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唱昆曲用的是什么话吗?【感激不尽】】

2025-01-08 09:01: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昆曲咬字吐音用的是“中州音”。昆班的舞台演出时语音使用的是“苏州——中州音”。

  中州韵是指昆曲咬字吐音的音韵。盖自洛阳成为汉唐东都、汴京成为宋都以来,中原中州地区的语音就成为了天下的通语。元代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后,卓从之又编《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统称中州韵。
  昆曲兴起后,以苏州为根据地向各地传播。为了使全国观众都听得懂,其唱念口法并非只用吴音,而是采用了官话系统的中州音,押中州韵,说白念韵白。
  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指出:“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魏氏在创造水磨调时,就把中州韵引为昆腔语音,要求习曲者字字句句都依据中州韵。所以明代万历年间,昆腔被称为“官腔”,昆腔发展为全国性曲种。到明代后期,范善溱为南曲作《中州全韵》,直接为昆曲界所尊奉。至清代乾隆时期,沈乘麐以《中州全韵》为底本编成的南北曲通用的《韵学骊珠》后,昆曲结合苏州音而用中州韵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

  昆使用的中州韵,与如京戏(产生于艺人实践的芜杂)的“十三辙”、摊簧(产生于艺人实践的含混)的“十一个半韵”等“口语韵”有根本性的不同。昆的中州韵,是由每个字的四声阴阳、头腹尾相切、归韵收音都有所定规,平上去入韵部完整齐全的韵书(《韵学骊珠》及其所本“平水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所严格规定的。而这些韵书都是由唐宋以下的“知音识律”的音韵学家、音乐家研究、积累而形成的,不是(由)昆(班艺人实践)所(能)产生的;也就是,和其演出的剧作一样,不是昆自身的

  以本台戏而言,南北曲之“昆唱”——人们观念中的“唱昆曲”即“昆曲”即指此,为便说,姑且称之为“昆唱”。与“乱弹”、“梆子”、“摊簧”、“落子”等皆由民间艺人唱出来的很不相同,南北曲之“昆唱”,无论“北曲之唱”还是“南曲之唱”都不产生于“昆”,都不是昆班艺人(所能)唱(得)出来的。
  一,昆界及凡对昆稍有所了解的,都知道所以有如今的“昆唱”是由于明下叶嘉隆年间出了一位(清曲)唱家魏良辅,是他使“昆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在他之后至于今日,人们所谓的“昆曲(唱)”是他改造后的唱,甚至有称是他“创造了‘昆剧’这个剧种”的说法——在他之前的“昆山腔”(南曲的唱),“乐与字不相应”——其唱腔旋律(上下进行)与其曲文的字声(四声起伏)是交相舛误的;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地制作了一种:“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的“新声”(沈宠绥《度曲须知》);其后又有所精进,乃有后世、今日所谓的“昆曲(唱)”。魏良辅对原昆山腔的改造及其“新声”(直至今日的“昆唱”)是怎
  会事呢?根据当时及其后清人的记载和文籍、根据清初至今的经典唱谱,以及今日可听到的实际音响,概括地说,是:

  1,在语言语音上,“正吴中土音之讹”(即去其原先的昆山方言),采用了规范的通用语——使用了通用于演唱南北曲的规范的舞台用语即所谓“中州韵”;

  2,在取曲上,完全舍弃原先采用的“村坊小曲”(如“月子弯弯”之类),采用了南北曲——文人所作之“律曲”(包括散曲及剧曲);

  3,在节奏上,改变其原先“亦罕节奏”的状态,由“按节而唱”,进而“句、步分明,板、拍有则”;

  4,在用调上,改变其原先“并无宫调”,“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状态,由用“笛管笙琵”,进而以吹奏(笛)、弹拨(弦子)为主要乐器和唱,确立所使用之宫调——遍用七调;

  5,最主要,也是具有最明显的是在唱腔上,魏良辅“尽洗‘腔与字不相应’之乖声”,制订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的“新声”(因其细腻、精致,而称为“水磨”)——有规格定则的“依字声行腔”——“依文辞句读、字读语音平仄的四声声调起伏,化为乐音上下而行腔”的唱。

  魏良辅“新声”对于原先的“昆山腔”,可以说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谓:“‘昆曲’即‘昆腔’即‘昆山腔’即‘昆剧’”,未免是太粗疏了。

  实际上,“字清、腔纯、板正”(魏《曲律》),以魏良辅“新声”为称的这类唱,是我华夏所特有的“以文化乐”的唱——“歌永言”-“准诗而为声”-“本诗之言而成调”-“以乐从诗”, 即沿着自先秦的“言之不足则长言之”、两晋时的“吟啸”、唐时的所谓“声诗”等而至宋时的“词唱(曲唱)”——“唱曲必先识字,识字须知反切”,“切韵先须辨四声,五音六律并兼行”,“有文章者谓之乐府;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一曲有一曲之谱,一均有一均之拍”,“腔必真,字必正”,“七音之协四声,各有自然之理”,“腔平字侧莫参商,先须道字后还腔”[3]等传统的“以文化乐”的一类唱 —— “以词曲文体结构中的辞式句读、平仄格律等,化为乐体结构中的乐章、乐段、乐句及节奏
  、旋律法则等”所构成的一类唱。

回答2:

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