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佛山 民间传说

2024-12-21 02:48: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佛山得名的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佛山南狮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

  乃源自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此年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向器,伏于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向器,声震田野,果然掠走年兽,从此不复现矣!民因纪念纸扎头兽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此种兽头,于除夕鼓舞,即与舞年,后经乡老们研究后认为狮子为兽类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动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

  传说二:

  说是在清代干隆皇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干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据古籍记载,狮子舞在早期中国社会已非常普遍,《陕西通志》记载:“杂戏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高纽凤凰,象人、怪兽之戏。”而狮艺则成熟于南北朝时代。狮子舞在那时唤作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文状。”而到了唐朝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据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划衣,执红狮子,谓之“列狮子郎” ,舞太平乐。”可知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回答2:

其实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倒不是什么传说。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乡人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

回答3:

佛山城志有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