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大王是如何炼成的

2024-12-17 01:20: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似乎失去了所有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位引起诸多关注的人就是橡胶大王李光前。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产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两度偶遇 与橡胶结缘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小时候,他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但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人大都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

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也在船上,他看到大家被挨冻后,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很放心。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那里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这个人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来到新加坡后,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的动荡打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迈入商界。

当时民国初立,中国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有许多华侨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了附近,他没带雨具,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出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来陈嘉庚办公室取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闲谈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而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他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李光前没想到,这次借伞竟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使他与橡胶紧紧黏在了一起,并以此起步,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有勇有谋 成就商业帝国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在工作期间,他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当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陈嘉庚有意把长女配给他。经人提亲后,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后,李光前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1927年,他准备建立自己的事业,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正在这时,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然而,谨慎的陈嘉庚却极力反对,胶园价格如此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现在买下来,如果工人不敢去割胶,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但李光前却自有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

他坚持己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为“芙蓉园”,以纪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

不久,李光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这样,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用这笔钱,李光前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眼光都让陈嘉庚都为之点头称赞。

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难做。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了下来。

1931年,经济危机开始消退,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虽然在商业界李光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滞,而是继续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实业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十分痛心,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

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李光前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1985年,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如同橡胶树一样,在培植他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