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
拼 音 mò hé háo
部 首 豸 笔 画 13 五 行 水 五 笔 EETK
[ mò ]
姓。
[ hé ]
1.也叫狗獾。哺乳动物。外形像狐,但体较胖,尾较短。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
2.古又同“貊(mò)”。
[ háo ]
同“貉(hé)”。用于“貉子”“貉绒”。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貉睡 [ mò shuì ]
喻人好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貉》:“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复寐。故人好睡者谓之貉睡,俗作渴睡,谬矣。”
2、国貉 [ guó mò ]
即知声虫。地蛹。
《尔雅·释虫》:“国貉虫蠁。” 邢昺 疏:“此蛹虫也。今俗呼为蠁,一名国貉,一名虫蠁。《说文》云:‘知声虫也。’”
3、一丘之貉 [ yī qiū zhī hé ]
同一土山里的貉。比喻都是同类。《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后比喻两者是同类的坏人。貉(hé):也叫狗獾。
出 处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例 句
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应严厉打击。
是: 貉
一、读音[ mò ]的释义:
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又同“貊(mò)”。
组词:表貉、貉族、濊貉、九貉、北貉
二、读音[ hé ]的释义:
也叫狗獾。哺乳动物。外形像狐,但体较胖,尾较短。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
组词:一丘之貉、一邱之貉
三、读音[ háo ]是释义:
同“貉(hé)”。用于“貉子”“貉绒”。
组词:貉绒、貉子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貉,北方豸穜。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貉,北方豸种。字形采用“豸”作边旁,“各”作声旁。孔子说:“貉用来比喻恶人。”
三、相关组词:
1、九貉[jiǔ mò]
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2、北貉[běi mò]
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
3、一邱之貉 [ yī qiū zhī hé ]
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同“一丘之貉”。
4、貉绒[háo róng]
拔去硬毛的貉子皮,质地轻软,是珍贵的毛皮。
5、貉子[háo zi]
貉(hé)的通称。
“貉”字的【字海】释义
一拼音he2。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
二拼音hao2。
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三拼音mo4。
古同“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