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屁虫学名叫“椿象”,也名“蝽”,蝽科、臭虫、放屁体后有臭腺开口,遇敌时放出臭气。分布较广,多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区,尤其以夏季最多,属害虫。
常用名或别名:放屁虫、臭大姐、臭斑虫、臭姑娘、臭蟞子。常见于椿树、榆树、桑树上。又名"九香虫",中原地区俗称“放屁虫”,即半翅目,异翅亚目,蝽科的瓜黑蝽。
中文学名
臭屁虫
拉丁学名
Pantatomidae
别称
放屁虫、臭大姐、臭斑虫、臭娘娘、春姑娘
二名法
椿象
界
动物界
外形特征
一种会飞的青黑色昆虫,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春夏季节,爬在农作物的茎叶上吸食浆液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即是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因此,它又赢得了‘九香虫’的美称。
《中药大辞典》载:“九香虫对于神经性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肾阳虚的腰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疗效。”它们是半翅目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单椿象科的种类就有约5000种。
椿象科有肉食性及植食性两类。椿象是有名的臭气王,它们具有臭腺,在幼虫时位于腹部背板间,成虫时则转移到后胸的前侧片上,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卫逃生,这使它“臭名远扬”。头部侧缘和中部3条纵线为黄褐色,侧缘无缺,前端近圆,中片微长于侧片,复眼黑色,单眼稍红。吻长达腹部第2节,小盾片上有稍似“米”字形纹。背部略为平滑,若翻个肚皮朝天就无法站起。
雌虫体长22~27毫米,体宽13~17毫米;雄虫体略小,黄褐色。复眼l对,肾形,紫红色或咖啡色;单眼1对鲜红色,位于复眼之间。触角4节。喙4节。前翅膜区紫色且有光泽,后翅臀脉具梳状的强韧齿。臭腺孔1对,位于胸部腹面的中后胸交接处。雌虫生殖节腹面中央分裂,而雌虫不分裂。卵椭圆形,绿色或黄色,壳坚,在中腰处有白色纹环绕,长约2.6毫米,宽约2.6毫米,每一卵块一般有14粒。若虫 共5龄。一龄体长4~5毫米,椭圆形,初孵时红色,渐变深蓝,触角4节,前胸背板甚宽大,两侧朱红色;腹背第4、5节及第6节间各有臭腺孔1对,能射出臭液,3、4节及6、7节间亦有臭孔l对,但不能放出臭液。二龄体长7~9毫米,长方形,黄褐色,腹背略带红色;中胸背板特别发达,末端两侧向下伸展,达于腹部第3、4节接合处;后胸小,缩在第2腹节的中央,腹部狭长。三龄体长10~12毫米,翅芽初见。四龄体长11~17毫米,翅芽明显,伸达第1腹节。五龄体长19~22毫米,翅芽发达,伸达第3腹节,出现1对淡色单眼。
自身特点
“臭屁虫”很臭,这是常识,也正因为它臭,人们才给它这么一个雅号。一旦手上摸过“臭屁虫”后,就奇臭无比,如果将其打死,味道会经久不散。“臭屁虫”的学名叫“椿象”,也“蝽”,市民也把它称为“臭屁虫”、“臭姑娘”等,是一类比较常见半翅目昆虫的通称,约有3万多种。
“臭屁虫”的名声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臭,而是因为它们中90%以上是为害农作物、蔬菜、果树和森林的害虫。
“臭屁虫”为什么特别臭呢?原来“臭屁虫”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臭腺。臭腺的开口在其胸部,位于后胸腹面,靠近中足基节处。当“臭大姐”受到惊扰时。它体内的臭腺就能分泌出挥发性的臭虫酸来,臭虫酸经臭腺孔弥漫到空气中,使四周臭不可闻。
臭屁虫的“臭气弹”并不是什么进攻性的武器,而只是自卫和抵御敌害的烟雾,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便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使敌害闻到臭味而不敢进犯,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药用价值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九香虫”对于神经性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肾阳虚的腰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效果。所以李时珍说它:咸温无毒,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每年10-11月捕捉,放在开水锅中烫死,捞起晒干或烘干,竹篓装好,放干燥即可。九香虫性温,味咸。功效:温中壮阳,疏肝止痛。主治肝气痛、胃脘滞痛、风湿腰痛等症。
这种虫子会隐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