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那首应该是《题青泥市壁》
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说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
我的杀敌气势极盛,发誓用坚贞的气节为君王报仇。
待到消灭敌人,迎回皇上,我不计较登坛拜将、高官厚禄。
背景
一、一一四一年的和谈
公元一一四一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论干支则为辛酉,属鸡。当日,金兀术率精兵十余万,再图大举。金兀术是个要面子的男人,一想起去年在郾城阻击战中被岳飞杀了个屁滚尿流就气不打一处来。不仅金兀术如此,吃过哑巴亏的金兵也是群情激愤,个个摩拳擦掌,欲图不轨。此次卷土重来,金兀术的矛头所指,就是岳飞及其主子。凭着一股子杀人不眨眼的劲头,寿春府、滁州、毫州、庐州、和州等地纷纷沦陷,宋军溃退有如狼奔豕突,被自己人踩死的不计其数。正当金兀术踌躇意满之时,在柘皋却遭到刘锜、张俊、杨沂中所部的迎头痛击,还没有报岳飞一箭之仇就不得不落荒而逃。
老奸巨猾的秦桧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熟读老庄周易,善于洞察事情的阴和阳,在朝廷中与主战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此之前,绍兴八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就因大放厥词,自陈“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而被新上任的宰相开除出公务员的编制,发配广东省偏远乡村自我反省。秦宰相似乎永远是正确的象征,他文质彬彬,却以铁腕手段闻名;在百官之中,他与皇帝的距离最近,所以可以第一时间给予优柔寡断的皇帝以参谋。他的意见就是圣旨,它们无一例外被接纳,并且以法律形式广为传播。
此前,给事中兼直学士汪藻进言,对大将拥兵自重、私生活又很不检点忧心忡忡。起居郎胡寅上疏,对当今军队的虚无主义态度、丧失军人起码的牺牲精神大加挞伐。皇帝龙颜大怒,却不忙着整治腐败、整肃军纪,相反学起他的老祖宗宋高祖杯酒释兵权的轶事,一方面重用文官,一方面差遣秘密信使与金方展开和谈,以图偏安之后罢黜武将。
尽管一些不怕死的庭臣用最大的肺活量当庭抗议,和谈仍不可更改。和谈始终在表面友好暗中较劲的氛围中进行,幸好,两国元首都对和谈的结果表示满意,其主要条款如下:
一、宋称臣奉表于金。
二、宋岁贡金人银二十五万银,绢二十五万匹。
三、金主生日及正旦,宋主遣使致贺。
四、宋割今河南、陕西一部分土地给金。
五、两国交接之处,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二、秦桧最对他的胃口
本朝初年,皇帝创业伊始,也曾励精图治,贬黜奸臣张邦昌,任用忠良。只可惜和他诗词曲赋样样精通的老父亲一样,要不是被命运安排而有九五之尊的话,大可以生活得比较曼妙。康王时期的赵构仪表堂堂,缺乏锻炼,和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手无缚鸡之力。赵构生逢乱世,也算是中兴之主,偏偏自己胆小如鼠,从登基之日起就不得不四处躲避金兵的追捕,就算有泥马渡江的神迹也没法让他变成一个冒险家。
岳飞显然太张扬了。秦桧最对他的胃口,年轻时候的秦桧喜欢读书,因在徽宗朝的一科考出了好成绩,拔得头筹而小有名气。这位官僚具有窥测旁人心情的能力,说话地道,常常令皇帝乐而忘返,最后竟权倾一时。一位十六世纪葡萄牙传教士指出,在中国,除了文人,没有其他的贵族。这种判断在积弱的宋朝更是一针见血。
由于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程度过于离谱,这使皇帝和秦宰相之间的关系多了一些不中听的流言。先朝的丑闻历历在目,让熟读史书的官员们禁不住浮想联翩。秦始皇宠信赵高,对其体贴入微,缘于这个面如冠玉的男人不可抗拒的的魅力;汉武帝刘彻不仅与皇后如胶似漆,还和美少年韩嫣打得火热。热心的人们不禁猜测,正是因为高宗对男人的兴趣才使得他最终膝下无子,不得不以侄子赵眘(即后来的宋孝宗)装点门面?最离奇的说法莫过于岳飞其实死于情敌秦桧的嫉妒心。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在当事人岳飞和秦桧一命归西之后大多偃旗息鼓,不过多年之后年老体衰退居二线的高宗做出了一桩多少让人费思量的事使谣言再度抬头。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晚年倦勤,不问国事,将原秦桧府邸扩建为德寿宫并移居于此,准备养尊处优。此时秦桧虽已升天多年,却并未倒台,府中摆设一仍其旧,高宗睹物思人,亦不知作何感想?斯人已去,空留下这几进堂舍、一些他用过的物件,音容笑貌早被雨打风吹去,倒不如守着这点基业,就像守着他的人?关于秦桧的死,有颇多疑点,《说岳全传》中说他发背疽而死,而这种疾病由于与重症性病的症状颇为相似,在古代往往混为一谈。
死时的秦桧备极哀荣,可是时过境迁,20世纪30年代,维持岳坟岳庙治安的国民党警察好不容易才阻止愤怒的人们在秦桧头上拉屎拉尿,只有汪精卫才敢明目张胆地为秦桧大唱赞歌。
三、失势的英雄
一一四一年,柘皋大捷后的临安车水马龙,人丁兴旺,皇上发布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大意如此)。远在前敌的岳飞得知朝臣弄权,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公然提出异议。和秦桧这位当年的状元郎相比,岳飞的武功可不是什么硬通货(这和张艺谋时代恰成对照),要知道在整个宋朝,炫耀武功就可能是一种致命的危险。这位曾经被皇上赠予“精忠岳飞”锦旗的名将如今命在旦夕,据说皇上心急如焚,必欲除之而后快,居然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及其义子岳云、爱将张宪一起诳回京城。
岳飞死于主战?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主战派缘何得享天年?岳飞死于谋反(即便是诬陷的)?如果死于谋反,此等大逆不道的罪名,人人得而诛之,赵构、秦桧大可以堂而皇之地诏告天下,何必当韩世忠质问他岳飞身犯何律,法犯哪条时,以“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来搪塞?诬陷既不能服人,难道无故诛杀大臣就能服人?
