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大学学业去经商可不可取?

2024-12-21 17:57: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有利有弊

  四).就业观的片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这种心理,毕业后是非东部不去,非高薪不去。于是在东部,大量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奔波,而中西部却始终招不满合适的人才。这就出现了制度性和体制性的

  变相失业:一方面,有大量工作岗位需要人:另一方面,有能力,有学历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去做。就业观的片面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贵族化”了,这种情形在国外属于“自愿失业”。

  (六).求职者主动调整自我,改变就业观念。各所大学要加强就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自主创业,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

  (七).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乡限制,地域限制,促进国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症状:

  不愿意听任他人摆布,自我把握未来的意念很强,对于择业兴趣不大。让别人挑自己,还不如让自己挑别人。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最终成功的却不多。之所以把它列为一种症状,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案例:

  自主创业,曾经在大学校园中热过一阵子,也有没毕业就开了公司的,但时下似乎冷了许多。张开文是某高校的文艺尖子,毕业时曾一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他还是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

  毕业不久,他与朋友一起开了间文化公司,可真正干起来后,却发现现实情况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场地、演员、宣传都需要钱。好歹搞了一次小型演出还赔了。

  张开文从被人羡慕的位置上一下子掉了下来,“摔得挺痛的。”他对记者说,但他不死心,能坚持还得坚持,租不起办公场地,他就把公司开在了家里。搞不了活动就写稿子、写剧本,免费给人家策划节目、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东山再起。

  处方:

  国家已出台了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创业毕竟不是闹着玩儿的,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如社会资源、行业经验、资金等等,缺少一样都不行,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一般都很欠缺。

  “创业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中华英才网北京区总经理张小文指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细思量,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再做决定,不可只图一时之快。

  面对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商机,是挺身而出还是犹犹豫豫、观望徘徊,学生创业潮的弄潮儿们无疑都是选择了后者。但是商机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变成财富的,只有当具备开发商机的条件时,才能够很好地予以挖掘和运用。现在很多人喜欢与比尔.盖茨比较,但是如果没有对软件开发经年累月的投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是不可能建成微软帝国的。观念偏差学生创业者一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能够在艰难环境中顽强地求发展。但由于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可能会很多。对于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还只是学生创业的潜在风险之一,不少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本身的认识就有较大的偏差。一些学生创业者认为,创业就是拿投资人一笔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在许多创业者圈子中听到的大多是诸如“钱来了,要不要?”这样的话。

  一个人由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到输出知识、创新创业往往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和磨练,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绝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管理问题许多学生创业企业在公司战略、市场营销、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总是将Yahoo!和杨致远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如果不是风险投资人在Yahoo!初期引入职业经理人,Yaho o!或许永远就是学生的一个想法。

  现在看,许多创业者虽然能够拿出一份商业计划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投资人对于其中的财务部分不是很满意。而在成立了公司之后对于如何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学生创业者并不很清楚。缺少资金,缺少商务活动经验,内部管理没有严格体系,没有自己的市场渠道,人员流动快,这是创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现在到校园里来找项目的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机构投资人都很多,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的人是满怀希望地来,灰心失望地离开。如果几年之后还是这种状态,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校园里的创业者将失去投资家对他们的偏爱。文/吴哲

  科学家王选在谈到大学生创业时鼓励大学生要勇于创业同时告诫学生创业是艰难的。

  他讲到,今天大学生在创业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有些同学有了自己的科研产品,有的已获得了风险投资组建了自己的公司,然而这对成功来说只是刚刚迈出了很小的一步,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盖茨从13岁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到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与朋友创办微软公司,到他30多岁的成功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他本人在38岁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经过整整18年没有节假日的艰辛努力,才在他所研究的领域稍有所成。因此,同学们在创业的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能够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并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他还说道,赚钱不能是创业的唯一动力,要有更长远的目标。

  推波助澜的政策

  1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新政策,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潮推波助澜。这项政策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名为“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宣布,各高校要支持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成果转化活动,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并可在规定时间内原则上为2年内回原高校竞争上岗。此前,北京市曾提出,大学在校生可享受“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记者:应该说,还未毕业的大学生自己创业,有一定的优势,譬如年轻、激情,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鲁军(FANSO网络信息服务公司总裁):可能就是实战经验不足,更多的还是管理方面。作为一个创业计划,毕竟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停留在文本状态和实验室状态的合理想象。虽然,我们的这个计划获得了金奖,赢得了投资。这只能说明我们在这个方面成功了,但从计划的成功到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 记者:作为投资者,你们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创业团队和创业计划的?是不是因为他们是学生,你们就放松了某些标准?或者说,这里面有没有某些商业操作的因素?

