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齐物论》。
扩展资料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
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
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
4、齐生死。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的《齐物论》。
扩展资料: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物论
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就是“我”存在,世界存在。“我”消失,世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