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赏析二2008-08-20 11:22 双面魔镜:可笑的行为与可敬的追求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西班牙人民把它视为民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成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西班牙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之一。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感受,不同的读者会获得性质、程度不同的审美观感。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堂吉诃德能逗人放怀大笑,但我们笑后回味,会尝到眼泪的酸辛,泪光中闪烁着他那种可敬的追求精神。这就像是一面有魔力的双面镜,在这一面看到令人笑声一片的表演时,你却透过镜子看到另一面满脸忧戚的潜影, 从不同的角度看,发出不同的光彩。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呢?读后本人反复琢磨书中的主人公,心有所感,本文谨尝试对堂吉诃德这一文学形象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堂吉诃德行动盲目可笑,善良可敬,是个具有二重性的形象,作家把他放在醉心铲除人间罪恶的位置上,突出他追求正义和理想而置之盛名于不顾的精神,既写出了他的可悲和可笑,又写出了他的可敬和可爱。他办事不切实际,单枪匹马去乱冲乱刺,不管面对怎样的敌人都不敢示弱,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也从来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里有其复杂性:一方面可看作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坚持真理,并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他的行动既是可笑的,又是令人敬佩的。
一、单纯固守的骑士主义精神
当他拿着长矛要去济贫救困、锄强扶弱; 当他誓要以性命来捍卫骑士道的真理; 当他向别人描述所谓“幸福的世纪”, 就注定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喜剧性的色彩,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他身穿着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盔甲,脑子里装的却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手中拿的是封建时代的长矛, 进攻的却是火枪盛行的西班牙资本主义社会; 他清醒的时候是个学识渊博的智者、才子, 糊涂的时候又是一个乱冲乱杀的疯子。但我们在看着他的各种荒唐的行为而大笑不已的时候, 却发现在我们的笑容背后总有一种辛酸的滋味。而这种“含泪的微笑”原因就在于, 堂吉诃德在表面上虽然总是扮演着各种令人捧腹的角色, 但如果我们细细去品读, 就会发现, 堂吉诃德是一个单纯而疯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遭遇其实是一个怀抱着崇高志向的人的悲剧。
他所追求的理想是怀抱着自己真挚善良的本性和深厚的同情心, 去实践从骑士书中所看到的种种内容。于是他像一个骑士那样去战斗,解救被主人痛打的牧童, 帮助乔装的米戈米公娜公主, 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取新娘。但是他的理想有时候却不是按事物发展必然规律提出的可能达到的目标, 而只是主观的善良愿望, 他总是把现实存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幻化为想象中的事物。于是他去和风车作战, 去和羊群战斗, 就导致了种种可笑的结果。
他的理想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 当别人认识到他在骑士道精神上的痴狂的时候, 总是会对他百般取笑侮辱甚至痛打, 比如说他在旅店被人欺负,在野外又被杨加痛打, 甚至连牙齿也掉了, 可他依然不屈不挠地继续战斗, 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直到最后被参孙打败之后才被迫回到家乡。但他却固执地认为“虽然鲁莽和懦怯都是事实, 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衷, 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 也不要勇敢不足而懦怯”。虽然遭遇了千难万险, 堂吉诃德却依然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个人理想, 其精神的可贵令人感动。在做这一切之前,堂吉诃德都要振振有词地宣讲一番高尚理由,作者则在这之前或之后把真实的情况交待清楚,让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一经实行,就都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变成了笑柄。堂吉坷德的动机和行为是不切实际的。他模仿骑士所干的一连串事情中,作者时时都用现实的真实情境去映照堂吉诃德心目中骑士游侠世界的想象,冷静地比较,在堂吉诃德昏昏然自以为是的时候,事实的真相就像位故装严肃的小丑,时不时地揭开堂吉诃德盖头巾的一角,让读者看到那里面关于事实的观念是多么荒谬,突出了其行为的滑稽可笑,撕破了堂吉诃德复兴骑士道的梦想,让人看到了这种狂热念头的荒唐,从而产生喜剧性的效果,使人发出压抑不住的笑声。