  易伟(上海浦东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科创是家风险投资企业。没有利润、利润率过低或者获取利润的风险过大,我们是不可能轻易就介入的。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就像赞助似的放入资金。如果是这样,我们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任了。我们细致地研究过他们的项目,项目构想十分难得,对于这亲戚的项目和创业团队,我们相当有把握。白玮

  大学生创业除了梦想还要准备什么
  专家认为,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学生有了好的项目或想法,只是代表“创业的长征路”刚跨出了一步,而在大学生创业者中,认为凭一个好的想法与创意就代表一定能创业成功观念的人也不少,而在创业准备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不充分或根本就没有思考对策与设计好退出机制,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面因素浑然不知,而导致一开始便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使创业者还没有走出多远,即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者不是全才,但要着眼于全才。

  团队精神必不可少

  团队精神也许是最平常最易懂的管理概念了,但由于大学生这一特定创业群体,一般为年龄在25岁以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与人生经验都不足,而且处于热血沸腾的感情阶段,个性化、自信力等都较强,所以在团队组建、团队分工、团队规则制度等诸多体现“人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会出现“一人是龙,二人是虫”的情形。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以己为主、刚愎自用等不利于合作创业的情形。

  对此,王亮对记者说,一个人想独自创业是很难的,因此找到与你志同道合、有创业激情的人组成创业团队是明智之举,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干不了全部的事,因此找到合适的合伙人或合作人后合理做好分工,首先要确立未来企业的主心骨也就是核心领导人,同时确定未来企业的四梁八柱,也就是说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在职权分配的过程当中要职责明晰,职务明确责任到人。

  在风险投资商看来,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具有可复制性,而团队的整体实力是难以复制的,因此他们在投资时,往往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而非那些徒有想法的单干者。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聚集创业优势。

  具备承受风险的良好心态

  一次营销决策失误、一次小型财务危机抑或是一次上门推销失败,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创业路途中的绊脚石,都会在一定程序上打击没有打创业持久战准备的大学生创业者,让他们在心理上元气大伤。其实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麻烦,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只要在犯错后迅速改正,或多多请教别人的意见与建议,一定会吃一堑长一智,在交了犯错误的“成本”后,要善于分析与总结,要学会从失败中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并加以改正。很难想象没有错误的创业会成功。此外,时刻保持创业激情,也是突破创业瓶颈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

  另外,王亮还特别介绍了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一项有利润的新事业必须要有充分的流动资金,并且要能与实际经营运作时所需的开销相平衡。两年多的创业经历使得王亮意识到,草拟一份精确的年度预算表并不容易,即使是一位最有预算概念的大师来编列预算表,还是多少会有低估预算,或遗漏些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常常是发生在预算表中的杂支及超支项目。有时公司成长太快也会出现这些小麻烦。王亮建议,不管公司状况如何,一份理想的预算报告最好在编列预算时,稍微调高所需预算比例,直到公司可以负担营运成本以及本已低估的获利能力。最好是听听其他同业的意见,并在编列具体的预算评估表时能按照专家建议,把最好和最坏的财务评估案例折衷试算,然后把预算设定于两者之间。专家则建议去一趟会计事务所将会让你对公司的开销、营收及流动资本运作计划更了解。

  有坚持到底的信心

  在创业的初期,王亮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苦与乐,与合作伙伴向朋友借了一间房子,一台台式电脑、一个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两套桌椅这就是全部家当。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图书网站,但接的第一个订单与电子商务毫无关系是给其他单位做纪录片,一个片子两千块一个月能做两个,他们就靠着这每个月的四千块钱来支撑图书网站,他对记者说:“我第一次感觉到了那个真理———钱不是好赚的。”王亮介绍,随着公司的发展,各种问题也都出现过,如资金不足、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等,从走出校园到现在的确吃了很多的苦也犯过很多错,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同龄人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但是信心从未动摇过。

  再充分的创业准备都是不完善的,再周密的商业计划书也难免有没有顾及的地方,再团结的创业伙伴也会发会摩擦,再厚实的资金也有周转不灵的时候———这些都说明在瞬息万变的创业环境中,能影响创业的不定因素太多了,谁都无法保障,在下一个路口能选对方向,所以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快。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中,融资就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于实践。(晨曦)

  【点评】

  创业选择缺乏培训

  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选择来看,技术含量较低,没有体现大学生的技术优势。那些学生“老板”大多从事餐饮、服饰、摄影等行业。实际上,他们选择的创业行业只是从已经成熟的市场中划分的一块蛋糕,并不是在创造新的社会财富,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选择方面的培训。(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董事长 邵明路)

  使创业教育制度化

  自主创业的主观条件需要个人具有较高素质,而在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资金基础这五方面都比较欠缺。所以,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使之在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沈杰)

