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数学?如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如何结合自身的情况形成一种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如何教数学?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特别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数学的“教”和“学”都是很大的问题,不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这里,我们仅就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提醒教师和学生给与重视。有些问题在前面都以不同的形式谈到。
(1)学会“数学阅读”
在中小学,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向教师问问题时,一些教师常常会说:请你把问题再读两遍;请你把问题讲一讲;请你把问题抄一遍;等等。这些教师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请你再读一读,再理解一下。
我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学,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数学建模竞赛”,竞赛的问题都是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三人一组,工作三天,共同完成一篇解决问题的“论文”,可以借助各种图书、网上资源和工具(包括计算机和软件等)。1993或1994年,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次组队参加,让我们担任指导教师,我们十分为难,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要与北大、清华的学生一起考试,差距是明显的,是多方面的。我们分析,感到最大的差距是:独立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改变了辅导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内容,学生讲,我们听。开始阶段,我们总会说:对不起,我们没有听懂,请你重新准备。有的学生讲过四、五遍,当我们感到他真的懂了,再学别的。这种方法很好,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过程以后,再报告其他的内容就变得比较顺利了。这些学生在竞赛中得到了很好的成绩。
在学习外语时,有一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我们感到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阅读”也是非常基本的。这些年我们接触了一些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中小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阅读”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少。教师是好意,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提高考试成绩,为了“多讲一些”,为了“节约时间”,教师替代学生做得太多了。我们希望同学们认识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地质学科的论文中,数学公式的出现次数是平均每页六次之多。在其他的学科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小学的重要性,我们以数学“应用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常常是难点,为什么难?主要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背景丰富,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但是,可以用各种背景去展示,很难规为题型,如果归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就好像没有归类,如果从背景归类,又会十分庞杂。
第二个理由是问题和条件不像“传统的数学习题”那样规范,有时需要自己从叙述中明确“要求的结论和要证的结论”,“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不像“传统的数学习题”那样“可丁可卯”,即条件不可多也不可少。这样,需要分析和判断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没用,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是因题而异。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的基调——题型,这些是不匹配的。
应用问题“难”在需要“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难”在这种能力不能突击培养、不容易模式化,“难”在教师不能替代。
应用问题,包括数学建模,她的教育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数学不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定理,从一些结果到一个新的结果;数学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内涵,这些背景在数学思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数学会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和寻求条件,并且,还会不断地修正,甚至反复,等等。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重视,提高这种能力需要比较长期的积累,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建议。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认识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习题”,也有人认为:“做习题能力是实的,其他都是虚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对付考试时会起一定的作用。做数学习题的能力是反映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做习题有助于对一些数学技能、方法的理解。但是,数学的学习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关于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建议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针对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例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收集参考资料,在阅读中,让学生思考“一些重要概念”形成的过程,思考某些章节的知识结构,不同概念(像函数与数列等)的内在联系,等等,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写成报告。
希望学生们把思路开阔一些,除了做习题,还能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在北大数学系读书时,曾问过丁石孙老师一个问题,大体意思是:什么样的学生算好学生?丁先生的回答使我们终生难忘,“没有问题的学生恐怕不能算好学生”。对很多学生来说,除了不会做的习题,大概没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数学的阅读中,应该不断的提出问题,把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深入下去。
(2)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也作为一个目标。“学习习惯”是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什么是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放学,回家就做作业(一般是做习题),做完,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有的学生,回家后,先把教师讲授内容的教材认真地读一遍,然后,再做作业,做完,再想一想,今天学的与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
有的学生有些总结的习惯,学习一个段落的内容,一定要整理一下,写下来。
有的学生不喜欢写,喜欢想,常常会做在那发呆,把学过的回忆一遍。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适合自身情况,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自然地保持下去,会一生受益。
数学学习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很多人在讲解数学时,喜欢画图,总会用最直观、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本质的内容;有些人在讲解抽象数学概念时,总喜欢选择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一下子就会把抽象概念很清晰地表示出来;有些人在教授数学时,总让人有一种整体的感觉,来源、过程、结果、应用等,哪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十分自然。用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例来理解一般的事物;不断地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惯”。
