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种说法
证明目前并没有正确的说法
人类是怎样起源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无垠的宇宙里。我们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行星,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有1000多亿颗恒星。在银河系之外是由10亿个和银河系同样庞大的恒星系统,即河外星系,无数个河外星系又组成了更为庞大的总星系。即便如此,总星系也只是宇宙的一个极小的部分。科学家已经可以用特别先进的望远镜观测到距地球200亿光年的明亮天体。
不过,宇宙到底有多大,是何时产生的,我们目前还无法知晓。
据科学家研究,地球在46亿年前开始形成。地质学家将地球的地质年代分为四大宙,即冥古宙(距今38.5亿年)、太古宙(距今38.5—25亿年)、元古宙(距今25—5.7亿年)和显生宙(距今5.7亿年至今),其中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距今5.7亿—2.5亿年)、中生代(距今25亿—60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和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新生代再分为第三纪(距今6500—164万年)和第四纪(距今164万年至今)。
生命的起源
许多年来,科学家们对生命的起源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一刻也没停止。一般认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地壳很薄,内部温度很高,并常有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大气。最初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致生元素形成了各种原始的致生分子(如甲烷、硫化氢等)。致生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电离辐射能和陨石冲击波等多种能源的影响下,形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后又过渡到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大约在40亿年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组合,形成多分子体系,最终演变为最初的具有生命形态的有机体。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最早的生命为35亿年前的原始细菌和海藻化石。
生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非细胞形态生命的产生,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
第二个阶段是非细胞生物发展成了细胞生物。由于早期的细胞属原核细胞,这一阶段的生物被称为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无复杂的细胞器。
第三个阶段是从原核细胞生物发展成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有核膜,其机体水平远远高于原核细胞。整个真核细胞分为细胞核(内有复杂的染色体,为生命的遗传中心)和细胞质(内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为生命的代谢中心)。
第四个阶段是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发展到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的出现使生命产生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终使得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产生成为可能。
生命的进化顺序为,从原始藻类(algae)发展到真菌(fungi)、细菌(bacteria)、单细胞有机体(single-celled organisms)、腔肠动物(coellenterates)、蠕虫类(worms)、软体动物(mollusks)、无颚鱼类(jawless fish)、鲨鱼和鳐鱼(sharks and rays)、多骨鱼类(bony fish)、两栖动物(amphibians)、爬行动物(reptiles)、鸟类(birds)和哺乳动物(mammals)。
根据生物学的分类原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分按阶元系统(即层次分类)可分为七大阶元,最大的为界(kingdom)。生物共有五大界,按其发展顺序和阶段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s)、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界以下有若干个门(phylum),门以下分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种(即物种)是生物的最基本单元。人属于动物界脊椎门(chordata)哺乳纲(mammalia)灵长目(primate)人科(hominid)人属(Homo)。
人类的起源
1、人类的祖先——灵长目动物
灵长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包括现在的猴、猿、狐猴和人类。
灵长目的祖先体态较小,原先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生活在地上。大约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啮齿目(rodent)动物,由于与其竞争失利,它们被迫逃到树上生活。树上的生活需要有极好的视力以及手与眼的良好配合。这种新的生活使得它们具有灵巧的四肢、分开的手和脚指(趾),其中大拇指(趾)较为灵活,能与其它指(趾)对握,便于攀缘,并在空中自由摆动。由于攀援需要眼与手的密切配合,以及极好的前视能力,于是,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具有了超前的眼眶。四肢的灵活减少了它们对嗅觉的依赖,因此它们的面部变平,而那些依靠嗅觉生存的动物,嘴和鼻往往非常突出。四肢的灵便还促进了脑神经的发达,使得脑容量不断增大,智力逐渐增强,彩色立体视觉系统日趋完善,同时也扩大了它们的生活空间,增强了它们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
灵长目分为低等灵长类和高等灵长类。灵长目的祖先是低等灵长类,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猿猴亚目。经过进化,这些猿猴亚目开始分化成几个不同的变种。其中一支进化成了高等灵长类,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类人猿亚目,是人与猿的共同祖先。类人猿亚目又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化,一支进化成了阔鼻猴次目(其后代生活在美洲地区),一支进化成了狭鼻猴次目(其后代生活在欧亚和非洲地区)。狭鼻猴次目包括两个超科,即猕猴超科和人猿超科。森林古猿(dryopithecus)生活在距今约2800至1500万年,属人猿超科。腊玛古猿生活在距今约1500万至700万年,也应属人猿超科。人猿超科在距今约500万至600万年又分化成猿科(pongidae,大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和人科(hominidae)。
2、人科和古猿
