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缩写2007-08-10 12:51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朝,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馆召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遗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渊。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俊“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国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_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爽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阵。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夭下重新归于统一。
还有:、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大概孙武后代,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后在行岘山侦察,被刘表将军黄祖军士射杀。
孙羌,字圣壹,孙坚兄。
孙静,字幼台,孙坚季弟,昭义中郎将。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讨逆将军,吴侯。
孙绍,孙策子,上虞侯。
孙奉,绍子,上虞侯,被吴帝孙皓杀死。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大皇帝。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东中郎将。
孙璠,登子。
孙希,登子。
孙英,登次子,吴侯。
孙虑,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镇军大将军。
孙和,字子孝,虑弟,孙权子,南阳王。
孙皓,字元宗,孙和子,吴国末帝。
孙瑾,孙皓长子,中郎。
孙德,孙皓弟,钱唐侯。
孙谦,孙皓弟,永安侯。
孙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鲁王。
孙基,霸子,吴侯。
孙壹,霸子,宛陵候。
孙奋,字子扬,霸弟,孙权子,齐王。
孙祺,孙奋弟,孙权子,都亭侯。
孙纂,孙祺子,都亭侯。
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琅邪王,吴国第三代皇帝。
孙(雨+单),孙休子,豫章王。
孙亮,字子明,孙权少子,吴国第二代皇帝,废为会稽王。
孙翊,字叔弼,孙坚三子,偏将军,领丹杨太守,为左右所杀。
孙松,孙翊子,射声校尉、都乡侯。
孙匡,字季佐,孙坚四子,孙翊弟。
孙泰,孙匡子,长水校尉。
孙秀,孙泰子,前将军、夏口督,后被迫去晋。
孙韶,字公礼,孙策赐姓孙,列入家谱,幽州牧、假节,扬威将军,建德侯。
孙楷,孙韶子,武卫大将军、临成侯,后被迫去晋。
孙越,孙韶子,楷弟,右将军,建德侯。
孙异,孙韶子,楷弟,领军将军
孙贲,字伯阳,孙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孙邻,孙贲子,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都乡侯。
孙苗,孙邻子,都乡侯。
孙旅,孙邻子。
孙辅,字国仪,孙贲弟,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兴,孙辅子。
孙昭,孙辅子。
孙伟,孙辅子。
孙昕,孙辅子。
孙皓,孙静长子。
孙绰,孙皓长子。
孙綝,字子通,孙绰子,大将军,假节,永宁侯。
孙超,孙皓次子,偏将军。
孙恭,孙皓三子。
孙峻,字子远,孙恭子,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富春侯。
孙瑜,字仲异,孙静次子,丹杨太守,绥远将军。
孙弥,孙瑜子。
孙熙,孙瑜子。
孙耀,孙瑜子。
孙曼,孙瑜子,将军。
孙纮,孙瑜子。
孙皎,字叔朗,孙静三子,左部大督。
孙胤,孙皎子,丹杨侯。
孙晞,孙皎子,丹杨侯。
孙咨,孙皎子,羽林督,为滕胤所杀。
孙弥,孙皎子,无难督,为孙峻所害。
孙奂,字季明,孙静四子,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承,孙奂子,昭武中郎将。
孙壹,孙奂子,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后被迫逃魏。
孙封,孙奂子,自杀。
孙谦,孙静五子。
孙河。
孙桓,字叔武,孙河子,建武将军,丹徒侯。
孙安,孙旅叔父。
孙熙,孙旅叔父。
孙绩,孙旅叔父。
吴景,孙坚舅舅,丹杨太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折冲中郎将。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骑校尉。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左将军。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为士徽一事被废。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阯太守,被诛。
士祗,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干,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颂,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壹,士燮二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匡,壹子,中郎将,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黄+有),士燮三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武,士燮四弟。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张之一,绥远将军,由拳侯。
张承,字仲嗣,张昭长子,卫尉,都乡侯。
张休,字叔嗣,张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扬武将军,由拳侯。
张奋,张昭弟,平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丞相,平尚书事,醴陵侯。
顾邵,字孝则,雍长子,豫章太守。
顾谭,字子默,顾邵子,太常,平尚书事。
顾承,字子直,顾邵子,奋威将军,领京下督。
顾裕,雍次子,醴陵侯。
顾济,雍少子,骑都尉。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宣城侯。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大将军,荆、扬州牧,恪阳都侯。
诸葛竦,恪子。
诸葛融,瑾子,恪弟,奋威将军。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临湘侯。
步协,骘子,抚军将军,临湘侯。
步阐,协弟,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
步玑,协子,临湘侯。
步璿,玑弟。
周昭,字恭远,中书郎。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张玄,纮子,南郡太守、尚书。
