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让写一篇文章,大家帮帮我,积分送上!

2024-12-02 11:23:4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我家坐落在群山围绕的大兴安岭山脉中,1952年开发建设至今它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丽,在衣食住行上感受到穿的时尚了、吃的有营养了、住的更舒适、交通十分便利,喜看我们这里换新颜。
先看穿着的变化,过去我们这里的衣服颜色只有黑、蓝、灰三种主要颜色,穿的衣服也是老二捡老大的。我们家那时生活条件还是好的,因为孩子少,一家人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做上一件新衣服,在我的记忆里,每到过年时,母亲都特别的忙,忙着赶做我们的新衣服,往往母亲到街上买些布,叫裁缝给剪好,然后,母亲亲自用缝纫机给我们做衣服,我就站在机器边上,看着母亲将一块块布放到缝纫机上,听见嘎咝嘎咝的针压布的声音。母亲做活很细,衣服做的就象是买现成的一样,往往快到年底时,才将衣服做完。然后,让我们试穿,不合适母亲再重改,直到合身为止。给我做的是父亲穿旧的藏蓝色裤子,母亲给我改成了非常合体的小裤子。
母亲给我做的娃娃服,前面有2个兜,是段肩的。然后,我就开始盼过年,每天试穿新衣服,等到过年时,我就穿上新衣服,心里感到特别的美好。看看现在衣服,平时我们想买哪件衣服就买,买完就穿。衣服颜色五颜六色,款式新颖大方,保暖性也好。什么样子都有,而且样式一年一变化。在服装的潮流上实现了百花开放,从单色调到新款式、多色彩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在追求漂亮、时髦、名牌的同时,还要穿得更舒适、穿得更健康。

再说吃的,民以食为天,那时,我特别的盼望过年,我家住平房,每到腊月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猪叫的声音,我家也养了一口猪,快到过年时,我家也杀猪。然后,母亲将肉腌了,放到大缸里,留着夏天炖豆角。不知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吃母亲用咸猪肉炖的豆角,豆角上面漂浮着一层油,有一种淡淡的香甜的味道在里面,特别的好吃,能吃一年,因为街里没有卖猪肉。而且每到春节家里就做好多的好吃的,有炸麻花、炸丸子、炸肉条、炸油条等。然后,在三十的晚上,母亲会给我一元钱,放在兜里做为压岁钱,那时的感觉真的好美,我就想如果天天过年那有多好啊!吃过年夜饭后,我和哥哥就会手提着用罐头瓶做的灯笼,里面点着红蜡,外面用彩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罐头瓶的外面,用手拎着灯笼,挨家挨户的到邻居家去拜年,那时邻里之间特别的团结,你到我家,我到你家,互相串门真的好和谐。
那时是根本吃不到新鲜肉的,更别说是新鲜的蔬菜了,往往到了秋天就开始买冬菜,主要是大白菜和土豆,哪像现在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超市、小市场、生的、熟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想吃啥,就有啥,各种方便食品、消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也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平时吃的就象过年一样。从吃精、吃细向吃得舒畅、吃得健康发展,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大鱼大肉少了,青菜、粗粮等清淡精致的绿色食品的菜多了。

我的父母结婚时住的是板房,板房是一溜的,当时住着5户人家,板房不隔音,邻居说什么话都听得清清楚楚,窗户是用纸糊的,每到夜里就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板房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保暖,烧上火就暖和,灭火就冷,常常是头半宿不用盖被,后半宿就冻的睡不着觉,常常将暖瓶冻碎了,洗脸盆里如果有水,第二天早晨就会结成冰,清晨点着火,才能将洗脸盆里的冰化成水,吃的水就是冰,将冰融化了做饭,没有新鲜菜,也没有肉,只有冻白菜放点盐煮着吃,母亲不会做饭,往往做干饭就将饭做成了粥,可是我父亲从来也不挑,他一辈子吃食堂,认为我母亲做什么都好吃。就是这样父母住了4年。
1962年我们家搬到了镇里,当时单位给我父亲分了一个低矮的土房,土墙瓦盖,每年春秋两季必须抹二次房顶,要不然就漏雨,就是这样冬天也四处透风,冻得人伸不出手,当时我奶奶到我家了,我叔叔、我婶婶、我大哥都在我家住着,一家三代6口人挤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土房里,怕柜子占地方,只能在房梁上吊木板架子放些衣服被褥,门外的小巷子,垃圾遍地,雨天满街泥,连公共厕所也没有。
70年代,林业局盖砖房,由于我父亲常年在林场上班,林业局照顾山上林场的家属给我父亲分到了一个一间半砖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外屋一半是厨房,另一半是一个小炕,我奶奶住,我们住在里屋,我们全家都高兴极了,我们一家5口终于住进了砖房。后来我们长大了,哥哥要结婚,房子不够住了,父亲就在我家的后面接了2小间房,我和哥哥、奶奶都有了单独的住房。
后来林业局盖起了楼房,1992年林业局照顾来林区建设的人,我们家分到了楼房,楼房冬暖夏凉,不用烧炉子了,屋子什么时候进屋都很暖和,做饭用电磁炉,特别的方便,屋子里电视、电冰箱、热水器,应有尽有,没有出门国家大事通过看电视早知道,洗澡也不用到外面了,什么时候洗都可以,想吃什么冰箱里面都有,新鲜蔬菜水果。现在的生活质量真的很好,父亲现在更是乐得合不上嘴,见人便说:“我想也没有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今年,林区又开始了棚户区改造,可以预见,搬家是一次比一次好,朝着既舒服又美观方向发展,房子盖得是越来越漂亮,我们林业局的大部分职工都有着与我们家一样的经历,建局初期住板房,上世纪70年代住土房,上世纪80年代住砖房,上世纪90年代住楼房,一个小区一个样,小区里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还有花园,种着美人蕉、矮牵牛、万寿菊等别提有多美了。