其实,他并不是为个人的荣誉而战, 而是带有着社会化的理想。比如在有关取名的问题上, 他给自己取名叫“曼查的唐吉诃德”, 因为他觉得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籍贯,还可以为故乡带来荣耀。而且他的游侠行为本身除了践行所谓的骑士道以外, 还有更崇高的解除世间一切苦难的意味。他要用自己的剑去维护真理正义, 扫荡一切罪恶, 使人间重归公正和谐。他还多次提到了关于“黄金时代”———那个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年代, 在私有制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现实社会中, 堂吉诃德不计较个人得失, 把“我的”慷慨分人, 如他给予桑丘的赠驴, 他向往自由平等反对等级特权、同情被压迫人民等等, 都表现了他的高尚无私的追求正义和理想而置生命于不顾的精神。但是他实在是过于单纯,总是沉浸在一个孩子般的梦幻世界中, 即使当这些假想被当场揭破, 他也不愿正视, 反而把它们归于魔法,直到最后理想的彻底幻灭, 在小说的结尾,他才看清楚所谓的骑士道理想的虚幻。
不过, 堂吉诃德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的, 至少桑丘已然认识到了他的美好品质, 当桑丘误以为他死了的时候, 曾说“世界上没有了你, 为非作歹就没有惩罚, 就到处横行! 你比所有的亚历山大都慷慨⋯⋯你不愧是一位游侠骑士呀”! 其实, 这番话也道出了众多的读者心中对于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主义的肯定, 只是,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 这种伟大注定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从他的骑士征途一开始, 我们就一直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杜尔西内娅, 那个被堂吉诃德奉为女王的人。每一次, 他帮助了别人或者是完成了一项骑士任务, 总是要求对方一定要告诉他的杜尔西内娅女王他的功勋; 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 也总是想着要为了杜尔西内娅而勇敢地去战斗, 甚至于他总是要求别人承认他的杜尔西内娅女王是世界上最优秀贵妇人。而这往往成为他被别人发现神经失常的把柄, 但他却依然执著地为了他心中的女王苦苦守候。
或许在大多数的分析中,都把他的这种举动归结为完全刻板的骑士道, 认为堂吉诃德仅是因为在所有的骑士小说中骑士们都有着自己的女王, 所以他才臆想出了这样一位女王。但事实上, 在这个作品中, 堂吉诃德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生平没见过我的笔记, 也没看过我的信。我和她的恋爱向来只是心灵上的, 至多不过是规规矩矩地看一眼罢了。”这竟然就是他所谓的爱情, 实在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也可以看看桑丘对于这个他心中的女王又是怎样描述的:“听说她掷铁棒抵得上全村最棒的小伙子。我的天哪, 她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壮妇! 哪个游侠骑士要是娶了她, 即使掉进淤泥里, 也能让她薅着胡子揪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粗鄙的形象, 在堂吉诃德的心中却幻化成了最至高无上的女王。他甚至说: “我爱杜尔西内娅如同爱世界上最高贵的公主。她的门第无关紧要, 不用去了解她的家世, 给她什么身份。我在心目中把她想象成世界上最高贵的公主。论美貌, 无人能与之相比; 论美名, 多数人远不能及。总之, 我觉得我说得恰如其分, 并且是按照我的意愿对她的相貌和品德进行想象。”这就是他的爱情观, 他的爱情永远活在浪漫的幻想之中, 或许那个女子并不属于他, 也不管那个女子是个怎样的人, 反正他在心中就认定了这是他的爱人。
杜尔西内娅在堂吉诃德的心目中, 是一个具有绝好品质和绝世外貌的人物, 美到无以描绘, 抽象到没了肉体, 又神圣到和上帝并列。实际上, 这是他心中真善美的化身, 堂吉诃德对她的爱, 已完全超越了低级的肉体需要, 升华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他对于爱情是绝对忠贞的, 无论是客店女佣的错遇, 还是公爵府中的阿尔迪西多拉的主动“求爱”, 他都毫不动心。
我们从堂吉诃德对心上人的多情和忠贞不渝中, 又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高尚、纯洁与美的向往和追求。他是一个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也是那种渴望达到崇高心灵的境界的理想主义者的典范。他不仅忠实于自己的爱情, 对于其他的人, 他也主张男女平等、爱情自由, 他支持玛赛的个人选择, 制止了众人的迫害, 还帮助了巴西琉从助手中获得自己心爱的人季德丽亚, 拦阻了卡麻丘一伙报复巴西琉的行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柏拉图的精神爱恋, 也成为了主张爱情自由平等的先驱者。
三、不同于阿Q的精神实质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总是被人称作是喜剧与悲剧色彩融合的复杂的二重性形象, 在很多的分析中, 都认为堂吉诃德和中国的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我认为, 他们的相似仅仅是在表面上的, 从精神实质来说, 两者是截然相反的。
