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弘扬太行山精神 坚持太行山扶贫道路
从1979年开始,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对太行山区进行技术经济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农民很快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子。国务院对此发来了贺电,国家科委发了贺信,并誉之为“太行山道路”。“七五”以后,我省围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积极弘扬太行山精神,把科技扶贫工作拓展、延伸到全省贫困地区,为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省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一、因时制宜,科学制定科技扶贫战略
科技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省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河北省科委制定了河北省科技扶贫总体战略,即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技发展,努力平衡并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科技扶贫的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我省在不同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们又分别确定了不同时期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战略重点。
进入90年代,从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上,并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关键增产技术的攻关力度,为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在贫困人口集中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分别布设了一批科技攻关综合试区,其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科技攻关、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一批适于不同类型区需要的技术体系,带动整个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攻关综合试区的建立,为贫困地区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从而为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据统计,“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扶贫工作的开展。
“九五”期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进程的加快,扶贫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同时,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省科技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我省科技扶贫的重点是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综合试区的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针对解决贫困地区生态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以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通过提高单产,改善产品品质,增加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循环。
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扶贫攻坚进程
十几年来,我省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努力促进科技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扶贫攻坚进程的强大动力。
(一)强化科技培训与宣传,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建立星火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一是组织省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办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班,对县、乡、村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民分期分批加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针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重点地组织专家讲课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结合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培训。
2、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是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科技知识。将需要推广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录制成专题录象片、磁带,在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向农民传授技术和科普知识;二是利用集市组织有关部门科技人员赶科技大集,发放农业科技资料和明白纸;三是举办农业知识大奖赛和畜牧业优良品种大奖赛,以充分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3、充分发挥我省各级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广校、农技校等阵地,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二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及科技人员,编写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科技扶贫培训教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技术提供指导;三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技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扶贫小分队,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咨询活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骨干75万人次,管理骨干5万人次,能熟练掌握1-2门适用技术的农民达800多万人。
(二)加大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力度,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
1、紧紧围绕群众温饱问题,因时、因地确定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科技扶贫工作的中心。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等实用技术作为科技推广的重点,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不同区域的特点,重点推广了粮棉油高产技术和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增产技术,以及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及增产增收潜力大、辐射面广的重大农业新技术。“七五”期间,我们重点推广了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进入九十年代,则把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及中低产田改造等15项先进实用技术作为推广重点;“九五”以来,在继续抓好动植物优良新品种推广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了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技术、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保证了贫困地区三大战略任务的如期完成。
2、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区、村、户,以点带面促进科技推广工作。一是依据当地农业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区。如我们根据山区、坝上、黑龙港流域的特点,分别在不同区域设立了“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及示范点”、“稻麦良种示范区”、“高寒地区玉米增产技术示范点”、“红富士苹果高产示范园”、“大棚菜生产技术示范区”等示范区、示范田、示范园、示范点,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既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户又特别重视科技示范村建设。村是一个自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单元,以村为单位加强村级范围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村有着更有广泛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注重建设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科技扶贫在山区实施了“依靠科技双百奔小康工程”,即每年在全省山区设立200个小康示范村,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山区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我省山区的扶贫开发进程。
3、组织创办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强化科技推广与普及的组织化程度。多年来,在科技扶贫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作用,分别以县、乡两级科委为龙头,组织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协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我们在全省不同地区创办了“农民食用菌协会”、“农民养鸡协会”、“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会”、“西瓜协会”、“桃协会”等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1、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试区,为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样板。我省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地区,而且各个地区的区情差异很大。针对这一实际,我省农业科技攻关,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在大名、曲周、南皮、平山、唐县、隆化、张北等不同区域的国家级贫困县设置了15个农业综合试区,组织省内外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的贫困地区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不同区域的农业持续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试验示范。如1996年8月,特大暴雨袭击我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在全省10个重灾县中,太行山就占了5个。但设置在太行山区的试验区和试验基点普遍显示出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邢台县浆水试区,尽管日降雨量达600多毫米,但上百条经济沟仍喜获丰收。再如,张北试区针对我国北方高寒半旱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七五”以来,张北试区共取得农、畜、草、经16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7-1999三年累计推广旱作增产技术面积3010万亩,其中旱作农田2700万亩,人工草地250万亩,错季蔬菜60万亩,共增产粮食9�5亿公斤,干草1�9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23.19亿元。
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扶贫开发后劲。
“九五”以来,随着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要求科技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扶贫项目的科技含量,提升扶贫产业的技术水平。对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强化先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并以此作为推动产业化、增强科技扶贫后劲的突破口。这一时期,我省的科技攻关大力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分别在张家口、承德等贫困区域布设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雏形,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为科技扶贫开辟新的技术源泉。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是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七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战线取得了一批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合作成果:如通过实施中加政府旱作农业项目,加方赠款3000多万元人民币,开展了多项农业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解决了一批科技难题。通过实施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河北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调查”,制定了河北省太行山农业开发规划,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太行山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国外资金和专项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4、开发名品名牌,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严重制约贫困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发展地方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产业,如满城草莓、卢龙甘薯、京东板栗、沧州小枣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弘扬太行山精神,进一步做好科技扶贫工作
“七五”以来,经过全省科技战线的共同努力,我省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加快我省扶贫攻坚进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十五”期间,河北省科技扶贫工作要大力弘扬太行山精神,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巩固已基本解决温饱的成果,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对象,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长远目标,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况,缩短与发达地区和富裕人口的差距,逐步实现宽裕型小康,把科技扶贫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河北农业大学弘扬太行山精神 坚持太行山扶贫道路
