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九区>的影视评论,哪位能帮我大概写一篇,4000字左右,要亲自写的,网上复制的不要!急~!!!

2024-11-25 12:38: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电影版《光环》彻底泡汤之后,影片原监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导演Neill Blomkamp已经找到了新职位:拍摄一部名为《第九区(District 9)》的科幻电影。影片开始是一段飞机上的镜头采访,一群看起来就像是巴西移民的人一个个对着镜头抱怨自己不受欢迎、自己不被接受之类的话,就像是电视里常见到的关于移民问题的采访。这段画面由手持摄像机拍摄,镜头晃动得就像《科洛弗档案》和《女巫布莱尔》。几分钟以后,画面切换到机舱外,观众可以看到“飞机”其实是一架很大的外星人飞船,他们被送到了一个“贫民区”,字幕打出“他们不是人类”(“人类”二字用红色)。
这时,画外音告诉我们,这个贫民区就是“第九区”,28年前,当外星人首次来到地球时引起了人类的恐慌,人们不知该怎么办,也不敢信任这群外星来客,于是就专门在南非建立了这样一个贫民窟用来隔离外星人,并起名“第九区”。
看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这部影片和《人类之子》有几分相似,在《人类之子》中,英国人把外来移民全部集中关押到一个隔离区,不管不问、任其生老病死,《第九区》也有点这个意思,只不过掺进了《黑衣人》的科幻色彩。(用外星移民的故事影射现实社会的移民问题?)
不过《第九区》的故事并不仅仅就是“人类之子+黑衣人”,继续往下看,你会发现这个故事还参考了卡夫卡的《变形记》。
故事的主人公是Sharlto Copley扮演的“Wikus”,他本是一名政府特工。影片开始没多久,他和MNU(Multi-NationalUnited)组织的人一同在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的保护下穿过“第九区”,他来到一个门前敲开了门(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开门的是一个巨大的虫类外星人(脸长着很像“掠食者Predator”),他们告诉这个外星人他必须离开,原来他们是来驱逐这个移民的(门上的纸条就是驱逐令)。外星人当然不高兴,他尖叫着跳上了房顶。
过了一会,Wikus向跟着他们的摄影师展示一些外星人的武器(所有镜头都是这个摄影师跟拍的),他拿出一个罐子似的东西,上面还有外星人写的字,Wikus从没见过这个,他没想过这会是一个武器,于是摆弄了几下,结果罐子里喷出了一团黑色的物质,喷到他的脸上。当观众再次看到他时已经过了一会了,他的鼻子开始流出黑色物质,通过画外音我们知道Wikus被外星人的生物技术感染了,政府的科学家从没见过这种技术,深知这项技术价值的科学家们立刻展开研究,然而无人关心Wikus的死活,他们只想利用他做研究。
被感染后的Wikus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更像外星人了,他和一个老外星人面对面交谈,通过自己变身外星人后的亲身经历,他真正体会到了外星移民在地球上受到的不公待遇,他决定做些什么改变局面。这里要提一下,影片的外星人制作的非常酷,和通常人们想象的“小灰人”不同,本片中的外星人都是昆虫模样。
总体来看《第九区》虽然有很强的科幻色彩,有不少特效和动作场面,但却是一部立意很深的影片,通过主人公变成外星人的亲身经历、通过他的眼睛深入到另一个世界,带着观众也进行了一次换位思考。
南非,彩虹之国,盛产黄金宝石的地方。在废弃的荒原上,《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一副指点江山的气派。难道,“霍比特人”住腻了沙土洞,准备搬到地面上?非也,非也!挂帅制片的杰克逊老哥,这次打算在地球上一窥外星人模样。大帅之所以有意,倒也不是平白无故天马行空,而是看上了尼尔.布洛姆坎普上的奏疏。布洛姆坎普,男,南非人氏,正值而立之年。四年前,专攻视效还提名过艾美奖的他,自筹资金回家乡拍了一部6分钟的短片,取名《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据说,爱才心切的杰克逊看了短片,恨不得立马把他收归旗下。两人一拍即合,“南非外星访记”就此基本成型。
或许是有点眼红J.J.艾布拉姆斯撑腰的《科洛弗档案》成绩斐然,也可能是影片内容多少有些异曲同工,《第九区》从前期谜团式宣传到后出的仿记录风格预告片,都大幅克隆了前者的发行模式。不过,和《科洛弗档案》对怪物的由来遮遮掩掩的神秘不同,本片早在正牌预告片中就大方曝光了外星人和飞船的形象。看来,简简单单地卖关子并非它的目的。
