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选题

2024-12-29 15:29: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最初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对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往往把握得不够理想。其实,这里应当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则,来保证我们选题的科学性。现就本人粗浅的认识,愿与大家探讨如下:

原则之一:选择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课题。

这是首要原则。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课题,以及能够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施展聪明才智的课题。

前者,可以搞一些社会调查方面的研究。例如确定一乡或一村,调

查研究农村经济的或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的发展现状;乡俗民俗的沿革;民间艺术的发展等等。亦可确定一个企业,调查研究其改革开放的历程、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发展现状等等。完成这方面的课题,学生必须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与农民进行交际交流。这些活动能力,正是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者,宜选择自然科学方面的课题来研究。例如确定某种生物,研究如何优化品种;确定某个地区,对其生态平衡进行研究;以及垃圾的处理等等。完成这方面的课题,学生不仅要进行材料的收集和处理,还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和分析,同时还要进行综合与总结。个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无疑是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这两方面课题也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的调查,对所获材料也必须进行加工制作,就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后者所进行的实验,其本身就是实践活动,自然能够提高实践能力。

原则之二:选择贴近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的课题。

毕竟研究是需要有基础知识作后盾的。而作为中学生所学各学科都是基础知识,于是,选择贴近学科知识的课题,就会使研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例如高中的学生,选择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就是贴近经济常识的课题,选择可降解塑料研究的课题,则贴近化学课;初中的学生,选择旅游资源的研究,是贴近地理学科;选择农村法律普及状况的研究,贴近的是政治学科。

不游离学科知识,有个相得益彰的好处。就是说你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将学科知识引向精尖的部分。例如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观现状的研究,如果不将哲学这门课学得透彻,就去调查采访,去座谈交流,就难以弄清对方到底有多少哲学知识运用于指导人生观了。那样的话还谈什么研究了?又如研究污水处理问题,其有关的化学知识就必须巩固起来,可能还要往深里钻一钻才行。

选择贴近学科的课题,聘请指导老师也方便,就不必到社会上去请人,却可在校随时随地请学科老师做指导。老师又特别愿意作这方面指导,因为学生平时从未这样主动过,老师当然高兴,他们把不得学生将自己教的学科知识学深学透。

原则之三:选择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课题。

跨入新千年,迈入新世纪,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了;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世界已前进到知识经济时代了。既然客观事实如此,研究课题的选择,就应当贴近这个时代,而不能游离得太远。设若去研究清代汉族妇女裹足的问题,确定个题目叫《关于裹足对妇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就不切合实际了。毕竟时过境迁,还到哪里去搞调查研究呢?而如果选择环保问题来研究,就很符合时代精神;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题来研究,也很符合时代精神。

凡是符合时代精神的课题,也同时具有社会性。社会性在这里是指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例如垃圾的处理问题,欲通过研究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与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可能要涉及政府、环保、企业、居民等单位,于是就需要去联系、去交涉、去调查、去采访。这种强烈的社会性,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疑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又如研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就会涉及到学校、家庭、派出所、关心下一代协会、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等许多单位,这也是社会性很强烈的研究课题。

总之,时代性和社会性越强的研究课题,其社会实践性就越强,就越是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原则之四:选择与自己的课余爱好、专长相一致的课题。

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己的课余爱好或专长,有的学生的爱好还很广泛多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对于这种具有优势的条件,绝对应当利用。

选择与自己的爱好或专长相一致的课题,其最有利的是搞起来特别有兴趣。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这位老师引导,学生将会特别的投入,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玩具,特别是那种能拆能卸的现代玩具,情有独钟。如果这样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立志发明几种新的玩具,则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尚若成功,不仅可以申请专利,还可投入生产而增加收入了。

大凡专长,都有其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专业知识作基础,开展研究就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例如有许多学生有唱歌的专长,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也不缺乏声乐的欣赏能力。如果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的流向和品位进行研究,可能不会很费力;或者对当代的一流歌星的风格特点展开研究,也是不会很费力的。

选择与个人爱好、专长相一致的研究课题,还可以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与专长,纵观一下文学艺术方面就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文艺评论、声乐、器乐、小品、舞蹈、书法、绘画、摄影、雕刻、雕塑、剪纸,以及各种工艺美术等等。加之体育、武术、收藏、表演、制作、烹调、服饰、装潢、广告、旅游、养花、宠物等等方面的爱好与专长,所能驰骋的疆场真是海阔天空了。

原则之五:选择能够改变现实、现状且立竿见影的课题。

这样的课题是十分现实和有益的。例如一个住宅小区脏乱差,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能够说服有关方面动手去改变面貌,岂不是大好事吗?又如某校实施学生自行管理常规的制度,但时间一长很有些流于形式了。而如果对此展开调查与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弄清情况,并进行科学论证,然后对原有制度进行修改,就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

这项选题要着眼于身边周围的事物,要确实存在问题,才有进行研究的必要。这种选题特别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增长,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长。与此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责任感。

以上五条原则,不过是大体划了个框框。就是说,在框内选择,肯定有益,或者益处更大;如果选到框外去,可能益处就小,甚至没有益处。

其实这五条原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举个例子说吧,例如去年我校高一学生有个小组的课题是《叶坪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首先就符合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深入到该村进行调查采访、座谈交流,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科学论证提出了两个建议方案,从而显示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增强。这个课题直接贴近他们正在学习的经济常识课,并聘请了任课教师做指导老师。同时该研究课题,又很有时代性与社会性;而说到爱好与专长,虽然不够切近,但这个组的学生本来来自农村,对农村是有偏爱的。最后提出的建议,虽说不是立竿见影,但村民小组果然实施,也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可见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对所有的原则都是符合或贴近的。

以上不过是粗略的探讨,亦须进一步用实践来加以证明的。

回答2:

选题:1、数学的对称性与现代建筑、镜面成像等;2、用测量建筑、高山的高度;3、估计山上的小鸟数量、池塘里鱼的数量;4、函数知识的实践问题;5、调查商场某些商品的销售问题;6、为何物价会上涨;7、有关行程与节能的调查;等等……
选题可多找些新奇的,提高学生的好奇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气氛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网站,图片,投影,影片以及关于数学相关知识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