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说的是用典,用现在的文论来说则是“典故类意象”,而不是化用前人诗句。
余下的都是答非所问。
我来说说吧,这种所谓“化用了某某人的诗句”的说法,其实都是或然性推理(逻辑学概念)。就是说,除非作者自己注明了出处,否则都是后人揣摩出来的,并且无法确凿地验证——总不能把诗人从坟墓里挖出来对质吧?呵呵。
但是,若是研究这个思路的话,也是有一定价值的。我是说,研究一下编写人员如何判定“某诗句化用前人”的。
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上面说过了,是化用还是暗合,无法确证,只能讲可能性有多大。那么,当后人诗句跟前人诗句意境雷同、文字相近的时候,前人诗句知名度越高、表意越独立,那么后人诗句属于化用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象“澄江静如练”、象“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类的句子,已经属于文化标签那一级别了,在后世诗人的脑海里简直是挥之不去的美,已经成了他们“写作潜意识”的一部分,哪怕他们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去模仿那些句子,但从定义上来说,他们的确是旧瓶新酒的再创造,的确属于“化用”的情况。
比较多争议的是另一种情况,比方说判定晏几道的“梦后楼台深锁”是化用了许浑的“楼台深锁无人到”,这就见仁见智了。因为许浑那诗不算非常优秀,而晏词中那句话在词里也无足轻重。再者,两首诗的含蕴也有着不小的区别。很可能的一个情况是晏几道纯粹写写场景、为后文作铺垫。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牵强附会,象一楼举的例子,如果说“寻得桃园好避秦”也算是化用的话,则是信口雌黄了。
总言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吧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是明代前七子之一李梦阳说的。诗人在成为诗人之前必定要读书,读到经典意象就会化用。当然也会有巧合,但绝大多数都不是巧合。化用只要用得好,一样成就经典。
古人惯用典,诗词中如果没有典故,是不入流的,所以学古诗词,古文歌赋,学典是必备的
因为每首诗的出现都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朝代),如果是诗人的话,没理由不看前人的诗。注意一下他们所说的化用的诗的朝代就可以了。
那一般是很明显得啊,就像下面的化用如果没有《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谁会理解“寻得桃园好避秦”这句话的意思啊?
宋代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园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化用《桃花源记》
【桃源】在常德府武陵县。
传说晋有渔人王道真,沿溪捕鱼,见溪上有桃花逐水而来,因逆流而上,寻至洞口入,见桑麻鸡犬,桃花相映,平生未历,不知何境。问其土人,谓曰:“吾等先世避秦之乱,来此居住,不知几何岁月,亦不知是何朝代。男耕女织,不与人世相通,君何为至此?”道真辞归,以告太守,使数十人往访之,竟迷失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