查经翻典才知,原来它所依仗的竟是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最深远的小说之一--现代主义文学开山祖师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虽说包装的特效和动作场面很精彩,虽说电影表面把罪魁祸首栽赃到了外星人身上,但无论是小人物因为偶然且怪诞离奇的原因变形,还是他逐渐改头换面成形似甲虫的异形,都彷佛名作的现代衍生。
不一样的外星人电影
究竟地球是不是这个宇宙唯一的生命呢?在银幕上,外星人已经一波又一波的侵袭了地球,他们有的友善,有的好战,但《第九区》的绝对有那么一点不同,这部电影里的外星人,把地球当成了一个移民的地方。这个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说:“从小我就看了许许多多讲外星人的电影和故事,例如《第三类接触》《外星人》还有《异形》,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想像总是非常丰富的,但我觉得很多外星人相关的题材里,外星人总是代表着一种地球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者文化冲突,他们总是无法融为一体,各走各路,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想,如果当有一天,很多别的星球的外星人也移民到地球来,他们的科技和人类相仿,知识、语言也变化不大,只是在外形上和人类相去甚远,这时候人类生活的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人类会怎么做呢?抱着这种想法,我拍摄了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主要讲述了这种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其实我原本的计划就是拍摄一部长片,但碍于总总限制,总是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这部短片寄托了我很多的想法,我认为这是我把这种想法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从一部短片到一部近两个小时长的电影,这当中又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尼尔·布洛姆坎普说:“我需要感谢很多人,尤其是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所展现出的高度热情与兴趣。当我得知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展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我就已经进入了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时时刻刻提醒我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节约时间,应该怎么做才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的那个电影计划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在拍摄的过程里我一直在完善这个故事,甚至对于结局还有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我都在一直做出取舍,我不想把它写得过于平凡,我要找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我希望以后能够用DVD的方式来把几种结局都奉献给观众,但银幕上的那个一定是最棒的。”
《第九区》从拍摄伊始就笼罩在神秘之中,即使推出了预告片,但仍然让观众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彼得·杰克逊却否认这是电影公司在故弄玄虚:“我希望观众尽量去享受未知的乐趣,我希望看过试映的影迷们也不要透露剧情,因为观众抱着未知的心态去看电影会得到更多的乐趣。”
《第九区》是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拍摄成本只有三千万美元,对于动辄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而言,这笔数真的只能说是塞牙缝了,但尼尔本人却相当豁达,从没动过向电影公司索要更多拍摄资金的念头:“我觉得三千万的资金已经足够了,毕竟我不是像詹姆斯·卡梅隆或是彼得·杰克逊这样知名的大导演,如果可以获得很多的拍摄资金当然是件很棒的事,可以随心所欲去做想做的场景设计。但既然我不是他们,那我就得缩小电影的拍摄规模。这部电影的资金就只有三千万,我得想方设法考虑预算的问题,我要尽可能做到别人认为我做不到的事情。”
