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赛后闲置 考虑收入来源--场馆"后奥运会效应"
2008年前,与北京奥运会配套的一些主要体育场馆将先后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耸立。它们和其它兴建和改建的几十个场馆一起,将迎接第29届奥运之火在北京熊熊燃烧。但是,当这史无前例的宏伟庄严时刻成为过眼烟云以后,如何对这些投入巨资的体育场馆群进行赛后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将是政府、场馆业主和所有场馆经营管理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悉尼、雅典的困惑
悉尼奥运会一直是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个楷模,可是今天的悉尼,依旧还在为2000年奥运会“还债”!大量场馆闲置甚至废弃,有的主体育馆已经长满荒草,更有甚者已经有部分场馆开始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了。2002年8月悉尼政府官员说他们计划用10年时间拆除一些奥运场地。据估计澳大利亚纳税人每年要花3200万美元维修场地。
虽然讨论雅典奥运会场所的后期使用还太早,但现在一些麻烦已经有了苗头,雅典开始为处置奥运场馆发愁。许多希腊人担心,这些受到运动员们高度评价的场馆,会因为长期废弃不用导致管理混乱而最终成为一片废墟。在奥运会圣火熄灭后,政府开始四处寻找新的使用者。
据塞萨洛尼基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对奥运场馆的维护工作每年将耗资1.02亿美元。位于比雷埃夫斯的卡雷斯卡基斯体育场,是目前惟一有了用途的一个场馆。奥林匹克体育场由于太大,使用也存在问题。建在海莱尼孔市郊雅典老机场上的场地,在此次奥运会期间是棒球、垒球、曲棍球和击剑比赛的场所,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场地可能会被推土机摧毁,欧洲最大的一个游乐场,已被指定建在这里。
北京的优与劣
有专家指出,如果操作不慎,北京在2008年之后也将和悉尼一样面对“后奥运会效应”的棘手问题。北京如何规避“奥运低谷效应”,最应该做的是在奥运会前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奥运会后场馆的改造利用,将有效地规避或缓解“奥运低谷效应”。
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舒兆良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奥运场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关键是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化劣势为优势。
舒兆良认为,北京奥运场馆的优势是:北京奥运主要体育场馆群可按市场规则进行联动开发,将形成重量级的规模效应,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发挥;体育场馆群处于北京四环、五环之间,中轴线之侧,具有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的交通,从而使之处于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蕴藏着极大的商业开发潜力;体育场馆群周边尚存有待规划开发区域,有可能形成更大气候的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建筑群体,从而进一步增进体育场馆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主管方高瞻远瞩,“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在工程规划伊始,已进行科学民主的咨询论证,着手谋划体育场馆群的赛后经营模式、经营项目、发展战略,从而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从容不迫地实施以后的经营规划。
其面临的挑战和劣势则是:体育文化市场的开拓,体育场馆的企业化管理,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体育消费市场有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通过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后,形成了彻底的体育消费市场的买方市场,一段时期内会造成体育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体育馆建成后高额的维护运用费用、折旧费用、贷款利息及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形成巨大的经营压力等。
三种办法增加收入
荷兰阿姆斯特丹竞技场顾问公司总经理本·温布瑞克是创建自营自立体育场和竞技场概念的领先专家。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奥运场馆通常只是为了单一的活动———奥运会而建。这样,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组织一个华丽而庞大的活动上,而这些建筑的赛后潜在利用在设计和计划阶段经常被忽略。用于它们的投资通常在5亿美元或更多,于是这些建筑成为了累赘,当地政府不得不每年耗费很多金钱来修缮和维护他们。可悲的是这些美丽的建筑———他们的使命在活动本身和观众参观过后就变得一片荒芜。
不过,温布瑞克认为,尽管这样这些场馆依然有潜力可以成为它们的业主的收入来源,主要有3种方法可以增加体育场馆的收入:第一是设计时涉及广泛的设施,例如:高级座位、包厢、餐厅、酒吧等,很多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新赛场就可以显著提高在比赛日的收入。第二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场馆建筑本身在没有比赛的日子的功能和面积。这种功能的例子就是会议设施,零售、博物馆、康体中心、电影院等。当这些设施可以在比赛或非比赛日得到双重利用的时候,额外的优势和作用就能够显现出来。最后,能够显著增加场馆收入的方法就是在场馆内开展各种非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是非常赚钱的,比如音乐会或公司活动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场馆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必须具备这种活动的广泛市场(北京超过1400万的人口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就是场馆的设计必须适合举办非体育类的活动。
那么,对北京奥运场馆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呢?温布瑞克认为,要尽早考虑场馆未来的利用,活动的种类以及建筑的商务功能,不要等到活动之前甚至奥运会后才考虑。另外,要结合这些活动对空间、后勤、功能、组织和技术需要,如果可能,要将功能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如果晚一些再改动的话是不可能的或非常昂贵。在建设的同时建立、组成和培训运营者,为场馆的正式营业做好准备。同时,开展商业活动彻底研究国内(国际)赞助商市场,潜在的赛后活动等。创造性、商业运作和网络是场馆成功举办有吸引力活动的关键。只要遵循了上述的基本原则,场馆成功运作多年的程式基础就被建立起来了。
大量体育场馆闲置是奥运会后经济“低谷效应”的一种表现。今天,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表示,北京从筹备奥运会开始就考虑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解决。
奥运会后体育场馆闲置是历届奥运主办国都面临的问题。因为奥运期间需新建大量比赛场馆,奥运会结束后,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仅养护费用就令举办城市苦不堪言,所以避免场馆闲置就成为困扰各主办城市的难题。
据杜巍介绍,2008年奥运会,北京新建、改扩建和临时性比赛场馆达31个,还有100多个训练场。相比较于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等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新建的场馆数量多,投资大,赛后运营费用也会很高。如何保证奥运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无疑是一道十分复杂的难题。
杜巍说,自从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北京奥组委在场馆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并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解决。首先,根据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尽量将体育场馆建设到人口密集的小区和大学校园,为日后群众健身提供方便。其次,在奥林匹克公共区内提供综合性的多种服务,提高使用效益。杜巍说:“北京奥林匹克公共区内集中建设了多个大型场馆,这包括‘鸟巢’、‘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大型场馆都不能在短期内完全收回投资。我们为提高这些场馆的使用效益,采取提供综合性多种服务的手段。”此外,北京市还建设了一批临时场馆。杜巍说,这些临时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都会赋予新的用途,有的改作他用,有的会被拆掉。7年来,大众的体育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群众对体育的热情也很高涨,参与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到50%,这也保证了奥运场馆今后将得到充分利用。
没什么好办法,因为体育赛事就那么多,有些比赛根本没什么关注度(比如棒球、橄榄球)。比如五棵松棒球场就在奥运结束后拆了。
只能是在申办时就尽量减少“新建场馆”的数量,多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学场馆。对于没有群众基础、场馆又要求专一的(比如棒球),建个临时场地比较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将场馆竞拍租赁出去。自然,场馆的安全保障也要由租赁商承担
当然 可以通过旅游参观 等途径解决 这个问题
也可以制作一些奥运知识展览
带领青少年观看
让他们 了解奥运知识
并从中激发兴趣
体会到科技奥运
科技对奥运的影响