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被秦王赐死的。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
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扩展资料:
白起历史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起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大好时机,白起打算乘胜追击,但是中了反间之计。说客叫苏代跟秦昭王说,白起能耐太大了,你要是叫他再去灭了赵,你以后管得了他吗?秦昭王听信谗言,赐他自尽。
是被秦王赐死的。
范睢害怕白起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边说着白起的坏话,迫使秦王与白起的误会愈加深重。最后,秦王在外征战,想要白起去指挥,白起不想去。然后秦王爆发了,一气之下赐死了白起。
白起的死也是他本身的性格造成的。白起一生领军打仗无数,身为“关西名将”,也因为“长平之战”一战成名。但是,白起毕竟是将军统帅,是位有血有肉的汉子。虽然,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的降卒,但是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据《史记》记载,白起曾经是有请求过秦王的。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领军攻打赵国。白起便是因为这样被秦王赐死。
扩展资料: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参考资料:白起(战国名将)_百度百科
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
白起何许人?他是怎么死的?容我慢慢道来。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十七城,又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赵国形势异常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后,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
“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啊!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您将来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舌如簧,说得范睢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
“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苏代的话,前后有不同的意思。先是说范睢的处境。秦国之所以如今这个样子,根本的是秦国的强大,而秦国如果没有范睢这样的足智多谋的人在治国安邦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秦国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但是,范睢虽然是秦国的头号功臣,但白起这个人,是容不得你的,别看如今你在他之上,将来,您肯定要屈尊于他之下了。他这个人,是不好相处的。同时,在苏代看来,如今的赵国,已经是只死老虎了,秦国与赵国议和,根本的是剥夺武安君白起的兵权。如果解决了赵国的问题,那么,您范睢,也就可以稳坐泰山了。
范睢听了苏代的话,肯定是动了心,不然,他不会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休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听了范睢的话,秦王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欣然同意了范睢的建议。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就无可奈何作罢。
虽然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也是有限制与前提的。像秦国本来已经打了胜仗,赵国并主动提出议和,在这样的前提下,君主发出撤兵的命令,不管是什么人的建议,都是没有毛病的,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要坚持“君命有所不受”,那就错了,也是愚蠢的。似乎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白起只好服从君命了。
两年以后,秦王又发兵攻赵,因白起正在生病,便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对秦王:
“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这次出兵,恐难取胜。”
听白起的话,可以看出白起很沉稳,又很实事求是。他没有曾因自己战胜过赵国,取得过歼灭赵国四十万大军的重大胜利而沾沾自喜,而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过去战功赫赫的真正原因,那并非因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因赵国军队的指挥者无能;同时,秦王这次仍旧让自己出征,以为仍旧可以取胜。而白起却承认赵国有老将廉颇指挥军队,这次出兵,很难取胜。
尽管白起这样对秦王说了,秦王仍不死心,便又派范睢去劝说白起。可是,白起与范睢两个人的积怨很深,白起听说范睢来,便明白他的来意,连面都没和他见,称病推辞。
秦王见白起不出山,就只好派王龁去攻打邯郸,结果攻不下来。秦王只好又一次命令白起挂帅出征,白起仍旧称病不出。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将他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又对秦王说:
“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将来必是秦国的祸害。”
范睢的话,明显是在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范睢惟恐事情小,也惟恐白起活着。
秦王听了范睢的话,连忙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与其说白起是死在秦王手里,不如说是范睢要了白起的命!
许多事实证明,小人谗言不但具有颠倒黑白、疾贤妒能的作用,也能要了对手的性命!
君王猜忌,悲剧结局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最好时机,白起当然希望一劳永逸。但一报还一报,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说客苏代,受赵王委托,带上丰厚的礼物入秦,问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杀了赵括吗?”
“是。”
“秦国就要围攻赵都邯郸了吗?”
“是。”
苏代于是说:“灭了赵国,秦国称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为秦国夺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历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到时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苏代接着说:“上党的百姓宁可归附赵国,也不向秦投降,可见天下百姓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如果秦国灭了赵国,赵国北方的人会投奔燕国,东边的归入齐国,南面的跑去韩国魏国,秦国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着赵国惊恐之际,叫赵国割地求和,别再让武安君建功立业了。”
这段话说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劝秦昭王和谈。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后,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赵时,时机已然错过了:赵国从重创中喘息过来,白起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败。于是去请白起,白起断然拒绝:“邯郸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何况各国的救兵纷纷开进赵国,他们对秦国的怨恨何止一日两日?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死了40万,但秦军也折损了一半,我们国内空虚,还要远征别国。赵军以逸待劳,各国援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昭王不听,强行派兵。不久,第二员大将王龁果然遭遇了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白起不免自鸣得意:“不听我的话,如今怎么样啊?”这句话传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恼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阵吧!国相范雎亲自去请,但白起犟如黄牛,偏不从命。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就只能为王所弃。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3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让他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参考资料:白起是怎么死的?
http://www.laoren.com/junshi/2015/422652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