  创业是好事 家长要支持

  我认为创业绝对是一件好事,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一个人,有助于成长。但是关键的一点是家长一定要支持、扶助,一些家长爱慕虚荣,愿意让孩子去做比较稳定的工作,对于孩子创业根本无法接受,认为这是没本事、没出息、没单位接收的表现,这种想法肯定会扼杀学生的进取心。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阶段选择创业更加实际。首先,研究生没有太多的课程压力,有精力去进行创业;其次,一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心态比较成熟;最后,研究生阶段,导师可以为学生出谋划策,提供一些便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卢艳)

  先就业后创业更合规律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仅限于课堂,社会经验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也比别人多。最好毕业后能在较具规模的企业工作实践几年,积累下第一桶金,同时也学习大公司管理、财务等各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创业打下基础,这样创业成功的几率才高。国家也要切实把各项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有助于鼓励学生创业,拓展就业渠道。(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葛丽梅)

  【声音】

  自主创业有利于成长

  自己创业当老板要用心去经营自己事业,要对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做很详细具体的策划,考虑很多方面。我非常赞同、鼓励自己创业,只要他或者她对自己有那么一点自信,喜欢就选择。自主创业应该会更快地让一个人成长,其中的挫败与成功都是日后的资本;自主创业的生活应该会更充实、目标更明确、更有存在感。(刘以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供职于某杂志社)

  创业需要过渡期

  想过自主创业,但是后来出于各种原因吧,资金问题、创业方向的选择、父母的意见等等,总觉得刚毕业时创业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也没有经验,知道有一些优惠政策,具体有哪些也不是很清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锻炼,理工科学生相对有优势,尤其是学技术方面的,但应该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赵先生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供职于某银行)

  积累经验很重要

  我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些学生通过协会或其他形式进行创业,比如帮人攒电脑,代理化妆品,批发水果等,但大都是小本经营,规模有限,风险也较小。他们通过这种途径积累经验,毕业后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毕竟大市场和学校的小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从个人知识到经验都需要很多的准备,我佩服创业学生的勇气和魄力。我觉得比较可行的是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了解整个运作过程,并拥有自己的客户群或关系网络后,再出来单干。(蒙小姐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供职于某事业单位)

  创业精神是社会应该提倡的

  我感觉创业的大环境不是很成熟,而且我学法律,从专业特点讲刚毕业就出来创业不太合适,好像也没有听说过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刚毕业就出来创业的。我的个人性格也不适合创业,我觉得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是心理上能够承担风险、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力,同时有一定资金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的人。有些人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选择创业,太盲目了,有了一定把握再着手去做会更好,不过我很佩服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是社会应该提倡的。(梁志红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供职于某法院)

  观点 支持:要用在刀刃上 杨晨光

  大学生创业,变知识为资本!这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在真正“下水”创业的大学生那里基本得到了否定。有学生对记者说,一旦进入了市场,我们完全是依照市场规则办事,作为普通的法人代表与其他人竞争,不能再顶个学生的身份做保护伞了。

  记者了解到,很多基层行政单位都知道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并不知道如何来运作这些规定,没有相关的实例可以借鉴,所以导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而社会上对给予大学生创业政策上的优惠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国家应该有直接针对大学生的风险投资机制,通过设立风险基金等优惠政策,刺激学生创业;另一种认为,对大学生创业不应过于强调政策优惠,创业最终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

  以知识创意为本色的学生公司要走上正轨,顺利运转,离不开社会的良好投资环境,离不开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良好的服务。从2002年起,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就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仍旧难成气候,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更多的关注。

  影响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所迈出的“第一步”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大学毕业生包括各个院校和多种专业的毕业生,所学跟经济和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要进行自主创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有一定优势。而非经济管理专业类的毕业生,对经济市场比较陌生,尽管他们一走出校门就有独立创业的愿望与热情,但真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还会因自身底气不足而却步。大学生所学都是书本知识,有的甚至还是无法直接用于市场实践的纯理念,要通过独自考察来选择一个有投资创业前途的项目,实在很难。经验不足将会带来投资高风险,也使他们自主创业的意愿冷却,最终选择放弃。

  鼓励大学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出路,除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目前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在诸如产业选择、适应创业实践的市场经验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高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政府在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创办自己的小企业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地方需要的小型车间、工厂和服务部门时,不妨选择几个典型创业案例作为试点,比如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使用权,同等承包者优先考虑大学生等等,还有一些具体需要如户口、档案等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应该贯穿大学生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建立一条有效引导青年创业、有利于培养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9日第4版 记者 杨晨光

回答2:

加油就行!

回答3:

绝对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