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处于青春反叛期,所以看到有名的作家就反感,我曾经也有过,随年龄阅历增长自然就好了!至于你说的情况,我想是这样,有些名著已经严重过时(但他在当时的作用很大),有些读起来很枯燥,就如你说的《简爱》等,这些东西不喜欢就不要读了,不喜欢的还读会适得其反。当你到了一定年龄再读会感觉不错的。至于对中考,我认为这没有任何影响!真想读的话,检一些国内有情节的慢慢感受,《活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都可以,这些不感冒,可以条你喜欢的,没关系,慢慢来逐渐就喜欢上了!
大概跟品茶鉴酒一个道理。普通茶水喝多了,味蕾就变得迟钝,等到名茶美酒入口,也觉得索然无味。一下子读进去大部头名著的人是少数。读不进去可以读慢些,时间久了自然读得出味道来。当然,人和书都是互相选择的。倘若实在不喜欢哪本书,随它去就是了。
我曾经读了三四遍大卫科波菲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够著名够经典了吗?——但都只读了一个开头就放弃了。可是,只要你不停止阅读——如果你真的喜欢——我会建议每个人阅读,因为这实在是件太廉价的娱乐活动,但如果你真的不喜欢,那也不必勉强自己——一定会在某一天重新遇到它们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当我再次遇到它们的时候,莫名觉得自己茅塞顿开,每个脑细胞都张开了,读的不亦乐乎。这或许是因为阅历不同了,有了足够的积累,但管它呢,我觉得就是机会到了。
看不进外国名著怎么办?那就不看呗。我不想谈看书这个好那个好的。固然看书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但对我而言那只是附属的结果。我看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心。开心有很多层面,比如看本小黄书最简单直接的“开心”是开心,看完一本艰涩的大部头的那种成就感也是一种“开心”。
思想太复杂了,不单纯,九转十八弯弯的绕绕太多了,换句话就是肚子里的坏水太多了,看不了那些个纯情而又悲催的国外名著了。就像我耐着性子看完呼啸山庄,除了有一丝莫名其妙的悲伤之外就觉得很空,也许是国外的作家都达到了万法皆空的境界,只能说像我这么俗气的人领会不到而已。没准我领会到了在中国也许就混不下去了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