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

600字左右
2024-11-27 22:17:1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影响气候的因子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消防车为什么都是红颜色?”解释的合情合理。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更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针对很多人家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提出“如何帮助家里调整太阳能热水器角度?”的问题,根据推导、计算,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解决的方案,轻松掌握了“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中除了衣食住行外,还有许多很平常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把他们引入课堂,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后,我有意识地将一些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联结在一起,设计了几个讨论题,晚霞为什么是红的?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太阳已落山而天为什么还不黑?夏天里,阴天的夜晚为什么比晴天的夜晚热?讨论结束后,分组回答与补充,在热烈、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巩固成果,最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和家长讨论如何在冬季防治农作物的冻害发生。因为都是农村的学生,他们都积极的给我提交了讨论结果,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和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也给后面学习“气候变暖”打下了基础。

三、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典故和成语,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许多诗词、典故、成语都和地理知识有关,在教学中适时的提出一些,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讲“经纬网”之前,我说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伟人的诗,当时就来了兴趣,讲完后,学生都会心的露出了笑容:原来只有坐在赤道上的人才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呀”。在讲“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时”,我当堂背诵了“两小儿辩日”,让学生再辩一回,当年难住孔老夫子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自然增添了成就感,连平时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都都兴奋的举手发言。

还有许多关于地理的成语也都能成为我们课堂的调味品,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风调雨顺、日久天长、海市蜃楼、一泻千里、百川归海、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因地制宜、泾渭分明等。恰当的运用,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结合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们所在的秦岭山区,是长防林工程规划区,退耕还林之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我县从“山地开发”政策到“退耕还林”政策的转变,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大家讨论。作为农家子弟,讨论的热情很高,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使命感。

五、把乡土教材引进课堂

我们的家乡刚好是在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上,兼容了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与植被、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耕作方式,在教学中用他们身边的东西做示例,即引起兴趣又利于理解。如在学习“垂直地带性规律”时,我就用我们身边的山来加以分析,通俗易懂,事半功倍。在讲“地貌”时,用周围山地的河谷地貌为示例,使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了“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地貌”的抽象理论。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回答2:

我给些样文给你查考一下。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回答3:

600字还0分
太贪了吧!

回答4:

通天文、懂地理、知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