从外在来说, 他们都有着质朴和直率的性格,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他们都有着极其类似的精神胜利法。阿Q 的“儿子打老子”, “孙子才画的很圆”, 深刻地展现了希望通过种种心里暗示来减轻现实给予他的不幸与痛苦。而堂吉诃德则是在每一次自己被打败之后就会想起骑士书籍中的骑士战败时的场景, 认为这种灾难是游侠骑士份内应有的。他们总是沉浸在某种自以为是的幻象之中, 以精神的胜利来聊以自慰, 最终却陷入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境地。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看,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是有着喜剧的姿态和悲剧的精神, 用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来呈现给读者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让人在笑的时候品味一种别样的酸楚。
但是从理想的层面来分析,阿Q远不如堂吉诃德那样崇高伟大。他们虽然都是同样的活在自己的幻象世界里的人物, 都有着精神胜利法的可笑与幼稚, 但阿Q的精神仅仅满足于减轻现实的痛苦而已, 而堂吉诃德则一直怀抱着自己的善良正义和打抱不平的理想主义。可以这样说, 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现实主义的, 而堂吉诃德的则是理想主义的。从他们二者的对比之中,更让人看到了堂吉诃德的身上所显现的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单纯美好的精神品格和人文主义精神。
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不同的读者会获得性质、程度不同的审美观感,偏重现实的看到喜剧成分多些,对堂吉诃德的行为抱以笑声;偏重理想的看到悲剧成分重些,为堂吉诃德的种种失败而伤心流泪,为他的执着追求而感到可敬。这就像是一块八面玲珑的钻石,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发出不同的光彩。又如一面有魔力的双面镜,在这一面看到令人笑声一片的表演时,你却透过镜子看到另一面满脸忧戚的潜影;绕过背面,正视理想,以忧时伤世的眼光看过去,你又似乎看到了在找不到恰当的实现方式时不合时宜的狂热使一切变得荒唐滑稽,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令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作家在书的前言中,声称这部作品是“攻击骑士小说的”,宗旨是要“把
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西班牙长期以来,骑士小说占有统治的地位。 它以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冒险故事,取悦读者,成为束缚西班牙人民的精神 羁绊。塞万提斯对这种小说深恶而痛绝之。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 仿效骑士小说的写法,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和过时的骑士制度,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在《堂吉诃德》第二部末了,作家又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 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 定要一扫而空了。”正如作家预言那样,《堂吉诃德》出版后,骑士小说自 此消声匿迹。马克思曾称这部作品为“衰落的骑士制度的史诗”。
另外,作家还在前言中说,他要使读者在读了他的作品之后“能解闷开 心,快乐的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从《堂吉诃德》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来说,作家完全达到了他的目的。它是一部开心的、别出心裁的作品。下面我们从文体结构、典型塑造、语言运用等三方面谈谈这部作品的成就与特色。 从文体结构上,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游历故事的体裁。这种体裁形式自由,容量大,能把主人公所见所闻摄入镜头。因此,作家有可能通过堂吉诃德主仆漫游的情节,反映西班牙16至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图画。无论从城镇到乡村,从牧场到森林,从小客店到城堡,从破旧农舍到贵族华丽的客厅,无不描写逼真。作品中出现了几百个人物,其中有牧女、农妇、商 贩、客店老板、理发匠、牧师、囚犯、公差、仆人、公爵及太太小姐等。通 过这众多人物和广阔现实的描写,暴露了当时封建制度的丑恶与腐朽。在封 建暴政的统治下,农村荒芜,商业凋零,官吏横行,人民受难;揭示了农民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作家把广大人民的赤贫景象和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形成强烈的对比。公爵住的是豪华的城堡,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犬马声 色,并以作弄堂吉诃德主仆来消愁解闷。贵族子弟堂费南铎道德沦丧、玩弄女性、出卖朋友,是个花花公子的典型。作品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寄予深切 的同情,如写到农民长年累月得不到温饱,桑丘一家经常过着挨饿的日子, 儿子15岁还不能入学,成年的女儿没有妆奁;小农奴安德瑞斯备受主人虐待 等。另外,作品通过堂吉诃德的游历见闻,对当时法律、婚姻制度、道德、 文化、等级观念都进行了揭发,给了西班牙垂死的封建制度致命的一击。因此,这部作品不光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的作品,而且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大量保存和描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社 会风貌的杰出的作品。
