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二十三回中提到的《会真记》和《西厢记》不是一本书。
1、《会真记》是《莺莺传》的别称,《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元稹编撰。原题《传奇》。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2、《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1、《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
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
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2、《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莺莺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准确的说,不是一本书。
《会真记》,即《莺莺传》,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传奇小说,以小说中张生后来曾作《会真诗》三十韵,所以,后人又称作《会真记》。后世文人以此故事编为戏曲数种,其中以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
《红楼梦》第23回中写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的《会真记》,不会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而应该是王实甫的杂剧剧本《西厢记》。影视改编中都是这样处理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馀香满口。
红楼梦里提到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与《西厢记》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而在情节上有出入。
它们是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版本。
在《会真记》里,张生是个轻狂好色负心薄幸的无耻之徒,故事结局颇有苍凉之感;《西厢记》里面还是蛮痴情的,结局为大圆满。
就像《笑傲江湖》的影视就有十多个版本;《东方不败》,也有好多;《白蛇传》,在明、宋也有不同的几个版本。同样道理。
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中提到的《会真记》其实指的就是西厢记,这从下文的情节中明显可以看出(宝玉黛玉都引用了西厢记的原文)。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似乎是雪芹先生的笔误或者误记???也未可知。。。
前边几位朋友所答非所问啊 呵呵
不是,《西厢记》是取材于《莺莺传》写的。《莺莺传》是唐朝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04.htm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