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风气盛行,知识分子数量一时间迅速增加,许多思想迥异的学派纷纷涌现,他们游说各国,希望有一位君主能接受自己的理论学说,发扬自己的思想,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一辈子都不用担心。
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许多思想学派和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思想斗争,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成果,为当时和中国华夏子孙后代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 百家争鸣思想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局不安,诸侯国众多,政见各异,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家,在当时社会转型时期,各个学派代表着不同的阶层,各个学派的政治力量学者或思想家对当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愿望和要求,他们都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解释着万物。
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统治观,他们除了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外,还写了许多著作分发给人们,希望他们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用自己的观点议论政治,解决政治中的问题。
他们广泛接受弟子,当众高谈阔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辩护、批判,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在思想界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其中儒学的对手最多,也就是说,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争论最多,因此,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学家里,也有不同派系的争论,非常热闹。百家争鸣之初,主要是儒墨之争,在发展的中期,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各个学派都非常活跃,你来我去,争论不休。
在这些思想家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各种理论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地域性特征。在邹鲁地区,儒家、墨家最为普遍,在三晋时期,他们主要是权变之士,在南方,被道教占据。
在燕齐一带,多为阴阳家之流。然而,战国末期,各个学派的学者都无法分出胜负,于是各个学者开始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学派结合起来。
因此,向哪个方向融合存在争论,争议的对象即儒家和法家,此外,也有许多综合和混合各个学派观点的杂家。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
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唯一首当其冲的,各个学派都遭受了一定的殃及,然而,秦国只延续了两世十五年,所以百家争鸣的余韵一直存在到西汉初期。
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各种思想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出现这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业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生活的主体,即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由于大规模开垦荒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私人土地不断增多,周代的井田制度逐渐被抛弃,土地私有制得以产生和巩固。
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竞争形势,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结果,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财货交换,城市繁荣,诸侯国之间宗族的藩篱逐渐被打破,对贵族高低低贱有严格规定的礼制也被打破。随着社会封建制度的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展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技作品,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这一时期,周王朝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各个诸侯国都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境地,各诸侯国都为变法革新作出了巨大努力,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厉害的人物。
在各种力量的斗争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统治阶级,也就是说,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对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不同的看法,针对当下的弊端提出不同的改革措施,形成各种不同意见的思想学派。
三、 私学的兴起和士阶层的崛起
宽松的环境和对人才的重视也是当时学者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思想文化方面,许多士大夫开始创办私学,大肆评论时局,寻找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于是把私塾带进了民间。
西周时期,学校都是官办的,甚至在《周礼》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即“学在官府”,都是以官为师。当时的官员不仅是朝廷的官员,也是学校的老师。
“礼崩乐坏”之后,周朝的一些官员分散到各个诸侯国,另一些则流放到民间。“学在官府”的现象被打破,私学开始兴起。西周时期,入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孔子办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只要想进来学习都可以进入孔子办的私立学校。
从周朝学在官府到后来周王室的衰微,再到民间的学风发生转变,形成了大量的私学,讲学风气的盛行,使文化典籍得到广泛流传,各种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在斗争中重新分化和结合,士大夫阶级逐渐兴起,士人阶层的活跃与“养士”之风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都有许多矛盾,在处理各种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中,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实力也必须依靠人们的指挥,因此人们的智慧和能力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智能竞争为社会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活动场所。尊士、争士、养士已经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
许多杰出的学士得到了极大的重用,甚至拜卿拜相,因此鼓励和资助了学术活动,一些有眼光的君主和贵族并不因为权力庞大就十分傲慢,目中无人,他们积极自觉地与学者交朋友,拜士人为师,视学者为上宾。
四、结语
百家争鸣,不仅把中华思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尽管秦始皇时期儒学受到打压,但在后世,儒学是百家争鸣中发展属于最好的。
此外,道教和墨家在后世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可以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看出中国思想文化的后期发展,总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解放运动,对当时及以后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深远影响,首先,它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汇总,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流派流传下来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朝代国人的思想文化特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中国古代文化除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外,几乎所有的都可以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找到源头,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