尔后,国王圣路易进行了扩建,15世纪时被遗弃,1528年前后,弗朗索瓦一世被俘归来后,决定在此居住,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将枫丹白露改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此后,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继续进行了整修。拿破仑也选定枫丹白露为第一座皇官,并于1804年在此加冕登基,又于1814年在此退位。路易.菲力普和拿破仑二世也对枫丹白露进行过修建。

国内外的能工巧匠常集于此,往往是法国建筑家刚刚完成建筑工程,意大利艺术家又来作内部装修,更有以意大利著名画家弗朗西斯科×巴米加尼诺(Francesco Parmigianino),普利玛蒂西奥为首的以雕刻与油画结合的装饰艺术构成其独特风格。后被称为枫丹白露画派的杰出画匠为它增添艺术特色。

由于数百年间在此居住过的各代国王不断地翻修和扩建,枫丹白露的建筑物形成几个庭院。现在的枫丹白露由五座形状各异的庭院连贯而成,四周是别致漂亮、景色宜人的花园。穿过上图中的法式花园上几步台阶,就可以看到运河。运河两侧是一大片的树林。
枫丹白露宫作为拿破仑等历代君王的皇宫,记载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瞬间:
1685年路易十四在这里颁布了南特法令的废除令;
1804年为了举行加冕典礼,拿破仑曾在此召见了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这在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一千年前,赫赫有名的查理曼也是亲赴罗马接受教皇加冕,如今教皇却屈尊下就来到法国为他加冕,拿破仑权倾一切之势可见一斑;
电影《拿破仑情史》讲述的是拿破仑与黛丝蕾和约瑟芬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其中的不少情节,表现的就是发生在枫丹白露宫中的故事;
1812年,拿破仑以50万重兵攻打俄罗斯,结果大败。又经莱比锡战役失利,拿破仑陷入绝境。1814年,俄普奥联军再度大举进攻法国,巴黎沦陷,拿破仑在枫丹白露宫签署了退位诏,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一年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了巴黎,重新登基,战火被再一次重新燃起。百日后,由于欧洲各国联军重新组成的反法同盟在滑铁卢使拿破仑全军覆没,拿破仑再次退位,从枫丹白露被永远地放逐到圣爱伦岛,直至死去;
此后,枫丹白露也历尽磨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曾耀武扬威在此摆设“庆功宴”;希特勒的总参谋长勃劳契的指挥部也设于此地;1944年8月,巴顿将军领导联军赶走了德国人,把这里当作盟军的司令部;直到1965年在戴高乐将军的坚持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标志才从这座宫殿中取下。
背倚三一教堂(Trinity Chapel)的白马庭(Cour du Cheval Blanc)是枫丹白露的主要入口,正门朝西。白马庭长152米,宽112米。“白马庭”一名源于凯瑟琳.冯.梅迪奇时期铸造的一匹白马,这尊铸像后被卫兵用长矛破坏,于1626年被封存。白马庭的北端(图中右侧)是带顶楼的弗朗索瓦一世配殿,建于1540年;南端(图中左侧)为路易十五配楼,是1738年由建筑师加夫列尔修建的多层楼房
这里原来是一所由圣路易(St Louis)修建的古老寺院。庭院的正面屡经改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由建筑师塞尔梭(J.A. du Cerceaug)在1603年完成,其代表性作品即著名的马蹄形台阶。两座灰色的台阶对称地向外展开成弧形,像马蹄一样。

1814年4月20日,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这里沉重地走下马蹄形台阶,面对那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旗帜插到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而现在却老泪纵横的将士们,在一片高呼“皇帝万岁”的悲壮的送别声中,拿破仑发表了告别讲话,吻别了他的将士与军旗,随后登上流放厄尔巴岛(Elba)的旅程。所以,白马庭又称告别庭(Cour des Adieux)。
白马庭台阶下一条幽静的长廊可以直通到它背后的泉庭(Cour de la Fontaine)。这是一个四方形,一面开放的庭院,开放的一侧(南面),拱形的石栏外,是一座人工湖——鲤鱼池(Etang des Carpes)。庭院内有一座喷泉,“泉庭”的名字即来自与此。庭北是引人注目的弗朗索瓦一世长廊(Francois I Gallery),廊内有寓言画和雕塑;东面为加夫列尔在1768年修建的东配楼,楼外有双排台阶;西面是中国馆(Musee Chinois),馆内藏有明清时代的名画香炉、金王首饰、牙雕玉器等上千件艺术精品。

回答3:

这里有介绍

http://www.nre.cn/readarticle/htm/12/2003_9_4_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