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五岳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 “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深山藏宝,如著名的“悬空寺”便隐匿其中。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秦时“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横卧中原腹地的嵩山,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黄祖源,三代都地。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驰名中外。嵩山不同于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雄浑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雅称“华岳”。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中华”皆藉华山而得名。“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居五岳之首。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这颗星主管人间寿命。而衡山古属长沙。借名伸义,所以衡山有“寿岳”之称。后人祝寿,时常称颂为“寿比南山”,其来源就是从这儿借喻的。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
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是传说,不存在的。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广为流传的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三山处于南方,相对于中原稍远,继五岳之后成名,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南向扩展和中原文化的传播。
一般说法——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虽然古今对“五湖四海”的具体指认不同,但其含义却一直不变,就是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厘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的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基本有相似的地方."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隔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湖(太湖),洮湖,彭湖,青草,洞庭"称为"五湖".五湖四海涉及的范围很广现在所说的"五湖四海",一般指的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和洞庭湖.
“三山”又称“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以后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是传说,不存在的。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目前广为流传的三山是: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
“五岳”有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五湖四海”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礼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明确海域。宋代的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有相似的地方。“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隔湖”。而唐司马贞认为“具湖(就是太湖)、洮湖、彭蠡、青草、洞庭湖”称为“五湖”。五湖涉及的范围很广,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