结构另一特点是故事的穿插。作品以描写游历故事为主线,插入不少动人的小故事。如牧羊姑娘玛赛■的故事,卡迪纽、陆莘达和堂费南铎的故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穷人巴西琉的故事,摩尔美女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同时,它们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接近塞万提斯写过的训诫小说,有的是牧人小说型的故 事,有的是冒险故事,有的是爱情故事。其中叙述上尉维德玛在阿尔及利亚 当俘虏的经历,又带有作家自传性故事的成分。整部作品色彩斑斓,情节内 容丰富多样。但第一部作品中一些插入的故事,与主要情节线索无关,在结 构中成为游离的部分。第二部作品加强了这两方面的联系,结构显得更加严密紧凑。
其次,典型的塑造,这是《堂吉诃德》最大的成就之一。批评家们都把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西欧文学中三个杰出的典型。堂吉诃德是个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他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从作品开始时,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个疯子和呆子。他的疯和呆不是由 于生理的缺陷,而是看骑士小说入了迷。正如我国过去有人看了虚幻的神仙小说及武侠小说,产生求仙慕道的荒唐举动一样。鲁迅说得好:“西洋武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戆大,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堂吉诃德的可笑是他完全相信骑士小说中杜撰的那一套是真的,而且他要身体 力行。“一切的苦难都要去解救,一切的危险都要去经历”。
作家在描写这一人物时采用了矛盾对照的讽刺手法。如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等。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有着不平凡的抱负,他要做一个古往今来的英雄,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改造社会,要名扬天下。但出现在我们 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魁伟的武士,而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他骑的也不是一 匹千里马,而是徒有佳名的可怜的瘦马。尽管堂吉诃德把它比作“马中的花 朵,马中的镜子”,可是它的腿脚早已不济了,经常把主人从背上摔了下来。 至于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妮,堂吉诃德把她当作绝世美人,她“体现了一切 诗人所理想的美”。他还认为杜尔西内妮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说:“要不是 杜尔西内妮把力量灌输到我这条胳膊上来,我连捏死一个跳蚤的劲儿都没 有。”然而,杜尔西内妮根本不是他所形容的那样一个美人。桑丘说,她只 是一个身躯粗大,声音宏亮,甚至胸口还长着毛的农家姑娘。这些描写都构 成对主人公极大的讽刺。
堂吉诃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体现在他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正如鲁迅说 的,堂吉诃德“从那时的人,偏要行古代游侠之道,执迷不悟”。据拉法格 的《马克思回忆录》中说,马克思认为堂吉诃德要把已经灭亡的骑士道在资 产阶级正在上升的社会里实行,就构成了可笑而痴愚。现实中并没有堂吉诃 德所想象的事物,于是他只能生活在幻觉和假想敌之中,如他把风车当巨人,羊群当军队,修士当作蒙面强盗,把酒囊当作恶魔。尽管无情的现实使他折 断骨头,摔坏牙床,但他相信幻觉就是现实。而且每逢失败,他深信自己“中 了魔法”,这使作品增添了不少笑料。
2.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堂吉诃德善良的动机总是得到相反的结果。他的行侠行为,不仅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反而给人们带来灾祸,他 徒然怀着好心肠,却永远是个“愁容骑士”。如他搭救了一个被富农鞭打的 牧童,当他走开后,那牧童反而被主人打得更凶了。因此,牧童第二次遇见 堂吉诃德时,便不客气地咒骂他:“但愿上帝加祸给你老人家,以及天底下 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还释放了一批苦役犯,他原出于反迫害的思想, 结果苦役犯反以抛石头来报答他的好心。还有,他冲散送葬行列,原要为死 人报仇雪冤,结果他打折了一个教士的腿。那受伤的教士诉苦说:“我原先 好好一个人给您弄成跛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 叫我终身受害。”