从1979年开始,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对太行山区进行技术经济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农民很快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子。国务院对此发来了贺电,国家科委发了贺信,并誉之为“太行山道路”。“七五”以后,我省围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积极弘扬太行山精神,把科技扶贫工作拓展、延伸到全省贫困地区,为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省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一、因时制宜,科学制定科技扶贫战略
科技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省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河北省科委制定了河北省科技扶贫总体战略,即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技发展,努力平衡并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科技扶贫的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我省在不同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们又分别确定了不同时期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战略重点。
进入90年代,从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上,并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关键增产技术的攻关力度,为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在贫困人口集中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分别布设了一批科技攻关综合试区,其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科技攻关、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一批适于不同类型区需要的技术体系,带动整个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攻关综合试区的建立,为贫困地区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从而为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据统计,“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扶贫工作的开展。
“九五”期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进程的加快,扶贫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同时,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省科技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我省科技扶贫的重点是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综合试区的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针对解决贫困地区生态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以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通过提高单产,改善产品品质,增加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循环。
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扶贫攻坚进程
十几年来,我省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努力促进科技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扶贫攻坚进程的强大动力。
(一)强化科技培训与宣传,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建立星火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一是组织省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办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班,对县、乡、村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民分期分批加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针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重点地组织专家讲课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结合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培训。
2、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是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科技知识。将需要推广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录制成专题录象片、磁带,在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向农民传授技术和科普知识;二是利用集市组织有关部门科技人员赶科技大集,发放农业科技资料和明白纸;三是举办农业知识大奖赛和畜牧业优良品种大奖赛,以充分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3、充分发挥我省各级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广校、农技校等阵地,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二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及科技人员,编写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科技扶贫培训教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技术提供指导;三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技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扶贫小分队,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咨询活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骨干75万人次,管理骨干5万人次,能熟练掌握1-2门适用技术的农民达800多万人。
(二)加大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力度,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
1、紧紧围绕群众温饱问题,因时、因地确定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科技扶贫工作的中心。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等实用技术作为科技推广的重点,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不同区域的特点,重点推广了粮棉油高产技术和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增产技术,以及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及增产增收潜力大、辐射面广的重大农业新技术。“七五”期间,我们重点推广了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进入九十年代,则把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及中低产田改造等15项先进实用技术作为推广重点;“九五”以来,在继续抓好动植物优良新品种推广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了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技术、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保证了贫困地区三大战略任务的如期完成。
2、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区、村、户,以点带面促进科技推广工作。一是依据当地农业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区。如我们根据山区、坝上、黑龙港流域的特点,分别在不同区域设立了“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及示范点”、“稻麦良种示范区”、“高寒地区玉米增产技术示范点”、“红富士苹果高产示范园”、“大棚菜生产技术示范区”等示范区、示范田、示范园、示范点,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既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户又特别重视科技示范村建设。村是一个自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单元,以村为单位加强村级范围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村有着更有广泛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注重建设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科技扶贫在山区实施了“依靠科技双百奔小康工程”,即每年在全省山区设立200个小康示范村,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山区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我省山区的扶贫开发进程。
3、组织创办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强化科技推广与普及的组织化程度。多年来,在科技扶贫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作用,分别以县、乡两级科委为龙头,组织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协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我们在全省不同地区创办了“农民食用菌协会”、“农民养鸡协会”、“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会”、“西瓜协会”、“桃协会”等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1、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试区,为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样板。我省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地区,而且各个地区的区情差异很大。针对这一实际,我省农业科技攻关,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在大名、曲周、南皮、平山、唐县、隆化、张北等不同区域的国家级贫困县设置了15个农业综合试区,组织省内外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的贫困地区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不同区域的农业持续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试验示范。如1996年8月,特大暴雨袭击我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在全省10个重灾县中,太行山就占了5个。但设置在太行山区的试验区和试验基点普遍显示出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邢台县浆水试区,尽管日降雨量达600多毫米,但上百条经济沟仍喜获丰收。再如,张北试区针对我国北方高寒半旱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七五”以来,张北试区共取得农、畜、草、经16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7-1999三年累计推广旱作增产技术面积3010万亩,其中旱作农田2700万亩,人工草地250万亩,错季蔬菜60万亩,共增产粮食9�5亿公斤,干草1�9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23.19亿元。
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扶贫开发后劲。
“九五”以来,随着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要求科技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扶贫项目的科技含量,提升扶贫产业的技术水平。对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强化先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并以此作为推动产业化、增强科技扶贫后劲的突破口。这一时期,我省的科技攻关大力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分别在张家口、承德等贫困区域布设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雏形,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为科技扶贫开辟新的技术源泉。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是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七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战线取得了一批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合作成果:如通过实施中加政府旱作农业项目,加方赠款3000多万元人民币,开展了多项农业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解决了一批科技难题。通过实施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河北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调查”,制定了河北省太行山农业开发规划,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太行山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国外资金和专项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4、开发名品名牌,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严重制约贫困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发展地方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发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产业,如满城草莓、卢龙甘薯、京东板栗、沧州小枣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一部分,参观过程
第二部分,参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有什么要求和感想
第三部分,表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