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今年成人高考文科类专升本复习大纲、重点

急需大语、政治复习重点 xinqyao@yahoo.com.cn
2024-12-29 03:48: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上午精华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2)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辨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二, 物质与意识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基本观点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 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 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2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空间
  (1) 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2)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基本观点
  1意识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的物质性与统一性
  (2)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其关系
  (2)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
  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一) 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
  (二) 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2发展的形式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3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 矛盾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内容与形式
  5现象与本质
  四, 实践和认识
  (一) 认识的基础与实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及其特点,基本形式
  (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 认识的辨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与途径
  3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2)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三) 认识与真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2)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3) 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五,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创造
  (2) 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但产生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形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3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涵义和生产力的构成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生产力的性质
  2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涵义
  (2) 生产关系的构成
  (3) 生产关系的类型
  3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1)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阶级的实质
  (3) 社会的阶级结构
  (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1) 政治结构的涵义
  (2) 政治结构的核心
  (3) 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2国家
  (1)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 现代国家的类型
  (3) 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
  (四) 社会的观念结构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2) 社会意识诸形式
  (3)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2.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1) 文化及其本质
  (2)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3.精神生产及其相互对立性
  (1) 精神生产及其特点
  (2) 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分析
  (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2)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3)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
  (2)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 “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 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的创造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1) 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并实现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中
  (2)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3)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七、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
  (1)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
  (2) 社会进步的表现
  (3) 社会进步的根源
  2.社会进步的复杂多样性
  (1 ) 社会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 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价值
  (1) 人的价值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2) 人的生活目的和意义
  (3) 社会条件下人的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
  1.自由和必然
  (1)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1)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2)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 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注意现代化国家,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
  的实际行动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行成和发展
  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2.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 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二、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一)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过程
  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特点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二) 近代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自救举措
  2.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4. 辛亥革命
  (三)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的必要性
  2.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想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条件
  3. 五四运动是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权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 统一战线
  1.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懂得必要性和可能性
  3.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4. 中国革命中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5.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二) 武装斗争
  1.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2. 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
  3. 人民军队的建设
  4.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三) 党的建设
  1.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2. 整风——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
  3.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4. 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四)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相互关系
  五、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
  (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2. 从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的认识转变
  (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 红色政权能够 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目标的实现
  1. 土地革命时期 根据地的曲折过程
  2. 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和夺取全国政权
  六、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1.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探索
  2. 人民民主专政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2.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特点
  3.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
  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4.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四)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注意改造
  4.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八、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2. 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曲折实践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
  1.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
  (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和局限性
  1.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2.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概述
  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2. 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3. 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4.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
  (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3.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 发展才是硬道理
  3. “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原因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 基本纲领的内容
  2. 基本纲领的意义
  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 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2.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依据
  3.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二)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 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农业是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 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意义
  3. 区域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
  (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注意的一条根本原则
  3.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1.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3. 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4.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 非公有制经济
  1.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二)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客观必然性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三)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功能
  2. 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2.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
  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 培育和发展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2. 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法规,加强市场管理
  3.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手段及任务
  4. 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八、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 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过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4.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九、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
  2.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 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 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
  2.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4.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 重在建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2. 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十一、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二) “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1.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2. “一国两制”政策的内容
  (三)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 香港、澳门回归及其意义
  2.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二、 社会注意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 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问题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