通过以上两组相互关连的矛盾对照的描写,作家对堂吉诃德的可笑特点及其骑士道行侠行为,已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作家竭力把他的主人公的疯 态指给我们看,以达到他嘲笑骑士制度,抨击骑士小说的目的。但塞万提斯 在塑造堂吉诃德时,并没有把人物写成类型化。堂吉诃德除了疯的一面外, 还有理性的一面;除了可笑的一面外,还有崇高的一面。而且他的性格是发 展的。如果说在小说第一部中,堂吉诃德是个逗人开心的形象;那么,到第 二部时,他却表现了更多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原则。就拿他向往的骑士道来 说,他已不是单纯的仿效者,而是对骑士的职责作了很好的说明。他和那些 徒具骑士仪表,缺乏正义感和博爱心肠的骑士不一样。他为了达到“解危济 困,锄强扶弱”的目的,不惜以自己瘦弱的身体去抵挡一切灾难,把生死置 之度外。即使是打掉了牙齿,折断了肋骨,削掉了耳朵,也决不回头。桑丘 说他是“危险的担当者,侮辱的忍受者,善之模仿者,恶之惩罚者”。作家 通过堂吉诃德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宣扬了反奴役争自由的人文主义 的思想。
同时,堂吉诃德除了骑士问题外,他在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头脑是清 醒的。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历史、文艺都有研究。他通达事理,谈吐深刻,连愚弄他的公爵也不得不惊叹他的才能。在桑丘去赴任总督时,他 的几番交代,不仅说明他是个正直、贤明,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的人,同时也 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某些社会理想。在第二部第16章中,堂吉诃德论子女教育 及论诗和诗人,62章中论翻译等,都表现了他是个见识高明的智者。显然作 家把自己的见解分给了作品的主人公。
堂吉诃德的典型是矛盾的。他身上包含了作家所要讽刺和肯定的事物。 不过这个人物讽刺的一面仍然占主导的位置。作家清楚地看到了堂吉诃德一 类人历史没落的必然性。斯大林说:“吉诃德一流的先生所以叫吉诃德先生,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最低限度的人生知觉哩”堂吉诃德形象成了凭主观幻想 行事,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他那凭借个人力量,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来 除暴安良,改造社会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他在临死时,总算明白过来了。
桑丘·潘沙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他的性格的特征是冷静、稳健而机灵。 这个人物同样是在矛盾对照中刻划出来的。作家对他既有讽刺,也有肯定。 一方面,桑丘咒骂倒霉的骑士,另方面,他又崇拜主义的义侠行为;一方面, 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另方面,又抱着发财的幻想,一心想当海岛总督; 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乐观、机智,另方面,他又胆小怕事、狭隘自私。但 他在当“总督”期间,不仅忠于职守,而且井井有条地治理他的属地,提出 要“肃清这个岛上的一切污秽,把流氓、游民、骗子之类一齐消灭掉”的主 张。堂吉诃德在行侠中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通过他体现出来。
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两个相得益彰的典型。他们不论在外貌、气质上都构成鲜明的对照,又互为补充。堂吉诃德又高又瘦,桑丘又矮又胖;一个手执长枪,身穿盔甲,骑着瘦马,面带愁容;一个头戴草笠,身披褡裢,骑着胖骡,气色旺盛;一个英勇而有礼貌,一个自私善于逢迎;一个小心谨慎,遇事清醒,一个不能自制,遇事糊涂;一个贪图实利,一个崇尚理想。这些都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能不佩服作家技巧的高明。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正确评价了这两个人物的生动典型。他说:“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就一点没有被歪曲:这些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可是,我的天!在这些人物描写里,包含着多少幽默啊,快活的、平静的、辛辣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第三,语言特色。《堂吉诃德》一书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作家高深的造诣。塞万提斯在作品的前言中,提出了他对语言的要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 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堂吉诃德》文字活泼, 语言流畅、生动,基本上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要求。而且大量运用了民间谚 语,成为西班牙民间谚语的宝库。这种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单有 一只燕子,还算不了夏天”;“装着金鞍辔的驴,赛过套着驮鞍的马”;“一 个人能看到别人眼里的刺,就该看到自己眼里的梁木”;“傻子对自己家的事,比聪明人对别人家的事熟悉”;“宁愿脸上蒙羞,免得心上负痛”等等。有人统计,这种精辟的民间谚语,在作品中有 220 句以上。作家运用它们讽 刺了可笑的事物,肯定了积极的思想。
