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问:佛教说人在世就是在受苦,那死亡就一定是解脱吗?
佛所说苦有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是指人生中有八种苦.
说生苦,这是因为生是死的开端,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接近死亡的过程。这儿所谓生,是指一切有生命有情识的生物。生命是五阴或者说是五蕴积聚的结果,离开了五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众生的生命的整个过程,充满了烦恼痛苦。生命在诞生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各方面,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而说生就是苦。“诸贤,说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死者,因此故说。”(见《中阿含经·分别圣谛经》,下同)
说老苦,是因为一切众生到老时,生命力衰竭,这时齿发脱落,肌肉萎缩,皮肤松弛,骨质疏松,弯腰曲背,腿脚不便,行动迟缓,步履艰难,由此而使整个身心感受到痛苦折磨,因此说老苦。
说病苦,是因为众生得病时,病魔时时折磨着人的肉体和心灵,使人的身心遭受极大痛苦,因此说病苦。
说死苦,是因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诸贤,死者谓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众生死时,身心受到种种痛苦折磨,因此而说死苦。
爱别离,是说众生于身心所喜爱的人或事物,往往彼此分开,不能如愿相聚。对于所亲所爱者,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亲朋好友,人们都希望能够长聚在一起。朋友欢聚,是人生一大乐事,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旦席尽人散,便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惆怅;如不得不与自己所亲爱的人分离,更是使人心痛欲碎。“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集,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集,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同上)凡此种种,都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因此爱别离是苦。
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相对。如与自己所讨厌或憎恨的人或事物经常相处在一起,同样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集,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集,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同上)俗话说“冤家路狭”,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因此这也是人生的一大痛苦。
求不得是指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或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无法得到,也会给人心理上带来很大痛苦。“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同上)
上述生理和心理上种种痛苦综合起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人的身心炽盛的缘故。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和合而成,这五种因素就称为“五阴”或“五蕴”,它们包括了一切生理和心理因素,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五阴强盛,引起生命的欲望和对事物的追求,从而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各种痛苦的产生。此外,从事物的生灭变化来说,生命本身也是处于刹那生灭之中,不断地在迁流变化,生命非常,所以五阴盛也是苦。
死亡并不能解脱:只有 了明自性,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要自己去证得)
答二问:佛教说尘缘是一切苦痛的来源,那人能脱离尘缘而存在吗?
"佛教说尘缘是一切苦痛的来源"这句话我不知道是出自那里的.载自那里的?
具我所知:佛所说苦的来源是"贪嗔痴".人若离开"贪嗔痴"便入圣非凡.人若消除"贪嗔痴"当然能够存在.
答三问:如果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学佛,那谁来发展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都学佛.那么天下太平.当然由我们来继续发展社会.看过佛教经典(佛法)的都应该知道吧.佛法离不开生活(世间法).离开生活(世间法)谈佛法只是空谈.而且佛教经典所载理论是鼓励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去实践印证(证得)的.
答四问:佛教到底有什么用?
佛教教导人们.明了自性.离苦得乐.了脱生死.如果不用偏见的眼光来看佛教经典(佛法),把他当成是.人生观.世界观.哲学.心理学等等来看的话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问题补充:佛教说色是祸,淫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女人就都是祸害了吗?那么对于女人来说,男人是不是也是祸害呢?
也不知道"佛教说色是祸,淫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是出自那里?载自那里?
佛对众生平等.无有分别.无所谓"男的或女的是祸害"
有的祸害也只是五蕴,贪嗔痴.淫戒只是让人断掉许多欲念中的一个而已也是最难断的,不止是淫欲.其他的种种欲.也是欲.须知欲不可纵.更不可以被所谓的自己(末那识)所操纵.学佛为的就是了明心性.破除无明.离苦得乐.
这是个人观点.学佛时间不长.不知道有没有误解佛意,阿弥陀佛.
(若有误处请仁者指点)
问:佛教说人在世就是在受苦,那死亡就一定是解脱吗?
答:不是。未证解脱众生,生死轮回不息,死此生彼。很多时候,死亡可能是更痛苦一生的开端。
问:佛教说尘缘是一切苦痛的来源,那人能脱离尘缘而存在吗?
答:佛教没有说“尘缘是一切苦痛的来源”,这是社会上的一种误解。佛教说的是“无明烦恼--贪嗔痴等才是苦痛的根源”。人不能脱离尘缘而存在,但人可以因对治无明烦恼而得自在。
问:如果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学佛,那谁来发展这个社会?
答:如果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发展社会,那谁来拯救人心,慰籍苦痛。所以,宗教和科学,各司其职。
问:佛教到底有什么用?