媒体报道《第九区》会有两个结局,这点导演尼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另外一个电影结局我希望能收录在DVD里,银幕上的那个结局我想会是大部分观众喜欢的。这是一部暑期档的好莱坞电影,我希望观众能尽情享受它,电影的不同只在于,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外星人的故事。”
《第九区》男一号的扮演者沙尔托·科普雷是导演尼尔的好友,启用一个完全没有知名度的演员,尼尔又是如何考虑的呢?“沙尔托·科普雷虽然从没有演出过一部电影,但他很有悟性,我们之间甚至不用剧本,也能在脑海里清晰浮现表演的场景。我只需要向他表述我大概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所有的对白和细节都可以全任他发挥。我用一个没有什么表演经验的人,也是希望电影能显得更真实些。而就我所知能做到这一点,又恰好是南美洲人的,就只有沙尔托·科普雷了。我让沙尔托试拍了一些镜头,让制片人彼得·杰克逊看过之后,就拍板用他了。”
《第九区》是沙尔托·科普雷出演的首部电影,他在里面饰演维库斯,谈到自己的首部银幕触电之作,沙尔托颇为兴奋:“我比较喜欢我饰演的角色一开始的性格,幽默又风趣,后来他的身体起了某些变化之后,剧情发展就变得沉重起来,性格也压抑了很多。但我还是很喜欢我的角色,电影里有很多线索为续集埋下了伏笔,如果真能开拍续集,我当然很想能继续参演。我和导演尼尔是多年的好友了,在电影拍摄期间,我们从来没有争吵过,那种默契十足的感觉很棒。”
“《第九区》是以尼尔之前的一部叫做《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的六分钟短片为基础展开的,我饰演的角色并没有在短片里出现,我只是群众演员的一员,那个短片没有设计某个人类做主角,我们拍摄短片的时候,也没想过将来会有机会拍成长片,不过当时尼尔也非常想能拍成长片,只是有各种问题制约了,现在居然实现了这个想法,太棒了!《第九区》是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因为它有别于通常的好莱坞电影,却依然有好莱坞电影的要素,我们不想在预告片里展示一切,还是请观众到电影院好好欣赏吧。”
“电影里有不少外星人出现,所有这些都是用CGI技术做出来的,这都多亏我和尼尔的朋友杰森,电影里的外星人全部由他设计。电影里出现的那些我和外星人互动的场景,其实只有我一个人在演而已。这跟传统的拍摄方法不同,你也不能有太大的动作,因为合成的时候,外星人的头可能就在附近出现,在表演的时候得有所克制。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灵活,他们也会根据我的动作再去合成外星人,所以我大部分时候表演起来还是挥洒自如的。”
低成本科幻片《第九区》登顶北美电影票房榜
处女作、没有明星、成本不到3000万美元,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伪纪录片竟然能成为北美票房榜的冠军。上周首映、《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监制的cult科幻电影《第九区》(district 9)以37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成为今年北美电影暑期档最大的黑马,远高于排在票房榜第二位、派拉蒙斥资1.7亿美元打造的《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的2250万美元票房。在各大电影公司不惜大把大把向科幻电影砸钱的当下,《第九区》的叫好又叫座或许能被称为奇迹,但奇迹的诞生绝非毫无缘由
《第九区》望拍续 导演谋划重现故事前情据国外SciFiMoviePage网站报道,今年夏天最成功的影片之一《第九区》有望继续拍摄续集,该片尼尔·布洛姆坎普在近期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一消息。布洛姆坎普还说道,目前尚没有成型的剧本,自己也在考虑要拍摄一部关于故事主角Vikus(沙尔托·科普雷 饰)的前传作品。
·本片的片名是根据美国近代的一个传闻而来,几十年内一直传闻美国有第51区,专门负责处理外星人事务,但这个消息并未得到官方承认。而《第九区》的含义也就是影射了“第51区”。
·影片原计划在北美春季上映,但制作方索尼经过考虑之后认为本片足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因此加大了对本片的投资,而影片的公映时间也换在了暑期档。