张尚,玄子,侍中、中书令。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
陈端,字子正,广陵人。
裴玄,字彦黄,下邳人,太中大夫。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卫尉。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太子太傅。
刘略,刘颖弟,零陵太守。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太子太傅,领中书令。
唐固,丹杨人,尚书仆射。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长史,太子少傅。
薛珝,综子,威南将军。
薛莹,字道言,珝弟,综子,光禄勋,著《新议》。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骑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兴业都尉,都乡侯。
周峻,瑜兄子,偏将军。
周护,峻子。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汉昌太守、横江将军。
鲁淑,肃子,昭武将军,假节,夏口督,都亭侯。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候。
吕霸,蒙子,孱陵候。
吕琮,霸兄,孱陵候。
吕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荡寇将军,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将军,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
黄柄,盖子,关内侯。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石城侯。
韩综,当子,石城侯。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汤寇将军,领濡须督。
蒋壹,钦子,宣城候。
蒋休,钦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陵阳侯。
周邵,泰子,裨将军,陵阳侯。
周承,泰子,陵阳侯。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偏将军。
陈修,武子,校尉,修都亭候。
陈表,字文奥,武庶子,偏将军,都乡侯。
陈敖,修子,别部司马。
陈延,修子,别部司马。
陈永,修子,将军。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威越校尉,偏将军。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升城督,折冲将军。
甘瑰,宁子。
淩操,破贼校尉。
淩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操子,偏将军。
淩烈,统子,烈亭侯。
淩封,统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响,琅邪莒人,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襄阳太守,右将军。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大将军,左右都护,假节,领徐州牧,安丰侯。
丁封,奉弟,后将军。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扶义将军,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将军,毗陵侯。
朱琬,才子,镇西将军,毗陵侯。
朱纪,治子,才弟,校尉领兵。
朱纬,治子,纪弟。
朱万,治子,纪弟。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本姓施,后为治继子,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
朱绩,字公绪,然子,左大司马,乐乡督。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大司马,南昌候。
吕先,范长子。
吕据,字世议,范次子,骠骑将军,平西宫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嘉兴侯。
朱异,字季文,桓子,镇南将军,大都督,嘉兴侯。
朱据,异叔父,骠骑将军。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骑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监军。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郁林太守,偏将军。
陆宏,绩长子,会稽南部都尉。
陆睿,绩次子,长水校尉。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仪,江东大族,丞相,荆州牧,江陵候。
陆延,逊长子。
陆抗,字幼节,逊次子,大司马、荆州牧,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江陵候。
陆晏,抗子,
陆景,抗子,晏弟,裨将军、夷道监,江陵候。
陆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将军、中夏督,毗陵侯。
陆机,抗子,晏弟。
陆云,抗子,晏弟。
陆瑁,字子璋,陆逊弟,议郎、曹尚书。
陆喜,瑁子,曹尚书。
陆苟,逊族子弟。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逊族子,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左丞相,嘉兴侯。
陆祎,凯子,陆式从兄,太子中庶子,嘉兴侯。
陆胤,字敬宗,凯弟,西陵督,都亭侯。
陆式,胤子,柴桑督、扬武将军,都亭侯。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辅义中郎将。
张祗,温弟。
张白,温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偏将军,新阳亭侯。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据,字子范,吴都吴人,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熊,据子,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损,据子。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豫章太守。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安东将军,山阴侯。
贺达,齐子。
贺景,齐弟。
全综,字子璜,吴郡钱唐人,右大司马、左军师,徐州牧,钱唐侯。
全怿,综子,钱唐侯,降魏……
全祎,怿兄子,降魏。
全仪,怿兄子,降魏。
全静,怿兄子,降魏。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上大将军,都乡侯。
吕凯,岱子,副军校尉,都乡侯。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裨将军,关内侯。
周处,鲂子,东观令、无难督。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汉鲁相钟离意七世孙,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秦亭侯。