答:社会职能方面,和其他宗教相仿--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精神健康方面,帮助人保持或回归健康平衡的心态;哲学意义方面,增进人类的心智,启迪智慧;生命科学方面,探索生死玄关,开启临终关怀,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无量无量)
问:佛教说色是祸,淫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女人就都是祸害了吗?那么对于女人来说,男人是不是也是祸害呢?
答:佛教没有说“色是祸”--这也是一种无根据的歪曲,佛教教义说生死轮回,以无明为根,爱欲为本。就是说爱欲(包括淫欲在内)是生死轮回的一种主要因缘,这是佛陀觉悟到的客观规律。在爱欲问题上,男女平等,在佛陀看来,都是可怜悯、可救度的众生--佛陀视一切众生为独生子,而不是祸害。小乘佛教强调出家功德,而大乘佛教也强调在家功德;小乘佛教优先对治爱欲来获得解脱,而大乘佛教则优先对治嗔恨、愚痴来达到菩萨境界;小乘佛教重点强调个人解脱--故爱欲为主要障碍,而大乘佛教重点强调净化世界、集体得度--故嗔恨、愚痴为主要障碍,爱欲将以智慧升华为平等大慈、无缘大悲,一种伟大忘我的博爱。
1,死亡不是解脱,这次死亡是下一次、乃至以后无穷无尽痛苦的开始。想要解脱,必须超越死亡,了脱生死、跳出轮回,这才是方法。
2,人本身就是尘缘,既然是人,就不可能脱离。在佛教中,人不是主体,最重要的是那个轮回的精神实体。
3,社会发展进步,从一方面给人带来方便,可是另一方面,增长人类的欲望,加剧了社会冲突。“发展社会”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独立于佛教的另外一种思想。
4,佛教的用途就是解脱生死,获得觉悟、大智慧。诸佛现世,无不是为解决众生生死之事而来。
补充:祸害不是异性的人,而是人自身的欲望。淫欲是一切恶的根源这种说法,是有条件的。
对于小乘行者来说,淫欲是自己修行路上最严重的障碍,如果不能断灭就不能解脱,所以这是比丘第一戒。对大乘行者来说,其他众生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菩萨第一戒是杀生戒。
一切概念是相对的,如果你认为女人是祸害,那男人当然也是。但是这种心态佛教并没有提倡。佛教人要具备清净平等心,要顶礼一切未来佛,怎么能说对方是祸害呢?
1 佛教说人在世就是在受苦,那死亡就一定是解脱吗?
佛没说过死亡是解脱。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离苦得乐,是超脱生老病死的。
2 佛教说尘缘是一切苦痛的来源,那人能脱离尘缘而存在吗?
人不能脱离尘缘,但可以尽量的超脱于世。出世入世全在于心。
3 如果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学佛,那谁来发展这个社会?
不矛盾。工作时间一般是八小时,我们工作时间还常常拿出来吃零食、打私人电话、上网聊天、写邮件、借外出之机逛商场等。这些时间练功非工作时间,都可以拿出来念佛。一天24小时,能累计2小时念佛就功德无量。怎么会妨碍社会发展呢?
4 佛教到底有什么用?
学佛,不但不会妨碍社会发展,相反,如果大家都学佛,能够戒除贪嗔痴杀盗淫,那么这个社会不知道要纯洁多少。
佛教的作用是从心灵的深处救赎人类。
5 佛教说色是祸,淫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女人就都是祸害了吗?
万恶淫为首,这可不是佛教一家的思想哟。
淫,又不是女人单方面的事情,怎么能说女人都是祸害呢?
只有不自爱、淫乱的女人才是祸害。
贞节烈女不是祸害。
6 那么对于女人来说,男人是不是也是祸害呢?
这个问题,和第五个同理。只有淫乱、祸害女人、无恶不作的男人才是祸害。
这么回答,楼主满意么?
1,众生是有六道轮回的,所以你所说的死了就是解脱是不符合佛的说法的。除非摆脱了六道轮回,才是解脱。
2,一切的痛苦其实只是众生我执,贪爱,分别,所至。如果无法转变我执,贪爱,分别,就是离开人群独居,也一样痛苦不堪。
3,我们时时学佛,可是这不妨碍我的生活。修行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里。隐在深山只是逃避和压抑自己。如果遇到镜缘就还是要爆发。到不如是在红尘修行,真心截断欲望之流。
4,佛没有说什么“万恶淫为首。”而且,淫也不是单指女性。试问没有男性,女性怎么淫。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大家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