一件军大衣,配上一条藏蓝色的裤子和一双黑色毡底鞋,再加上一条两米多长的红色围脖,再前卫一点就是把头发也烫成大卷,那就是上世纪80年代,所有年轻人最喜欢的打扮,同时这套简单的装束也蕴含着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年轻人最美好的回忆。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够拥有这样的时尚。一个寒冬,母亲用父亲单位发的劳保品为我们改成了厚厚的棉大衣来过冬。棉帽、套帽、围巾、大衣、书包将我们包得像三个棉花球一样,我们三个就这样手拉着手每天往来于学校。哥哥的个子长得很快,去年穿还大的棉衣,今年戴上手套后竟然将胳膊很大一节露在外面,父亲单位发放的劳保品总是有限的。哥哥虽然话不多,但他有很大一群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在闲暇的时候,他们就会来找哥哥出去玩。他们之间有一部分人家里都是双职工,经济条件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穿着最时尚的军大衣,大方得体。而哥哥的大衣穿上后袖子和衣襟都短一节的,就像一个小丑一样。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朋友来找时哥哥总是不和他们出去,一个人默默地在家里干活,可这些总是瞒不了聪明的妈妈。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拿出了刚刚为哥哥买的新军大衣,哥哥连饭没吃就一溜烟儿找同学去玩了。第二天,哥哥起得很早,坐在炕上看着那件军大衣发愣傻笑。我起床后大声地对哥哥说:“哥,我今天要穿这件大衣。”哥哥果断地说:“不行,这是我的。”光着膀子的我就开始大哭起来。妈妈看不惯,上来就要打我,哥哥用力拦住妈妈:“没事,就让弟弟穿一天。”我在旁边还哭咧咧地说:“就是嘛!为什么不给我买,我也喜欢。”
那一天,哥哥依然穿着他那件短袄,而我却穿上了那件新大衣,军大衣的衣襟一直拖在地上,哥哥一直在后面拽着我走。到了班级,所有的小同学都羡慕我,竟然能穿上这样一件时髦的大衣。
第二天一大早,我又故伎重施,结果被妈妈踢了一脚。上学的路上,我跟在哥哥后面哭个不停,脸都皴了。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哥哥突然停下,把军大衣脱下来披在我的肩上,说:“好弟弟,别哭了,以后咱俩从家一出来,你就穿这件军大衣,我披着你的行吗?”我就像川剧的变脸一样,马上眉开眼笑地说:“行、行!”并很快脱下了自己的大衣,抱着军大衣跑进了教室。放学铃一响,我和同学们一拥而出,远远的就看到哥哥披着那么小的一件大衣像个怪物一样很可笑;而我就像一条拖布,走到哪儿拖到哪儿,两个怪物就这样一起在街上走着。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互相换上大衣,继续过着这我们那普通的快乐生活。
由于姐姐的出卖,事情在一个月以后暴露了,妈妈很生气,但她并没有责怪我。
20多年过去,旧貌换新颜,随着国家的繁荣,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家衣柜里就摆放不同式样的羽绒服、棉袄、皮大衣等冬衣。但不管衣服有多高档,至今我永远也体验不到穿上哥哥的军大衣的心情了。

回答2:

中国的60年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应更是让妈妈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妈妈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
三十年前,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妈妈说,她们玩时只能以床入座,条件好些的能备上一两只小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还得设计成上下铺,而床后面就是另一间卧室与储藏室的统一。现在,条件好了,我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奋不言而喻。
且不说现在的自动化办公条件如何先进,单说喝开水一项都不知道换了多少种热水器,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水只能是在早上锅炉房供应时间打好以保证全天的需要。现如今,坐在办工作旁,伸手就是饮水机加纯净水,冷热自斟,好不自在。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需要联系时头疼不已,且不说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有时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每每发出叫声,还要故意装作听不见,让它多响几声......,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仅要用上与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还得夹杂着地方语同时进行,才觉得在人前显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回答3:

到这里找找,很多的

http://www.huilo.cn/do/search.php?type=title&keyword=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