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单位“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这个说法。

2024-12-18 00:15: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当然是中国。据梁代的《漏刻经》称,漏刻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从记载和考古证明,严格意义上的漏刻起用于汉代。

  漏刻是我国最古老的测时设备。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漏出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设备;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用来标明漏水所反映的具体时间,是报时设备。将漏和刻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测时设备——漏刻。据梁代的《漏刻经》称,漏刻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先有漏后有刻,即起初以漏多少壶来计量时间,这样十分麻烦且计时难以准确,于是节制漏水速度并在壶壁上刻有标志的漏壶就出现了。从记载和考古证明,严格意义上的漏刻起用于汉代。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漏,以铜(铜壶)受水;刻节,昼夜百刻。”由此推知,汉代是以刻来计时的,当时的一刻略小于I5分钟,这与今天我们称15分钟为一刻钟有一定的联系。

  漏刻又称水钟。在机械钟没有出现以前,它一直是宫廷测时的主要设备。在汉代,出现了带有补偿壶能保持恒定水压的漏刻。张衡时,将有虹吸管的漏刻与浑天仪连接起来,制造出了自动水运浑天仪。唐代,一行和尚还把漏刻改造成能自动报时的“自鸣钟”。到了宋代,燕肃利用漫流原理制造出莲花漏,才使漏刻的制造形成定式,并沿用了数百年。

  国家测绘局
  http://www.sbsm.gov.cn/science.php?col=82&file=764

  “刻”是怎样的单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

  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我国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

  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钟表传入并在中国推广,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http://www.time.ac.cn/time/qu13.htm

回答2:

(四)参考资料

时间单位时、分、秒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存在的物质都会持续一定的过程。例如,从种子发芽到长叶、开花、结果,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就是物质的时间属性。因此,同长度等一样,时间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量。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例如,我国在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根据杆影的方位变化,确定不同的时间。日晷(读作gu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古代人还利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计时,如利用水从带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壶中流出的量来计量时间。我国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制的刻箭上,按其一昼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长度,分刻成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即为一刻,故有“百刻”之称。自西汉起用12个时辰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每一时辰合今天的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到一时为子时,夜一时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是把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单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统一计量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1960年,经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正式把“秒”作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也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并选定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换算关系



〔小〕时
天(日)
s
min
h
d

1分=60秒
1〔小〕时=60分
1天(日)=24〔小〕时

注:〔 〕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 )内的“日”字为天的同义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答3:

古代计时器介绍

人类的日常生活、科研、导航及测绘等等工作都要花费时间.任何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我们先来看看人类如何从以地球自转作为计时标准,进而以机械钟、石英钟、乃至原子钟作计时工具,这一过程用了3500多年.

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埃及人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术,然后在整个地中海地区普及开来.日晷是以太阳投向刻度盘的阴影为基础的.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可以来显示时刻.

在公元前1400年,出现的漏壶(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古代人设计的“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

(IMG:http://images.anhuinews.com/articleimage/200305/1052787204264.jpg)
全套铜漏壶

(IMG:http://mail.jjyz.net/yzls/zglstp/Zs026116.jpg)
漏壶

(IMG:http://www.craftschina.net/product/up-img/danieg-2005511195645.jpg)
沙漏

很长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对时间的把握,用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工具.除了上面的这些方法以外,有人还利用流速均匀的滴水,发明水钟;利用点燃的香,人们分出了“一炷香”、“两炷香”等时间间距.但这些时间概念都不是精确的.

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它是在元代延佑三年由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的。漏壶由大小不等的竹铜壶组成。第一壶名“日天壶”,高75.5厘米、口径的外沿74厘米、内沿68.2厘米、底径60厘米,容量217升。第二壶名“夜天壶”,高58.5厘米、口径的外沿59.5厘米、内沿54.5厘米 、底径53厘米,容量117升。第三壶名“平水壶”,高55.4厘米、口径的外沿51厘米、内沿44厘米 、底径39厘米,容量63升。第四壶名“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的外沿38.5厘米、内沿32厘米、底径31厘米,容量49升。4壶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通高2.64米。各壶皆有铜盖,第一、二、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1把,长66.5厘米,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

据《广州府志》载:“昼漏卯初一刻(按:5时15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按:17时15分)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日天壶”外侧刻楷书铭文,上列监造官员及工作人员共20人,表示对这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视。此漏壶原放在广州城垣的拱北楼上(原址在今北京路),用以报时。清咸丰七年 ,拱北楼火灾,漏壶失落。咸丰十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重修后漏壶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 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原处。1919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现在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铜壶滴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回答4:

公元一世纪

中国(东汉)

回答5:

恩 中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