钟离袆,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奋威将军,刘阳侯。
潘翥,浚子,刘阳侯。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本姓氏,偏将军,都亭侯。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右领军,乡侯。
吴范,字文则,全稽上虞人,骑都尉,领太史令。
刘敦,字子仁,平原人,军师。
赵达,河南人,会异术。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都下督。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领青州牧,外黄侯。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楼玄,字承先,沛郡蕲人,大司农。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左典军,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太史令。
韦隆,曜子。
华核,字永先,吴郡武进人,中书丞,除陵亭候。
随春,偏将军。
戴良,交州刺史。
陈时,交阯太守。
宋谦,将领。
鲜于丹,将军。
吴硕,裨将军,关内侯。
张梁,裨将军,关内侯。
饶助,永安人,襄安长。
颜连,无锡人,居巢长。
马普,济阴人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刊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 现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三国演义》年表】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州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州;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州;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州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州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州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州;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州。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拨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州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州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曹操和刘备_
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吴用 ,这部作品是《水浒传》 。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温酒斩华雄 。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煮酒论英雄 。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舌战群儒、_火烧华容道__ 、_七擒孟获_ 。(失街亭、空城计等)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 》的开篇词。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顾茅庐_,__量大失荆州__(周瑜打黄盖、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赤壁之战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9、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管渡之战、赤壁之战。作战双方分别是:曹操战袁绍、刘备联合孙权战曹操。
10、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
1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庞德、败走麦城。
1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14、《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15、“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庞统,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庞统巧授连环计。
1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集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祁山 东和:孙吴、 收二川:益州、西川
七擒:孟获 北拒:曹魏、排八阵:八阵图
三国演义》缩写2007-08-10 12:51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朝,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馆召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遗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渊。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俊“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国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_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爽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阵。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夭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缩写2007-08-10 12:51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朝,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馆召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遗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渊。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俊“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国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_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爽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了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大概孙武后代,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后在行岘山侦察,被刘表将军黄祖军士射杀。