精采而风趣的谈话,是作品语言的另一特色。从作品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标题:“堂吉诃德和他侍从桑丘·潘沙的趣谈”,“桑丘和主人的妙谈”,“堂吉诃德对于文武两行的奇论”等。这些谈话不仅揭示了 社会生活的内容,而且很好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如堂吉诃德在谈论骑士道时,他的语言是夸张的、幻想的,有时是语无伦次;当他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 语言是理智的、冷静的,见解深刻。桑丘语言体现了农民的特色。一方面,他语言中有大量民间口语和谚语,既诙谐又风趣;另方面,他的语言揭示了他是个清醒现实主义者和胆小的性格。如堂吉诃德要和狮子搏斗时,他慌忙 劝告说:“你想想吧,先生,这里没有魔术的障眼法。我从笼子门缝里看见一只真狮子的脚爪;一只脚爪就有那么大,可见那狮子准比一座山还大呢。” 当堂古诃德要到地洞去探险时,他又焦急地劝说:“我的主人啊,你干什么 事得仔细啊,别把自己活埋了,也别像冰在井里的酒瓶那样悬挂在里面。真的,这地洞比摩尔人的地窖子还可怕”等等。
《堂吉诃德》鉴赏
《堂吉诃德》全书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 我国最早有林琴南的译本,书名叫《魔侠传》,译的只是第一部;后来有傅 东华的全译本,书名《吉诃德先生传说》;1978 年又有杨绛的译本,书名《堂 吉诃德》。这部作品在我国流传较久,深得我国人民喜爱,无论是它那丰富 的想象,透彻的观察,生动的典型,轻松的幽默,深刻的讽刺,都给读者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它不仅是西班牙文学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学 中的瑰宝。
作家在书的前言中,声称这部作品是“攻击骑士小说的”,宗旨是要“把
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西班牙长期以来,骑士小说占有统治的地位。 它以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冒险故事,取悦读者,成为束缚西班牙人民的精神 羁绊。塞万提斯对这种小说深恶而痛绝之。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 仿效骑士小说的写法,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和过时的骑士制度,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在《堂吉诃德》第二部末了,作家又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 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 定要一扫而空了。”正如作家预言那样,《堂吉诃德》出版后,骑士小说自 此消声匿迹。马克思曾称这部作品为“衰落的骑士制度的史诗”。
另外,作家还在前言中说,他要使读者在读了他的作品之后“能解闷开 心,快乐的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从《堂吉诃德》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来说,作家完全达到了他的目的。它是一部开心的、别出心裁的作品。下面我们从文体结构、典型塑造、语言运用等三方面谈谈这部作品的成就与特色。 从文体结构上,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游历故事的体裁。这种体裁形式自由,容量大,能把主人公所见所闻摄入镜头。因此,作家有可能通过堂吉诃德主仆漫游的情节,反映西班牙16至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图画。无论从城镇到乡村,从牧场到森林,从小客店到城堡,从破旧农舍到贵族华丽的客厅,无不描写逼真。作品中出现了几百个人物,其中有牧女、农妇、商 贩、客店老板、理发匠、牧师、囚犯、公差、仆人、公爵及太太小姐等。通 过这众多人物和广阔现实的描写,暴露了当时封建制度的丑恶与腐朽。在封 建暴政的统治下,农村荒芜,商业凋零,官吏横行,人民受难;揭示了农民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作家把广大人民的赤贫景象和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形成强烈的对比。公爵住的是豪华的城堡,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犬马声 色,并以作弄堂吉诃德主仆来消愁解闷。贵族子弟堂费南铎道德沦丧、玩弄女性、出卖朋友,是个花花公子的典型。作品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寄予深切 的同情,如写到农民长年累月得不到温饱,桑丘一家经常过着挨饿的日子, 儿子15岁还不能入学,成年的女儿没有妆奁;小农奴安德瑞斯备受主人虐待 等。另外,作品通过堂吉诃德的游历见闻,对当时法律、婚姻制度、道德、 文化、等级观念都进行了揭发,给了西班牙垂死的封建制度致命的一击。因此,这部作品不光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的作品,而且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大量保存和描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社 会风貌的杰出的作品。
结构另一特点是故事的穿插。作品以描写游历故事为主线,插入不少动人的小故事。如牧羊姑娘玛赛■的故事,卡迪纽、陆莘达和堂费南铎的故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穷人巴西琉的故事,摩尔美女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同时,它们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接近塞万提斯写过的训诫小说,有的是牧人小说型的故 事,有的是冒险故事,有的是爱情故事。其中叙述上尉维德玛在阿尔及利亚 当俘虏的经历,又带有作家自传性故事的成分。整部作品色彩斑斓,情节内 容丰富多样。但第一部作品中一些插入的故事,与主要情节线索无关,在结 构中成为游离的部分。第二部作品加强了这两方面的联系,结构显得更加严密紧凑。
