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评论: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于右任临终之谜 :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他还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戊子清明,我们一行十一人,拜谒了位于腾冲城西,来凤山下,叠水河畔的国殇墓园。
这个墓园是为二战时期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建。早在1942年,为了抗击侵入缅甸的日寇,保卫滇缅公路,由英美提议,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开赴缅甸,与英军联合作战,由于英方未切实履行共同商定的战略协定,导致作战失败,十万远征军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损失过半,一部退守印度,一部退回国内。1944年夏�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盘踞腾冲达2年之久,祸害尤烈的侵华日军发起了反攻。历时4个多月,经过百余次战斗,于9月14日全歼日军6000余人,收复腾冲。我远征军将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也阵亡9000余名。为纪念这些阵亡将士,腾冲人民于1945年建造了这座墓园。
国殇墓园正门上的题额“国殇墓园”几个字为腾冲籍人士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所题。走进正门,有一大片空地,空地上松柏参天,松柏下绿草如茵,环境清幽肃穆,令凭吊者胸襟若洗。在两侧的配殿有滇西抗战历史图片及实物展览。沿石阶而上是正殿�即纪念英雄的忠烈祠。忠烈祠有蒋介石、于右任、李根源的题额;有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将军的挽联;有孙科、陈诚、龙云及地方爱国人士的挽诗和悼词,同颂抗日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情辞殷切,文采斐然,语意悲烈!
何应钦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海陆空三军总司令,他的题联是: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
霍揆彰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他的题联是:歼虏下名城,重振国威惊世界;闻鼙思袍泽,频挥热泪吊英灵。
顾葆裕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预备第二师师长,他的题联是: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痛国家犹多难,追思袍泽,我有余哀。
这些题联为墓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震憾着每一位凭吊者的心灵。
在忠烈祠的大堂里摆满了腾冲县各界在清明节当天为祭奠英烈而送来的大大小小的花圈,当我们正要离开大堂时,又一队武警战士抬着敬献的花圈走了进来。他们脱帽,静默,寄托着哀思,深深悼念躺在这里的远征军将士。
从正殿的大堂出来,我们来到后面的陵园墓地,在这里,有3000多名军人的碑石立在山坡上。当年,为从日寇手中夺回腾冲,9000余名中国军人战死沙场,其中3000多名能查实姓名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他们的墓碑都不大,上面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及军阶,整个山坡上都整齐排列着它们,立于花草丛中。经过漫长岁月�虽然有的字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但块块碑石排列得像随时准备待命出发的雄壮军阵�个个都昂着高贵的头颅。真是令人肃然起敬!拾阶而上,在墓园的最高处耸立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它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这是正义之剑,也是胜利之剑。仰望高高的纪念塔,它那凛然的正义和庄严�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神圣的洗礼。在塔的一侧刻有第二十集团军收复腾冲的概要,记述了阵亡将士们生命中最后的光荣和璀璨。
从纪念塔顺着台阶一步一步走下来,我们一行人中最年轻的张慧同志巧遇高中时代的老师,这位已退休的天津市高中教师目前正在滇西支教,趁着首个清明节小长假也来到腾冲国殇墓园,凭吊这些抗战的民族英雄。
这难道是巧合吗?不,这表明了人同此心啊!这样一段气吞山河的悲壮历史怎能忘记?!我们一行人在临离墓园时不约而同转回身来,对着墓园正中的“碧血千秋”四个大字肃然而立,心中默默道:“安息吧!远征军的英雄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走出墓园,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首望向墓园,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由像他们一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吗?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要深怀感恩,勿忘昨天,珍惜今天,健康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蓝蓝的天空笼罩着大地,茫茫一片,无边无际。
表达自己原意像为楚国而战的将士,以身报国。这样深深的爱国情怀,哀叹祖国迟迟不能统一。
解释得怎么样???????
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临终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表达他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思念之情。
这是于右任先生的绝唱,诗歌出他强烈期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