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有人去世了在葬礼上放的那个曲子叫什么?

2024-12-13 17:42:3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是葬礼进行曲,哀乐。

葬礼上其他的歌曲有:《哀乐》(葬礼进行曲),《大出殡》,《哭皇天》 ,《苏武牧羊》,《西行的平安路》,《汉吹曲》,《十跪父/母重恩》,《哭别曲》,《千张纸》,《心中的阿尔金》,《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青天歌》等。

此外,现代流行歌曲例如《走吧》,《父亲》,《母亲》,《让我再看你一眼》等。

扩展资料

《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改编而成的。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献花曲》都是他所改编和配曲,开国大典上指挥军乐团的就是他。《哀乐》是他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罗浪说,看到死难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搏斗的姿态,他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还应该表达缅怀并牢记英雄丰功伟绩的情感,所以创作时他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

《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哀乐

回答2:

  中国以前是没有哀乐的.现在被称为哀乐的那个曲子是电影<上甘岭>中的一段插曲,
  由于效果比较好后来经常用在追悼会上. 这首曲子是已故的作曲家刘(火只)老师在五十年代所
  中国目前流行的哀乐究其来历颇有意思,它是产生于延安时期,其蓝本是当时陕北流行的一种小调《绣荷包》,照理算是从一首情歌小调改编而成。
  刘志丹同志牺牲的时候,考虑到当时还没有咱们自己的正式的哀乐,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不知是谁)就把当时陕北群众熟悉的《绣荷包》音乐放慢数倍权当哀乐,加上演奏时哀挽沉痛的气氛处理,效果还不错。后来就正式把它定为我国的哀乐。
  解放后,哀乐录制了管弦乐版本,其中大锣和管乐的处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哀乐的气氛。
  哪位要是有兴趣把我国的《哀乐》加快四倍,用轻快、跳跃的节奏演奏的话(比如用
  唢呐),还能从中体会到当初情歌小调的韵味。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
  西方在葬礼上并没有固定的正式哀乐。安魂曲,又叫安魂弥撒,是在宗教葬礼上演奏的曲式,所以西方人去世如果举行宗教葬礼的话,通常会演奏安魂弥撒。你说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他的那首绝笔之作《安魂曲》?那首曲子带有的凄凉、惊恐和彻底的忏悔的感觉是他其他作品中没有的,只要听到它,我就不禁产生崇敬、哀叹和心底受到强烈震憾的感觉。
  中国的送葬音乐(而不宜称为哀乐)是较少感情色彩的。在中国的许多地区,葬乐和婚嫁音乐完全相同。而西方的则大不相同。虽然,葬礼音乐是一种仪式音乐,最早是由寺庙完成的,民间乐社代替了宗教组织。中国的送葬乐更具呈示化特点;而西方的更加世俗化。这也许可以解释在西方它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Chopin, Beethoveen,etc.)。而在中国,它们是古老寺庙音乐的活生生的延续。
  也许,这源于二者不同的宗教内涵。

回答3:

叫《哀乐》啦,听听,对不?http://a8.ent.tom.com/player/splay.php?songid=596321

回答4:

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