其次,典型的塑造,这是《堂吉诃德》最大的成就之一。批评家们都把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西欧文学中三个杰出的典型。堂吉诃德是个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他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从作品开始时,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个疯子和呆子。他的疯和呆不是由 于生理的缺陷,而是看骑士小说入了迷。正如我国过去有人看了虚幻的神仙小说及武侠小说,产生求仙慕道的荒唐举动一样。鲁迅说得好:“西洋武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戆大,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堂吉诃德的可笑是他完全相信骑士小说中杜撰的那一套是真的,而且他要身体 力行。“一切的苦难都要去解救,一切的危险都要去经历”。
作家在描写这一人物时采用了矛盾对照的讽刺手法。如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等。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有着不平凡的抱负,他要做一个古往今来的英雄,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改造社会,要名扬天下。但出现在我们 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魁伟的武士,而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他骑的也不是一 匹千里马,而是徒有佳名的可怜的瘦马。尽管堂吉诃德把它比作“马中的花 朵,马中的镜子”,可是它的腿脚早已不济了,经常把主人从背上摔了下来。 至于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妮,堂吉诃德把她当作绝世美人,她“体现了一切 诗人所理想的美”。他还认为杜尔西内妮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说:“要不是 杜尔西内妮把力量灌输到我这条胳膊上来,我连捏死一个跳蚤的劲儿都没 有。”然而,杜尔西内妮根本不是他所形容的那样一个美人。桑丘说,她只 是一个身躯粗大,声音宏亮,甚至胸口还长着毛的农家姑娘。这些描写都构 成对主人公极大的讽刺。
堂吉诃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体现在他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正如鲁迅说 的,堂吉诃德“从那时的人,偏要行古代游侠之道,执迷不悟”。据拉法格 的《马克思回忆录》中说,马克思认为堂吉诃德要把已经灭亡的骑士道在资 产阶级正在上升的社会里实行,就构成了可笑而痴愚。现实中并没有堂吉诃 德所想象的事物,于是他只能生活在幻觉和假想敌之中,如他把风车当巨人,羊群当军队,修士当作蒙面强盗,把酒囊当作恶魔。尽管无情的现实使他折 断骨头,摔坏牙床,但他相信幻觉就是现实。而且每逢失败,他深信自己“中 了魔法”,这使作品增添了不少笑料。
2.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堂吉诃德善良的动机总是得到相反的结果。他的行侠行为,不仅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反而给人们带来灾祸,他 徒然怀着好心肠,却永远是个“愁容骑士”。如他搭救了一个被富农鞭打的 牧童,当他走开后,那牧童反而被主人打得更凶了。因此,牧童第二次遇见 堂吉诃德时,便不客气地咒骂他:“但愿上帝加祸给你老人家,以及天底下 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还释放了一批苦役犯,他原出于反迫害的思想, 结果苦役犯反以抛石头来报答他的好心。还有,他冲散送葬行列,原要为死 人报仇雪冤,结果他打折了一个教士的腿。那受伤的教士诉苦说:“我原先 好好一个人给您弄成跛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 叫我终身受害。”
通过以上两组相互关连的矛盾对照的描写,作家对堂吉诃德的可笑特点及其骑士道行侠行为,已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作家竭力把他的主人公的疯 态指给我们看,以达到他嘲笑骑士制度,抨击骑士小说的目的。但塞万提斯 在塑造堂吉诃德时,并没有把人物写成类型化。堂吉诃德除了疯的一面外, 还有理性的一面;除了可笑的一面外,还有崇高的一面。而且他的性格是发 展的。如果说在小说第一部中,堂吉诃德是个逗人开心的形象;那么,到第 二部时,他却表现了更多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原则。就拿他向往的骑士道来 说,他已不是单纯的仿效者,而是对骑士的职责作了很好的说明。他和那些 徒具骑士仪表,缺乏正义感和博爱心肠的骑士不一样。他为了达到“解危济 困,锄强扶弱”的目的,不惜以自己瘦弱的身体去抵挡一切灾难,把生死置 之度外。即使是打掉了牙齿,折断了肋骨,削掉了耳朵,也决不回头。桑丘 说他是“危险的担当者,侮辱的忍受者,善之模仿者,恶之惩罚者”。作家 通过堂吉诃德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宣扬了反奴役争自由的人文主义 的思想。