孙羌,字圣壹,孙坚兄。
孙静,字幼台,孙坚季弟,昭义中郎将。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讨逆将军,吴侯。
孙绍,孙策子,上虞侯。
孙奉,绍子,上虞侯,被吴帝孙皓杀死。
孙权,字仲谋,孙坚次子,大皇帝。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东中郎将。
孙璠,登子。
孙希,登子。
孙英,登次子,吴侯。
孙虑,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镇军大将军。
孙和,字子孝,虑弟,孙权子,南阳王。
孙皓,字元宗,孙和子,吴国末帝。
孙瑾,孙皓长子,中郎。
孙德,孙皓弟,钱唐侯。
孙谦,孙皓弟,永安侯。
孙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鲁王。
孙基,霸子,吴侯。
孙壹,霸子,宛陵候。
孙奋,字子扬,霸弟,孙权子,齐王。
孙祺,孙奋弟,孙权子,都亭侯。
孙纂,孙祺子,都亭侯。
孙休,字子烈,孙权六子,琅邪王,吴国第三代皇帝。
孙(雨+单),孙休子,豫章王。
孙亮,字子明,孙权少子,吴国第二代皇帝,废为会稽王。
孙翊,字叔弼,孙坚三子,偏将军,领丹杨太守,为左右所杀。
孙松,孙翊子,射声校尉、都乡侯。
孙匡,字季佐,孙坚四子,孙翊弟。
孙泰,孙匡子,长水校尉。
孙秀,孙泰子,前将军、夏口督,后被迫去晋。
孙韶,字公礼,孙策赐姓孙,列入家谱,幽州牧、假节,扬威将军,建德侯。
孙楷,孙韶子,武卫大将军、临成侯,后被迫去晋。
孙越,孙韶子,楷弟,右将军,建德侯。
孙异,孙韶子,楷弟,领军将军
孙贲,字伯阳,孙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孙邻,孙贲子,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都乡侯。
孙苗,孙邻子,都乡侯。
孙旅,孙邻子。
孙辅,字国仪,孙贲弟,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兴,孙辅子。
孙昭,孙辅子。
孙伟,孙辅子。
孙昕,孙辅子。
孙皓,孙静长子。
孙绰,孙皓长子。
孙綝,字子通,孙绰子,大将军,假节,永宁侯。
孙超,孙皓次子,偏将军。
孙恭,孙皓三子。
孙峻,字子远,孙恭子,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富春侯。
孙瑜,字仲异,孙静次子,丹杨太守,绥远将军。
孙弥,孙瑜子。
孙熙,孙瑜子。
孙耀,孙瑜子。
孙曼,孙瑜子,将军。
孙纮,孙瑜子。
孙皎,字叔朗,孙静三子,左部大督。
孙胤,孙皎子,丹杨侯。
孙晞,孙皎子,丹杨侯。
孙咨,孙皎子,羽林督,为滕胤所杀。
孙弥,孙皎子,无难督,为孙峻所害。
孙奂,字季明,孙静四子,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承,孙奂子,昭武中郎将。
孙壹,孙奂子,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后被迫逃魏。
孙封,孙奂子,自杀。
孙谦,孙静五子。
孙河。
孙桓,字叔武,孙河子,建武将军,丹徒侯。
孙安,孙旅叔父。
孙熙,孙旅叔父。
孙绩,孙旅叔父。
吴景,孙坚舅舅,丹杨太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折冲中郎将。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骑校尉。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左将军。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为士徽一事被废。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阯太守,被诛。
士祗,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干,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颂,士燮子,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壹,士燮二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匡,壹子,中郎将,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黄+有),士燮三弟,因为士徽一事被诛。
士武,士燮四弟。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张之一,绥远将军,由拳侯。
张承,字仲嗣,张昭长子,卫尉,都乡侯。
张休,字叔嗣,张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扬武将军,由拳侯。
张奋,张昭弟,平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丞相,平尚书事,醴陵侯。
顾邵,字孝则,雍长子,豫章太守。
顾谭,字子默,顾邵子,太常,平尚书事。
顾承,字子直,顾邵子,奋威将军,领京下督。
顾裕,雍次子,醴陵侯。
顾济,雍少子,骑都尉。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宣城侯。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大将军,荆、扬州牧,恪阳都侯。
诸葛竦,恪子。
诸葛融,瑾子,恪弟,奋威将军。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临湘侯。
步协,骘子,抚军将军,临湘侯。
步阐,协弟,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
步玑,协子,临湘侯。
步璿,玑弟。
周昭,字恭远,中书郎。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张玄,纮子,南郡太守、尚书。
张尚,玄子,侍中、中书令。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
陈端,字子正,广陵人。
裴玄,字彦黄,下邳人,太中大夫。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卫尉。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太子太傅。
刘略,刘颖弟,零陵太守。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太子太傅,领中书令。
唐固,丹杨人,尚书仆射。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长史,太子少傅。
薛珝,综子,威南将军。
薛莹,字道言,珝弟,综子,光禄勋,著《新议》。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骑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兴业都尉,都乡侯。
周峻,瑜兄子,偏将军。
周护,峻子。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汉昌太守、横江将军。