回答2:

《第九区》绝对是今年夏天最大的黑马,令人吃惊主要是它的低成本和陈旧外表,很容易令人忽视,但如果你也被“Peter Jackson制片”吸引而来,绝对不会失望而归,因为显然,Peter Jackson这位前助手和学生,新导演Neill Blomkamp还真很没辜负老师的赏识,不仅学会了老师对异型怪物角色和离奇故事的想象力,也没忽视视觉效果的恰当运用(而不是滥用),的确打造出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科幻电影,绝对是近几年里最有创意,最具真实感的外星人电影。

可以说这是外星人版本的《女巫布莱尔》,看过《女巫布莱尔》的人都知道,它是用纪录片的方式去展示一个闹鬼的故事,明明是不真实的事件却用一种记实的方式拍摄,让人不禁信以为真。《第九区》则也是通过手提摄影机,通过纪录片/采访/电台新闻/监视器录像去讲述这个百分百杜撰的外星人故事,却从开头到结尾都让人觉得,一切都真实发生过。甚至最后还有文字式的结局交代,就好像是一般人物传记电影中那样,让人们知道“历史”的结局。类似手段其实在前年的怪兽电影《Cloverfield》中有类似使用,也受到很好效果,但毕竟那只是PG-13,还是为哄孩子们而做得很手下留情很商业化,但《第九区》则更偏向Cult电影,不惧怕任何肮脏血腥恶心的镜头,也不怕吓坏任何人,也因此不一定适合大众口味,却能让真正爱外星人电影、寻求与众不同独特电影体验的人喜上眉梢,兴奋不已。

一般的外星人电影都以特效、展现未来感和神秘感来吸引观众,本片却刚好相反,故事设定在我们生活的年代,画面粗糙肮脏,却处处体现着真实感。以往的外星人电影中,外星人都是“入侵者,是人类的敌人,是反派”,但本片中,外星人反而是好人,是一群难民,不幸落在该死的人类手里,被囚禁在[第九区]内,遭受人类的折磨和追杀,无法回到自己的家园。

一艘巨大的太空飞船停留在南非上空,百万外星人生活在垃圾堆一样的难民营里。。。影片中充满着很多粗糙,混浊,却震撼人心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的印度难民的生存环境。当然,外星人也许生活得更恶心点,几乎是野蛮的原始人活法。加上外星人又是令人讨厌的“昆虫”加“虾米”的形象,时不常吐点恶心的黑色液体,满身粘糊糊,影片里充满满目疮痍、令人作呕的画面,观众请随时做好胃液翻滚的准备。导演同学也很喜欢血腥,每次人类被外星人武器击中都会被炸得血肉横飞,就感觉画面上总是有生肉内脏飞舞,随时都能飞到脸上。精神脆弱的也许会中途退场,不过那就错过了最后最精彩、最惨烈的结局大战,简直是俺看到的近三年最惨痛艰难的战争场面。

自然影片也诞生出一个英雄,一个感染外星人病毒后转变成外星人的人类官兵Sharlto Copley,他曾经是人类的走狗,却被迫成为外星人,被人类追杀,在得知了人类的阴谋和残忍行径后,他开始帮助外星人兄弟们反抗人类的统治。这个人物不是典型的英雄形象,一开始他近乎让人讨厌,唠叨不停,且势利做作,身体也不强壮,如果没有遭遇这一切,他只是个小人物。但到被逼入绝境时却展现出人类在被能达到的体能极限,在最关键时刻也展现出人性中最纯洁,隐藏最深却最可贵的一面。后来他的一系列转变令人信服,遭遇让人同情,很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个人觉得是设计很有趣、反传统意义的悲情英雄。

影片显然也不时不无所知,事实上控诉政府专政,不公平对待难民,为谋求利益不管百姓死活,甚至种族歧视等都成为影片中隐晦的主题。

观看本片是个对心理和身体都具有挑战的过程。一开始是被影片的真实感震撼,然后被外星人的居住环境恶心到,到目前为止就有部分人退场了,坚持下来的将经历更多挑战感官的情节,大脑也要一直思考着故事的可行性,毕竟外星人的故事能让人信以为真还是需要一定能力讲好的一个高智商的故事。同时,为搞明白事态发展,外星语和当地人有浓重口音的英语也让观众不得不眼耳并用,不敢怠慢。挺到最后才发现真没白等,最后的大战紧张刺激,甚至令人揪心。最后还得为主人公悲痛一把,真是每个器官都挑战到了。最后走出影院,难免不大叹口气:“真是恶梦一场,好在飞船是降落在南非,不是我家!”