同时,堂吉诃德除了骑士问题外,他在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头脑是清 醒的。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历史、文艺都有研究。他通达事理,谈吐深刻,连愚弄他的公爵也不得不惊叹他的才能。在桑丘去赴任总督时,他 的几番交代,不仅说明他是个正直、贤明,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的人,同时也 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某些社会理想。在第二部第16章中,堂吉诃德论子女教育 及论诗和诗人,62章中论翻译等,都表现了他是个见识高明的智者。显然作 家把自己的见解分给了作品的主人公。
堂吉诃德的典型是矛盾的。他身上包含了作家所要讽刺和肯定的事物。 不过这个人物讽刺的一面仍然占主导的位置。作家清楚地看到了堂吉诃德一 类人历史没落的必然性。斯大林说:“吉诃德一流的先生所以叫吉诃德先生,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最低限度的人生知觉哩”堂吉诃德形象成了凭主观幻想 行事,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他那凭借个人力量,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来 除暴安良,改造社会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他在临死时,总算明白过来了。
桑丘·潘沙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他的性格的特征是冷静、稳健而机灵。 这个人物同样是在矛盾对照中刻划出来的。作家对他既有讽刺,也有肯定。 一方面,桑丘咒骂倒霉的骑士,另方面,他又崇拜主义的义侠行为;一方面, 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另方面,又抱着发财的幻想,一心想当海岛总督; 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乐观、机智,另方面,他又胆小怕事、狭隘自私。但 他在当“总督”期间,不仅忠于职守,而且井井有条地治理他的属地,提出 要“肃清这个岛上的一切污秽,把流氓、游民、骗子之类一齐消灭掉”的主 张。堂吉诃德在行侠中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通过他体现出来。
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两个相得益彰的典型。他们不论在外貌、气质上都构成鲜明的对照,又互为补充。堂吉诃德又高又瘦,桑丘又矮又胖;一个手执长枪,身穿盔甲,骑着瘦马,面带愁容;一个头戴草笠,身披褡裢,骑着胖骡,气色旺盛;一个英勇而有礼貌,一个自私善于逢迎;一个小心谨慎,遇事清醒,一个不能自制,遇事糊涂;一个贪图实利,一个崇尚理想。这些都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能不佩服作家技巧的高明。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正确评价了这两个人物的生动典型。他说:“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就一点没有被歪曲:这些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可是,我的天!在这些人物描写里,包含着多少幽默啊,快活的、平静的、辛辣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第三,语言特色。《堂吉诃德》一书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作家高深的造诣。塞万提斯在作品的前言中,提出了他对语言的要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 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堂吉诃德》文字活泼, 语言流畅、生动,基本上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要求。而且大量运用了民间谚 语,成为西班牙民间谚语的宝库。这种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单有 一只燕子,还算不了夏天”;“装着金鞍辔的驴,赛过套着驮鞍的马”;“一 个人能看到别人眼里的刺,就该看到自己眼里的梁木”;“傻子对自己家的事,比聪明人对别人家的事熟悉”;“宁愿脸上蒙羞,免得心上负痛”等等。有人统计,这种精辟的民间谚语,在作品中有 220 句以上。作家运用它们讽 刺了可笑的事物,肯定了积极的思想。
精采而风趣的谈话,是作品语言的另一特色。从作品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标题:“堂吉诃德和他侍从桑丘·潘沙的趣谈”,“桑丘和主人的妙谈”,“堂吉诃德对于文武两行的奇论”等。这些谈话不仅揭示了 社会生活的内容,而且很好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如堂吉诃德在谈论骑士道时,他的语言是夸张的、幻想的,有时是语无伦次;当他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 语言是理智的、冷静的,见解深刻。桑丘语言体现了农民的特色。一方面,他语言中有大量民间口语和谚语,既诙谐又风趣;另方面,他的语言揭示了他是个清醒现实主义者和胆小的性格。如堂吉诃德要和狮子搏斗时,他慌忙 劝告说:“你想想吧,先生,这里没有魔术的障眼法。我从笼子门缝里看见一只真狮子的脚爪;一只脚爪就有那么大,可见那狮子准比一座山还大呢。” 当堂古诃德要到地洞去探险时,他又焦急地劝说:“我的主人啊,你干什么 事得仔细啊,别把自己活埋了,也别像冰在井里的酒瓶那样悬挂在里面。真的,这地洞比摩尔人的地窖子还可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