鲁淑,肃子,昭武将军,假节,夏口督,都亭侯。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候。
吕霸,蒙子,孱陵候。
吕琮,霸兄,孱陵候。
吕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荡寇将军,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将军,武锋中郎将,武陵太守。
黄柄,盖子,关内侯。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石城侯。
韩综,当子,石城侯。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汤寇将军,领濡须督。
蒋壹,钦子,宣城候。
蒋休,钦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陵阳侯。
周邵,泰子,裨将军,陵阳侯。
周承,泰子,陵阳侯。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偏将军。
陈修,武子,校尉,修都亭候。
陈表,字文奥,武庶子,偏将军,都乡侯。
陈敖,修子,别部司马。
陈延,修子,别部司马。
陈永,修子,将军。
董袭,字元代,会稽余姚人,威越校尉,偏将军。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升城督,折冲将军。
甘瑰,宁子。
淩操,破贼校尉。
淩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操子,偏将军。
淩烈,统子,烈亭侯。
淩封,统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响,琅邪莒人,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襄阳太守,右将军。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大将军,左右都护,假节,领徐州牧,安丰侯。
丁封,奉弟,后将军。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扶义将军,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将军,毗陵侯。
朱琬,才子,镇西将军,毗陵侯。
朱纪,治子,才弟,校尉领兵。
朱纬,治子,纪弟。
朱万,治子,纪弟。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本姓施,后为治继子,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
朱绩,字公绪,然子,左大司马,乐乡督。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大司马,南昌候。
吕先,范长子。
吕据,字世议,范次子,骠骑将军,平西宫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嘉兴侯。
朱异,字季文,桓子,镇南将军,大都督,嘉兴侯。
朱据,异叔父,骠骑将军。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骑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监军。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郁林太守,偏将军。
陆宏,绩长子,会稽南部都尉。
陆睿,绩次子,长水校尉。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仪,江东大族,丞相,荆州牧,江陵候。
陆延,逊长子。
陆抗,字幼节,逊次子,大司马、荆州牧,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江陵候。
陆晏,抗子,
陆景,抗子,晏弟,裨将军、夷道监,江陵候。
陆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将军、中夏督,毗陵侯。
陆机,抗子,晏弟。
陆云,抗子,晏弟。
陆瑁,字子璋,陆逊弟,议郎、曹尚书。
陆喜,瑁子,曹尚书。
陆苟,逊族子弟。
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逊族子,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左丞相,嘉兴侯。
陆祎,凯子,陆式从兄,太子中庶子,嘉兴侯。
陆胤,字敬宗,凯弟,西陵督,都亭侯。
陆式,胤子,柴桑督、扬武将军,都亭侯。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辅义中郎将。
张祗,温弟。
张白,温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偏将军,新阳亭侯。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据,字子范,吴都吴人,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熊,据子,骠骑将军,云阳侯。
朱损,据子。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豫章太守。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安东将军,山阴侯。
贺达,齐子。
贺景,齐弟。
全综,字子璜,吴郡钱唐人,右大司马、左军师,徐州牧,钱唐侯。
全怿,综子,钱唐侯,降魏……
全祎,怿兄子,降魏。
全仪,怿兄子,降魏。
全静,怿兄子,降魏。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上大将军,都乡侯。
吕凯,岱子,副军校尉,都乡侯。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裨将军,关内侯。
周处,鲂子,东观令、无难督。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汉鲁相钟离意七世孙,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秦亭侯。
钟离袆,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奋威将军,刘阳侯。
潘翥,浚子,刘阳侯。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本姓氏,偏将军,都亭侯。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右领军,乡侯。
吴范,字文则,全稽上虞人,骑都尉,领太史令。
刘敦,字子仁,平原人,军师。
赵达,河南人,会异术。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都下督。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领青州牧,外黄侯。
王蕃,字永元,庐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楼玄,字承先,沛郡蕲人,大司农。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左典军,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太史令。
韦隆,曜子。
华核,字永先,吴郡武进人,中书丞,除陵亭候。
随春,偏将军。
戴良,交州刺史。
陈时,交阯太守。
宋谦,将领。
鲜于丹,将军。
吴硕,裨将军,关内侯。
张梁,裨将军,关内侯。
饶助,永安人,襄安长。
颜连,无锡人,居巢长。
马普,济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