回答3:

看完《第九区》,心里百般不是滋味,还没有来得及download《第九区》的OST,于是耳机里赶快塞上《Torchwood》的OST,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绵延到写完这篇影评。

幻想远比现实本身残酷,尤其是这样的sci-fi,我之前已经彻底败在了《Torchwood》S3之下,这部《第九区》更加把我面对人性的暴露摧残的无以复加。Doctor在S1 Chrismas里,对进侵的外星人和Prime Minister Harriet Jones说过,This Planet has been defended,可是他没有料到Harriet Jones会命令Torchwood击毁外星人败退的飞船,S4最后Harriet Jones矢志不渝的坚定着自己的想法,被Daleks杀死。这只不过是一个正常地球人的想法啊,保护自己的星球,彻底灭尽一切比人类高等级的外星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有Doctor那穿透一切时间和空间的胸径。再来看《第九区》,外星难民落难地球,与日俱增的人口与人类争夺着地球的资源,于是到了第20个年头,人类为这些外星难民建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希望他们阔别人类的世界。男主角由于碰巧被洒到外星“流体”而基因变异,却因此而更懂得和理解外星人父子,帮他们踏上返乡之路,即使最后决定牺牲自我。

我看到男主角强殖机器人装甲后,拼命保护外星人父亲与儿子相会那段,真的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一刻,让我想起了《天空之城》中拼死保护小女孩的机器人,那一刻,毕竟谁才是人类,谁才是撒旦,谁才是刽子手?只是我知道,这一刻,没有Doctor,所以没有This Planet has been defended,外星人父子启动飞船返乡之路灾难重重,MNU,一个类似UNIT的角色,却是以解剖外星人、获取他们身上的秘密为自己盈利,还要毁灭他们的飞船和回家的希望。外星人父亲在MNU看到了自己同伴被解剖的尸体那一段,也振颤了我的心,MNU还要解剖被外星基因化的男主角,人类毕竟在这个宇宙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可以如此为了利益而丧尽天良?这样的sci-fi,固然是写外星人,可是写的不就是现实中的我们自己么?

人类探索宇宙和外星之路永不停歇,可是,我们应该是以怎样的心态和胸怀来面对这宇宙中的种种生物?我们时常幻想外星文明拥有比我们更高的科学技术和武器,人类会被他们轻而易举的消灭,可是,假如设想,假如整个宇宙中,人类目前拥有的却是最高的科学技术了呢?有朝一日,我们踏上了其他星球的土地,我们,会怎样对待外星文明?Oods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我希望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可以传递的是我们的科学和文明,而不是人类的贪婪和私欲。

有的东西我们从看见它的一开始,就为它打上了烙印。

在影片的开头,就已经交代了这些外星人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第九区本来是个贫民窟,因此外星人的地位是比当时人们眼中的贫民还要低下,甚至主张驱逐外星人的就是贫民。没办法,人类就是这么现实的动物。试想一下,如果从飞碟上走出来的不是长相丑陋、营养失调状的外星人。而是符合人类幻想中身着太空感衣服,携带大量高科技的外星人,人类又会这样对待吗?当一个群体面对另一个比自己低下群体时,那种优越感自然就散发出来了。甚至不屑与之交流。
当医生剪开Wikus包裹手的纱布,露出的触角让电影里的Wikus吓了一跳,也让在看电影的我吓了一跳。随之而来的所谓的科学实验、岳父的谎言,甚至差点被吃,都是由于Wikus是一个异形,所以他应当被通缉、被追杀。可是,那些吃外星人的黑帮、道貌岸然的MNU组织更应该去死。甚至是变异前的Wikus,他们蔑视看着低贱的外星人,随意作践他们;他们会偷偷解剖外星人,却不会选择与外星人坐下交流;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出于责任道义收留外星人,却不知这种方式是粗暴的,没有给予任何尊重。于是双方无法同等交流,于是人类错失学习研究外星人先进技术的机会。反而只会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