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2024-12-23 00:44: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9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
主要任务是:建立效能监察领导组织,确定工作人员;学习掌握效能监察的有关规定、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估细则;各单位开好领导班子会议和干部职工会;学习文件,统一思想,领人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和整改实施阶段
(一)重点开展“五查、五看”。即:一查思想状态,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树立,是否时时处处都不忘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查工作态度,看廉政勤政、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否一贯,有无出勤不出力,甚至敷衍塞责,拖拉推诿和不廉洁的行为;三查纪律观念,看有无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行为;四查服务态度,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强不强,说话办事是否做到热情、文明、礼貌,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五查法制观念,看依纪依法的观念强不强,在执法办案中有无违反办案程序,不坚持原则,甚至办人情案的行为。
(二)搞好三个教育,即廉政、勤政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树立单位形象、公仆形象、行业形象的形象教育;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写出自查情况报告,单位工作人员报本单位效能监察工作机构。
(四)重点对过去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未建立的要结合本部门实际重新拟定。
(五)窗口单位要将廉政制度、工作职责、办事通知、工作流程图等公开,切实做到“两公开一监督”。
(六)单位要将廉政制度、工作职责、行为规范等制度张贴上墙。
(七)对查找出的问题拟定整改措施,逐条对照整改落实,并将整改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知。
第三阶段:考核、评估总结阶段
(一)各写出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明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整改的措施。
(二)效能监察领导组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对被评为满意单位的给予表彰,不满意单位的予以通报批评。 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是指在监察机关与行政系统内部以及监察机关系统的领导制度,其实质就是监察机关与人民政府的关系和上下级监察机关之间的关系。我国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即监察机关一方面要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1)优越性:保证了监察机关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较大的权威性,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减少或排除各种干扰,防止各种为政,各自为战,保证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切实有效地起到监察作用。
(2)缺陷:监察机关归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处于同作为监察对象的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同等的平行地位,这就使得监察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其自身应有的保障条件不充分、不健全,监察工作往往受制于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难以顺利开展。
一、制约基层监督管理工作的成因

1、思想认识仍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尽管地税部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在个别地方特别是个别基层单位干部群众中,思想上仍然存在“完成任务一好百好”的错误思想,存在“重收入,轻监督”的陈旧观念,个别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着“监督留给别人、保护留给自己”的懈怠心理。在抓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能完全吃透“两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问题。

2、社会大环境的间接诱惑和地税发展转段新时期的享乐主义回潮。随着地税组建十年创业期转入发展期,个别税干松劲情绪增加,受社会上攀比奢糜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潮影响,逐渐淡化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淡化了精神追求和角色意识,个别干部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己不贪,别人也贪”的错误认识左右,盲目追逐个人利益,淡化了宗旨意识。

3、监督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能完全落实,影响了效能发挥。在落实监督工作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上,由于主观改造少,监督意识松懈,个别干部存在将“抓监督、抓落实”喊在嘴上、却不体现在行动上的现象,在落实对“两权”监督的预警制度上、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引导上、在加大查处违纪行为、改进和完善监督方法等方面,刚性仍需增强,许多工作亟待开展。对基层地税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深入,覆盖面还不很全面,针对性还有待增强,监督的方式和监督的手段相对简单,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还没有完全统一,在结合上还比较欠缺。

二、完善基层税务监督机制的对策

加强对基层税务“两权”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需要长抓不懈持续努力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在强化对基层税务“两权”监督工作中,只有进一步健全监督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制度,一以贯之地认真贯彻好制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才能促进监督工作各项职能全面发挥,真正达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督而有力。

一是从更新思想入手,破除惟“收入”论英雄,重“税收收入‘硬指标’”、轻“干部队伍监督管理‘软任务’”的旧观念,巩固“细节决定成败、制度贵在坚持 ”的先进理念,要把加强干部队伍监督和管理、加大育人工作力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始终坚持走出具有地税特色的“道德立局、素质建局、治税强局、科技兴局”之路。

二是从激活机制着力,破除“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旧模式,切实调动各方面监督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监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地税机关负责同志是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负有全面领导责任,应从关系地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加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与税收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各项业务工作同研究部署,同检查落实,同总结考核。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在安排部署、检查业务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执法执纪工作的督促落实。各职能股室、业务部门结合工作特点,也要落实“一岗两责”,切实负起抓落实的责任,只有全体地税人员人人参与,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形成 “大监督”的工作机制,从各个权力源头遏制腐败的苗头,做到未雨筹缪,防患于未燃。

三是从强化运用抓起,大力推进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对各层次地税干部的“大宣教”格局,促进廉政勤政意识深入人心。对全体税干,要着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益观、“两个务必”的再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学英模、赶先进、比贡献”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组织税干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廉政警示片等活动,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常学“治税经”、常念“紧箍咒”、早打 “预防针”,浇注“防腐剂”,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震撼力。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其带头认真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两个《条例》、《监督管理办法》、《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等党纪法规,从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坚持做到:违反党纪政纪的口子一次也不开、事情一件也不办,不搞下不为例,做到慎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慎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过好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做到慎欲;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做到慎独;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做到慎终。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当中,要切实提高自控能力,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在人际关系中,要带头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以此带动本单位倡廉扬廉、爱廉护廉、支持监督、带头监督、注重监督、落实监督的新风正气。

四是从建强队伍引伸,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监督。在基层税务机关的干部管理工作中,要贯彻市局干部选拔任用成功经验,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大力推行股、所长竞争上岗,严格把紧“选人用人关”、“选拔工作程序关”和“科学考核考察关”。要按照税务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理想坚定、事业心强的人吸收进中层领导班子,把那些善于学习、求真务实、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要严格依照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任前公示、任前谈话、任职试用、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程序,增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考核规定》,加强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的考核考察,同时要按照《有错无为问责暂行办法》,加大对税务干部问责追究力度,不断提高执法监察和效能建设工作水平。

五是从保障制度切入,强化对各项税收制度、条规、办法落实的监督。要以深入贯彻市局《流程式行政效能监察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继续强化对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五个一”工作等制度的监督,促进每一名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真正做到“ 廉洁聚人,律己服人,身正带人,无私感人”。在强化对税收执法征、管、查各环节的监督工作中,要进一步严格落实着装挂牌上岗制、首问负责制、税收减免公告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和节假日值班等制度,从简化办税程序、兑现服务承诺、加强纳税辅导、美化办税环境等细节做起,完善“纳税服务直通车”,建好“征管示范一条街”,推进“电子定税”,大力弘扬地税机关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风尚,实现对纳税人服务向深层次的转化。在强化对人、财、物等重点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对易发生不廉问题的管钱、管物重要岗位和人员要着重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回避制度、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加强源头治腐。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办税“八公开”和局(所)务公开,特别对纳税人和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县局每半年公开一次,分局、所每季公开一次,促进基层民主管理,以此推进“阳光地税”。

六是从开门纳谏拓展,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各界进地税”等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地税执法执纪工作的了解和监督。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特邀监督员网络,特邀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检察院、纠风办、文明办、重点纳税大户、个体私营业户代表等各方面人士作为地税行风监督员,采取组织开展明查暗访、召开特邀监督员座谈会议等方式,定期加强联系协作,及时通报工作信息,增进沟通了解,及时吸纳特邀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在税务系统内部通报“曝光”,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利用信息资源,推广网上举报,认真执行奖励、保密措施,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注重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在干部家庭开展“树立清廉家风,共筑反腐防线”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好家庭助廉恳谈会,倡导干部家属当好家庭“廉内助”,当好监督员,将对干部执法执纪的监督管理由工作领域延伸到生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