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的别人的,可能对你有帮助。
这个很难说,中国的历史这么长,各个时期的物价也是千差万别。尤其战乱时候物价更是其不稳定,我只好按照太平时期的相同购买力下各自的数值来估计:
以明朝万历年间为例,据史书记载,这个时期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普通大米,一石大米是188.8斤,就是说一两白银可以买377.6斤大米。而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一斤普通的大米以1.75元/斤计算,那么可知当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660.8元。当然这是按明朝的标准计算的,如果放到大唐盛世的观贞年间就更是不得了啦,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310元人民币!
至于银子和铜钱的汇率,除宋朝比较混乱外,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是1:1000,也就是说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铜钱。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这是基本假设。
你的问题之一的答复是,一般,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
如果遇上战争饥荒天灾人祸,铜钱会贬值,银子身价更俏,那就水涨船高更不止了。
然而具体的购买力如何,实在使人胡涂。今天的人民币也在浮动,何况千年以来有盛世、有乱世、有豊有歉,银钱的购买力自然会有上有下,而且差距很大。要问这个问题应该要具体指明是哪个时代。
以宋朝为例。历来,有人用金本位计算,有人用银本位,有人用两个时代的米价,算出来1两银子3500到70人民币都有(也就是没有意义了)。有人认为用金价计算比较合理(也没什么道理,只是因为金有“金本位”)那么宋朝1贯铜钱约合今天800人民币。 有人用米价来算,但是宋朝战事不断,米价波动不已。北宋相对承平的时候,熙宁(1068—1077)以前一般为每石六、七百文,徽宗时期(1101—1125)每石米就高达二贯、三贯,甚至四贯了;南宋绍兴(1131—1160)初年,米涨至五、六贯一石,随后开始下降,保持在一贯左右;孝宗时期(1163—1189)又上升到每石二贯至二贯半左右。 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如果一贯是3500人民币,貌似太高了。徽宗以前的皇帝都很俭省,岁收80%以上拿去养兵,养官,但这个好像也太离谱了。那么皇帝可能会说“爱卿咱们换个位子吧”。有不同的资料来源旁证了:差不多一个宰相一年俸禄约当人民币300万左右,(徽宗的大太监童贯要拍当朝宰相的马屁,他怕拍不起,就因为宰相收入高足以养廉。后来他就等而下之去烧蔡京的冷灶,直搞到北宋灭亡)那么一贯是800人民币还比较说得通。
这实在是一笔说不清楚的胡涂账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