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盂县的历史 速度

2024-12-16 19:54: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调整为8镇6乡:原西烟镇、南社乡、东梁乡合并。
[编辑本段]县名的由来
西周时期就有“五鄙为县”的说法,但山西境内最早出现县名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消灭了祁氏,将其采邑分为七县,即盂县、梗阳县、邬县、涂水县、平陵县、马首县、祁县。不过这时的县还带有采邑的性质,直到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郡县制的健全,这些县才真正成为行政县划名称。
盂县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县名之一,也是当时晋国最北部的县,其最早的地方长官盂大夫名叫盂丙,其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西汉至西晋末仍名盂县,北魏时废,原治所称为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度撤销,后世又把盂县故称为大盂城。
大盂城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现在旧城遗址一带还留有“西校场”、“顺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墙遗迹。相传每逢春夏之交,天将拂晓时,大盂古城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景观,远远望去,晨霭之中“隐隐有城一座,垣堞门楼皆备。人或有心穿入,则不见其形,出则复见,日出烟消始失”(《阳曲县志·古迹》)。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大盂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隋大业二年(606年)盂县撤销后,又在东邻的原仇县境恢复。这年改原仇县为盂县,县治即今盂县县城。
原仇县本为春秋时期古仇犹国地,仇犹在古文献中亦作仇由、仇繇、仇首等等,是白狄的一支。春秋末,晋国各卿族势力积极向北方扩展领土,当时智伯选中仇犹国为攻伐的目标,但因为通往仇犹的道路艰险,行军速度迟缓,很难出奇制胜。后来智伯想出一个办法,说要将一口大钟和两辆豪华车送给仇犹国君,这位贪图眼前之利的国君果然欢喜,还动用大量人力去扩修道路准备迎接智伯。这时臣子赤草蔓枝立即提醒国君说:“智伯贪而无信,欲图伐我而无路,当礼物送到,他的军队也一定随之而到。”仇犹国君不听忠告,赤草蔓枝只好逃往齐国,刚到齐国就听到智伯攻陷仇犹国的消息。
战国时期,仇犹故国称为原仇城,属赵国,汉代属盂县和上艾县地。北魏为石艾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置原仇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盂县县城也还是春秋仇犹国的旧址,在城东北还有仇犹城遗址。人称古城坪,在县城中心有条街名钟镇街,父老相传当年智伯送来的大钟还埋在

回答2: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