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孵化 黄颡鱼受精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卵径2毫米左右。首先,用黄泥浆水将受精卵脱粘,具体方法是:按20万-30万粒受精卵用黄泥浆4-5千克将黄泥浆放入盆内,用手不断搅动黄泥浆,同时将人工受精卵粒轻轻倒入黄泥浆中,待5-6分钟后,将脱粘后的卵粒置于孵化缸或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40-60万粒卵,孵化池壁要保持光滑,水质清新,水流速度以保证受精卵能均匀翻动即可,水中溶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并做到经常洗刷过滤纱窗,经4-5天时间的孵化就可脱膜形成体长4毫米左右的仔鱼。
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在孵化池中设置人工鱼巢,待其产完卵后将亲鱼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0.5-0.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温25-28℃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需要18-20小时。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为防止水霉感染,每天可用10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次,以后早晨和傍晚各用70-1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在鱼巢附近水面遍洒1次,直到鱼苗孵出。孵化24小时后,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开始变白并失粘,可抖动鱼巢将死卵抖落,以防其败坏水质或导致正常卵发生水霉,影响出苗率。一般水温20-23℃时,经60-70小时开始出膜;23-28℃时,经50-60小时出膜,待鱼苗在池边平游活动后,及时捞出鱼巢。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塘口条件。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积2~15亩,水深1.5~2m为宜。
苗种放养。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前池塘应清淤消毒,消毒后3天,加注水0.8~1m,然后施入有机肥。毒性完全消失后,亩放养10g左右的冬片鱼种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鲢鱼种150尾调节水质。当年繁育的2~3cm的苗种亩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黄颡鱼长到约7cm时搭养5~10cm的花白鲢鱼种200尾。当年鱼种也可养成100~150g的商品鱼。
饵料投放。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5min,用黄颡鱼专用的人工配合饵料或新鲜小杂鱼喂养,也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或可投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换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还应加强防病,定期(一般一个月)对池水进行消毒。正常养殖情况下,池塘每亩可产100g左右的商品鱼200~300kg。黄颡鱼池塘主养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种,如投放天然苗,生长速度慢,规格不整齐,成活率低。 亲鱼培育
亲鱼来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养殖的。要求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的1冬龄以上的成鱼进行培育。黄颡鱼以底栖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强,单养一般效果不佳。多以与鲢鳙混养为好。混养池要求水质优良,排灌方便,水面1~3亩,以沙壤土稍有淤泥为好。黄颡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300~500尾。
黄颡鱼主要食物为: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也摄食人工饲料。要保证黄颡鱼亲鱼有充足的食物,必须保持水质清新,并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在池中放养小型鱼类。如?条、麦穗鱼、鲫鱼等作饲料生物。经过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后代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强,人工饲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不应低于38%,因为黄颡鱼是偏肉食性鱼类。
池塘选择。黄颡鱼亲鱼对培育池虽无严格的要求,但为了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发育和饲养管理,在选择亲鱼培育池时,应尽量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质、保水的池塘;亲鱼池要选样在靠近催产池、环境安静的地方。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一般为15~2亩,具体大小可依据苗种生产规模来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为黄颡鱼亲鱼的个体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培育池面积过大,往往因催产不及时而造成黄颡鱼亲鱼的流产。培育池必须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改良池塘的水质。如果是老塘,则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为黄颡鱼亲鱼的培育池,不论是新开挖的池塘还是老塘,在亲鱼下池前都要进行池塘消毒。
合理放养。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主养的方式。亲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度,同时还应根据放养池塘面积的大小做适当调整。放养密度过高,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后期会增大水体的负载量,进而影响到亲鱼的性腺发育;另外,黄颡鱼具有集群抢食的特点,放养密度过高,某些黄颡鱼会因此进食困难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反,放养密度过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因此,每亩池塘一般放养2000~2500尾,同时可以在每亩池塘中放养10~13cm的花、白鲢鱼种200~300尾,利用花、白鲢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达到控制水质的目的。
亲鱼培育管理。亲鱼池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做到经常巡塘,定时加注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渗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体温度。当连续天晴、水温在6℃以上时,要投喂适量的精饲料,供鱼类直接摄食,以增强体质减少掉膘。在黄颡鱼亲鱼的整个培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池水的水质管理,使水质保持清新无污染,池水溶氧控制在4.0mg/升以上。
病害管理。在防治亲鱼鱼病时,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冬季黄颡鱼亲鱼容易得水霉、小瓜虫等鱼病,应注意在牵捕亲鱼时动作要轻快,避免伤害鱼的皮肤、鳞片;不要把受机械损伤较重的鱼,作为来年亲鱼使用。
人工催产
黄颡鱼为分批产卵型,产卵期较长,长江沿岸为5月上7月中旬。因为水温和日照的关系,南北相应缩短延长。黄颡鱼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体长在13~18厘米之间。同龄鱼一般雄鱼大于雌鱼。雌、雄鉴别可根据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鱼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只有一个泄殖孔,为乳突状。在繁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生殖孔突出,微红而膨大。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可采用2种方法。
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按1:1的雌雄比例放于设有鱼巢的产卵池中,让其自然受精。产卵池一般为1~2米的水泥池,鱼巢可用35目的乙纶网片,因为黄颡鱼喜暗厌光,可在产卵池中用石头和瓦片搭1~2处穴道。
人工授精:即将亲鱼催产后,放回暂养池,等到效应时间,先将雄鱼杀死,取出蜂窝状精巢剪碎,再将雌鱼的卵挤出,进行人工授精。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发育整齐,但雄鱼腹壁较厚、精巢较小。精液不易挤出,必须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烦且耗费亦大。催产药物以鲤鱼脑垂体(P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较好。一般剂量为雌鱼亲鱼体重在80~100克内,每尾鱼注射500国际单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鱼减半。
孵化
黄颡鱼卵呈黄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鱼巢上,产卵后可取出置于流水或静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匀地洒在网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进行脱粘,在孵化器或环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温23~27℃,受精卵经62~63小时出膜,出膜后7~8天,卵黄囊消失。水温和溶氧对黄颡鱼孵化影响很大,孵化的最佳温度是22~28℃。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胚胎发育过程中,耗氧量骤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应低于4~5毫克,此外,还要求水质清新。剑水蚤、小虾、小鱼、小蝌蚪等敌害生物对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经过过滤处理。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预防水霉的发生。 机械损伤
病因: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黏孢子虫病
主要症状:病鱼皮肤组织破溃,体表布有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鱼体日渐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化水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连用3次。
烂鳃病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乌黑,鳃部苍白有黏液,鳃丝腐烂,鳃盖骨的内表面发炎充血,腐蚀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篓防治。病重时,用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毫克/升;或用五倍子全池遍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4毫克/升;也可用枫杨树叶,用量为30克/米³,捣烂后全池遍撒。
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车轮虫病
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
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锚头蚤病
病因: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著。
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子宫线虫病
病 症:由一种似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粗壮,呈血红色,两端圆钝。虫体寄生在黄颡鱼眼腔中,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围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病鱼往往造成瞎眼。
防治方法:此病因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随着夏季的来临,水温逐渐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也开始滋生,该时段是鱼病的高发季节。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近段时间来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当地人称“一点红”,其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现就其相关情况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
症状与发病原因: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发病原因多为:
⑴投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⑵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
⑶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
⑷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预防和治疗:用药宗旨为,调节水体,改善水质,杀灭寄生虫,外消内服,综合防治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点红”。
⑴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⑵治疗方法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调节水质,提高pH值;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二天。第四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③内服药,5~7天为一疗程,用药为四环素+恩诺沙星+维生素C(用量均按说明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