人科动物的进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人科由于四肢有了明确的分工,身体开始直立,并开始用双脚走路,于是进入了第一个进化阶段,即直立行走阶段。它们的脑容量增大,胸与肩更加宽阔,胸腔增大,手臂更加灵活。从人猿分离到人属出现,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的代表是从1924年开始在南非发现的一系列南猿 (又称“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化石,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南猿属人科,生活在距今约400万至100万年。南猿在形态特征上虽然还保留了似猿的特点,但已不属于猿类,并已显露出一系列人的特征。南猿由于已开始逐渐双脚行走,其前肢(即手)已能从事执持物件,因此,虽不能制作工具,但已懂得使用天然的物件作为工具。南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个种类,南猿纤细型是人猿分开后人类的直接祖先,而南猿粗壮型则于150万年前灭绝。南方古猿纤细型早期为南猿阿法种,后进化为南猿非洲种。最有代表性的南猿是以1974年在东非发现的女性“露西”头盖骨化石。
人类的进化
大约在距今200万至300万年,人科进入了第二个进化阶段,即制造工具阶段。此时才出现了真正的人类,即人属(Homo)。按制造工具的能力来划分,能直立行走、但不能制造工具的人科称为前人,南猿即为前人;不仅能直立行走、而且也能制造工具的人称为真人,人属即为真人。人属的进化分成三个阶段,即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1、能人
“能人”(Homo habilis)这一名称在希腊语中意为“有技能的劳动者”或“灵巧的人”。能人在体态上介于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之间,是迄今所知最早能制造工具的人科成员,生活在200至25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能人的脑容量约有630立方厘米,其体态特征与现代人非常接近,不仅已经直立行走,而且也已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不过还不清楚是否已懂得火的使用)。他们已开始从事狩猎活动,能狩猎中等大小的动物(如羚羊等),并且可能开始学会建造简陋窝棚。
2、直立人
能人进化成了直立人(Homo erectus),又称猿人(ape-man),它们生活在距今约200万至30万年前,目前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它们的智力更为发达,脑容量增加到了1000立方厘米,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更为精细,并已开始使用火。我国的元谋人(约170万年)、蓝田人(约80-60万年)、北京人(约50-40万年)、和县人(约30万年)都属于直立人。
3、智人
大约在30万年前,部分直立人进化成了智人(Homo sapiens)。智人的四肢细而直,前肢(即手)已成为劳动和抓握的器官。其脑容量达到了1400立方厘米,并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发达的语言器官(即双连喉头),鼻梁隆起,鼻尖突出,鼻孔朝下,始有耳垂,面目表情肌肉发达,体毛稀少且短。
智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又称古人(paleoanthropus或archaics),生活在距今30万(或20万)至5万年。它们可能曾与直立人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比较著名的早期智人为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后在欧洲其它地区、西亚和非洲都有发现),生活在7万至3.5万年前,是欧洲和西亚直立人的后代。但是,由于较为进步的晚期智人的入侵,尼安德特人在3.5万年前在上述地区完全消失了。我国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是大荔人(陕西大荔县)、丁村人(山西襄汾县丁村)、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金牛山人(辽宁营口市金牛山)、长阳人(湖北长阳县)、巢县人(安徽巢县)和马坝人(广东曲江县马坝)。
晚期智人(late Homo sapiens)又称新人(neoanthropus)或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最早的现代人遗址发现于南非,距今大约13万至7.4万年。世界其他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均晚于非洲晚期智人化石,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西亚、东亚、澳大利亚、欧洲、北亚和美洲大陆。中国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山顶洞人(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河套人(内蒙古乌审旗)、柳江人(广西柳江县)、丽江人(云南丽江县)、左镇人(台湾台南县左镇)等。
人类的起源
科学家表示[1],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对一个追溯到2.9亿年前的头骨进行的再次分析显示,它是现代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成员,这意味着颌口动物包括数万种健在的从鱼到鸟在内的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等。棘鱼属存在于最早的鲨鱼和硬骨鱼类开始各自进化前的时期,这个血统最终延续到人类生命中。科学家已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棘鱼属化石。和其他棘鲨相比,它相对较大,足有1英尺(约合0.3米)长,它们有鳃,而不是牙齿,长着一双大眼睛,以浮游生物为食。
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在生存斗争中,食物是决定动物能否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剖学和古生物学不但证明了颌是由鳃弓变来的,而且还能确切指出是由那对鳃弓变来的。因为虽然鳃弓的形状相同,但支配每对鳃弓的神经是不同的,例如头甲鱼具有10对正常鳃弓,其中最前面的两对为三叉神经支配,第3对为颜面神经支配,第4对为舌咽神经支配,第5对以后各对鳃弓均由迷走神经支配。而在鱼类通常有5对正常鳃弓,其中前面的一对为舌咽神经支配,后面的其余4对由迷走神经支配。而支配颌和舌弓的神经恰巧分别是三叉神经和颜面神经。这个事实不是也证明了颌是鳃弓变位、变形改造成功的吗?事实上解剖学证明同鱼类一样,所有有颌脊椎动物的颌都是由三叉神经支配的。例如患有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有时牙齿并无毛病,但却会感觉牙齿部位疼痛,原因就是因为颌部的神经属于三叉神经。于此可见所有有颌脊椎动物的颌都是由三叉神经支配的鳃弓改造成功的,或者按照头甲鱼的情况,更确切地说,是由三叉神经所支配的两对鳃弓中的后一对鳃弓发展来的。颌的来源的一致性,也正说明有颌脊椎动物有着同一起源。[
概念介绍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迅雷,电驴,快车都试试,应该就有了
是在找不到就用狗狗搜一下
是狗狗,注意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1842020.html
http://search.xunlei.com/search.php?keyword=%E4%BA%BA%E7%B1%BB%E8%B5%B7%E6%BA%90
电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