这些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在用自己的习惯影响学生,希望各位教师把这件事做得更自觉一些,更主动一些。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心人,形成一些适合自身条件、行之有效的好习惯,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索取”——主动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总希望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东西给学生。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接受这些东西;有的学生不论好坏全收;有的会挑挑拣拣,好得留下,重要的收好;等等。但是,一般地,教师最喜欢会主动“索取”的学生。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授鱼”,一般教师想得多一些,如何“授渔”,这是极具挑战的,前面说的“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扑鱼”的范畴。
“授渔”,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好的学习习惯”是方法;另一个是动力,“好奇”,“兴趣”,“上进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这些都是动力。二者是不可分的,“信心”就体现了二者的联系,学好数学,需要花些力气,碰到难处,要坚持一下,我们的一些硕士或博士学生做论文时,常常碰到一些“坎”,除了我们一起分析讨论之外,我们总会要求“再坚持一下”,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也会“逼迫”他们总结出“方法”。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是很有办法的。
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也要学“索取知识”,不断得到自己需要的,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需要思考。例如,在做题时,有的学生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做完总要想一想,对题目作一个评价,是不是好题?给我留下了什么?这些思考使得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这就是他们索取知识的办法。
我们希望把“教和学”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荣皆荣。教师应该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主动性的机会,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针对不学生生的情况给于不同的建议,让更多学生尽快“入门”。变被动为主动。
(4)独立思考与研讨交流
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对于背景、问题、概念、定理、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需要自己思考,让它们自然地留在我们的头脑中,做问题、习题也需要独立完成,即或请教了别人,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来完成。
目前,各种不同形式的讨论班(seminar)已经成为研究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工作模式,在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的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讨论班的形式,讨论的形式不同,水平不同,人数不同,但是,基本的形式是一样的,有明确的讨论问题,参加的成员应事先认真思考准备,有主题报告,又充分地讨论交流。
在中小学也可借鉴这种形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组织,大家都会受益。
借助网络,搭建专题讨论的平台,已经出现了一批,特别是一些“名师工作室”,采用这样的形式,如果能多一些讨论就更好了。这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方便,我们应该把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
一、数学总观:数学这门课在你学校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以后出来也能用上。1、中考数学满分150分,占的比例够大了,是拉分项,高考也是150分,当然你数学考得好可以达到一百三四,但是差的说不定不及格。考研数学150分,是拉分最大的一项,其中政治都是六十分左右,英语满分一百,一般也只能考个五十多分(英语很难),专业课当然都差不多,可见数学在你考试中是何等的重要。2、再说,学不好数学,你的物理、化学等也受很大影响,尤其是你大学学的是理科或工科,那数学可是最重要的。3、等走入社会,理工科学生工作中很多要用到大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果从事研究工作,那数学一定要非常好。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数学无不是他们的专长。
二、学习顺序:首先把书本看好,这是基础,再者把课后习题对着答案做一遍,勾出弄错的,待以后复习。然后做点数学配套训练,那么数学的基本知识就掌握差不多了。高中教材中买基础训练,大学的买同济教材配套的资料。
三、数学这东西,一定要掌握方法,多思考,这样提升是很快的,当然一定要把基础弄好,即书本的知识,我个人认为,数学上那么多公式、定理一定要理解的记忆,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面对题目时立即想到相关的定理公式。
四、学数学要放好心态,不要认为自己就有点排斥,只要静下心来看书,数学提高是很快的,相信你,祝你成功!
补充:当然,你喜欢数学那你可就比别人高出很多啊,有了兴趣更不用担心学不好了啊。给你点建议:1、数学学习要循序渐进,先看低层次的基础知识,如高中数学水平的,大学高等数学水平的,然后根据自己爱好可以深入学习微积分、高等代数、几何学(如果你空间想象力好的话,学这不错)等等。2、可以看学校的课本,这里的知识较基础,可以看数学基础知识手册(我忘了是哪个出版社的了,就是很厚的那个,已经出版很多版本了)3、学习数学之余,可以买点关于数学的小知识书,如数学解决现实生活,奥数书等。4、你喜欢数学,这很珍贵,要好好保持,相信你会更加快乐!我也喜欢数学。
先从基础的开始吧,首先把初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定理回顾一遍,读一些初等数学著作,比如几何原本,然后重点学习高等数学-微积分,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获取数学模型,这样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学习也会更轻松,记得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读一些数学大师的典籍,看看他们的发现过程,将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不要死记硬背公式定理,要将证明过程弄懂,最好自己能独立证明,并且有一新的想法,微积分学完之后便要学习线性代数,概率论,数学方法论,非欧几里德几何学,黎曼几何学,拓扑学等等,数学分支很多,挑一些感兴趣的分支去学习和深入研究!
罗素........是大牛,要知道罗素在逻辑学,数学都有很大的贡献,而且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你喜欢罗素,我们可以交通一下,我读过一些他的作品,比如中国问题和罗素的自传。
准确地说罗素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逻辑学家,他写过著名的 Principal of Mathematics,介绍过数学是什么,数学逻辑是什么。你可以随意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简单浏览一下。
数学也很不容易让一个人快乐和平静了(我自己是国内很好的数学本科毕业的),当然对于对数学极其有天赋的人而言,那种推理和思考的快乐,应该是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快乐和平静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很难感受得到的。
我觉得对你更好的建议,是看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数论方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书。数论的问题一般都叙述很简单,小学生都能明白,但往往几个世纪都无法解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吗猜想等等。从那些科普读物里,你更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美。
祝好
首先回答几个问题:
1.你想系统的学习数学 目的是什么?工作需要?还是大学没学好 现在心存惭愧 弥补一下??还是什么呢?
2.你想学的主要是什么数学 因为数学是一个系统 它知识结构很深 你是要单一方面(举例:微积分)精通??还是大概学习它的全部??
3.如果你真的打算学 请问你的时间怎么安排?每天1-2小时??你能坚持半年?一年??还是怎么样?因为就算是十分钟热度 如果没有说明学校的目标 时间 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白说
补充了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