唯一的答案就是这种罪名不上大雅之堂,必定事关一桩宫廷中的大秘密。有人猜测岳飞其实是高宗的哥哥,高宗恐怕他夺了自己的皇位。不要说赵光义这一脉还从来没出过什么男子汉,就算岳飞确是“赵氏孤儿”,如何不斩草除根,留得岳氏的家眷、骨血,就不怕仇家亲属爆料?此说亦不妥。
一个关键之处是当岳飞被下到大理寺后,岳飞向审判长何铸脱衣表忠心,秦桧得知后冲动到要和岳飞当面对质,被高宗制止,帝曰:“勿妄追证,动摇人心。”什么事让秦桧坐不住了,高宗又有何难言之隐?莫非岳飞虽在前敌报效,却也洞悉宫中一切,掌握了什么《低俗小说》的素材?前朝有记录先皇私生活的传统,非皇族不能掌握宫中的档案文件,《徽宗实录》的主修却由秦桧担当,可见两人亲密无间已到了何种程度。岳飞死后,赵构和秦桧的关系一再升温。《宋史·本纪第三十》载,绍兴十五年六月,高宗史无前例地居然毫无顾忌地住到秦桧家里过夜,真是不知廉耻。此后高宗更是频频入住宰相府,两人真有那么多的知心话要聊?晚上做出什么苟且之事只有天晓得了。没几天,高宗将秦家老小上上下下加官进爵,真是爱屋及乌。十一月又赐秦桧公使钱万缗,到绍兴十六年,更是为他增建太庙,秦桧俨然已是皇家中人了。真不知道这个比高宗大了17岁的男人有什么魅力可言。
就在一一四一年和谈的第二年年末,岳飞及其从犯因模棱两可的罪名而被处死,在此之前,在军中,大将牛皋被怀疑像阿拉法特一样因遭投毒而一命呜呼。在中国历史上,尽管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倡导忠臣良将,却往往不能信而用之。在这些皇帝们眼中,与满足个人情欲比起来,国家大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悲夫。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在差不多的时候,“佛教嬉皮士”济公和尚在灵隐寺内出家,靠装疯卖傻逐渐打开了民间市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疯癫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英雄。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教导、告诫;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极,最。
浅:少。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诗意】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
才取得成功的。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
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解说】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
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
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
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
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
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作家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
,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
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
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
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
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
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
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
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
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
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
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绝句:《示儿》。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竭尽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古人做学问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陆游介绍: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省绍兴市)。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疴,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引放翁《醉中到白崖而归》一诗全诗抄录如下:
醉眼朦胧万事空,今年痛饮让西东。呼传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御晚风。
行路八千是常客,丈夫五十未称翁。乱山缺处如横线,摇指孤城翠霭中。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